在課程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人訴說他們的苦惱: “自己性格內向不擅長表達,,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顯得很被動,,朋友的數(shù)量少得可憐,所以很珍惜和自己說話的人。但因為害怕失去,,總是在討好對方,。有時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歡這樣做,為了為數(shù)不多的朋友,,還是選擇委屈自己,。” 很多人都有這種“討好型人格”,,以下場景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能敏銳地察覺別人的需求,難以拒絕別人的請求,,即使請求是過分的,、無禮的。 被別人真誠地贊美時,,卻會覺得無比不自在,,甚至會下意識反駁對方。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雖然活得很累,卻無法做出改變,。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被這四個邏輯困擾: 一,、只要我順從他人,他人就會喜歡我,。 二,、如果我不順從他人,,他人就會討厭我,不理我,。 三,、他人的喜歡是暫時的,討厭卻是永久的,。 四、我的付出再大,,也有可能不夠,。我的錯誤再小,也有可能致命,。 這些信念就像一條條堅韌的繩索一樣,,將“討好型人格”的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如果你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性格大部分都是從小形成的,,兩種典型家庭氛圍,最容易讓小孩形成討好型人格,。 →朋友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的父母控制欲很重,一旦她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會被指責,、甚至打罵。 后來養(yǎng)成了膽怯懦弱的性格,,她習慣不去表達自己,,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才能不受指責。理所當然她長大后,,也會把討好心態(tài)帶入社會,。 →還有一些父母在愛孩子時,會附加一些條件,,“你要做到xx,,我才會愛你?!?/span>很多孩子都被父母的愛“綁架”過,,如果表現(xiàn)得不夠優(yōu)秀,就不配得到父母的寵愛,。 或許這是父母鞭策孩子的手段,,但這種方式會讓小孩陷入矛盾,一旦覺得自己表現(xiàn)不好,,不討人喜歡,,世界就會崩塌,。 討好型人格對安全感、別人的認可,,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討好了對方,卻委屈了自己,,當我們試圖去修補自己的心理缺陷,,就越會陷進各種情緒中。 當你試圖修補的時候,,說明你堅定地相信自己性格出了“問題”,,而其他人不會這樣想,更不會關注這些,。 改變這種討好型性格,,要明白被人喜歡不是必須的。越是想獲得別人的肯定,,就越愿意付出,,愿意忍受,這背后的原因是無法接納完整的自己,,必須通過外界來獲得肯定,。 《戰(zhàn)勝抑郁》書中講到,,吸引力法則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簡單來講就是,你想要什么,,吸引什么就會最終過什么樣的生活,。 你要找出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不需要靠別人的喜歡,,不需要討好別人,,就能實現(xiàn)的自我價值。你首先要學著自己愛自己,,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全世界也都自然的接納和愛你了。 因為同頻共振,,同質相吸,,所以你的情緒,你釋放的愛會把同樣頻率的事物吸引而來,。 當你只做自己,,活出最真實的自己,,你的樣子就是最美的,最可愛的,。要相信,,活著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