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錄 第22章: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釋詞句: 1,、不知其可也:可:合宜,,適合;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知他如何立身處世,。 2,、大車無輗:大車:古代把牛拉的車叫大車;輗:大車前面橫木與車體中軸銜接的木銷子,;這一句是比喻,,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了信用)就像大車沒有銷子一樣,,車子就會(huì)散架,,不成其為車子。 3,、小車無軏:小車:古代指馬拉的車,;軏:小車車前橫木與車轅銜接的銷子:此句的意思同前。 4,、其何以行之哉:其:指大車和小車,;何以:怎么:這一句的意思是:車子怎么能走路呢,? 譯: 孔子說:“一個(gè)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做人,。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怎么能行走呢,?” 釋義 1,、孔子人論,仁,、義,、禮、智,、信,。仁是中心,信,,排第五,。孔子在這里說:一個(gè)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好像,信用一失,,人就不成其人了,。仿佛孔子的人論,信該是第一,。 2,、孔子的如此說,只可用來罵人,。說那些沒有誠信不講信用的人,,不是人,比孔子如此正經(jīng)八百地說話好,。從古至今,,有太多的不講信用者,活得比講信用的人好得多,。 3,、信在孔子的人論里,雖然排第五,,但屬于基本人義,,屬于做人大義。用大車和小車的比喻,,不論是輗或者軏,,只是車體上的一個(gè)小部件,,雖然也很關(guān)鍵,但到底不屬于基本部分,。這個(gè)比喻似有降低信的意義,。比喻不妥。 第23章: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span> 釋詞句 1,、十世可知也:世:古時(shí)稱三十年為一世,也有解釋一世為一個(gè)朝代,;這一句是孔子的學(xué)生子張問孔子,,十代之后的禮儀制度你可以預(yù)先知道嗎? 2,、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殷:殷朝;因,,因襲,,繼承;損益:減少和增加,;孔子回答說,,殷朝繼承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 3、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代詞,指周以后的朝代,;或:有誰,,無定指代詞。 譯: 子張向孔子問道:“十世以后的禮儀制度你可以預(yù)知嗎,?”孔子說:“殷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殷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今后有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即是一百代,,也是可以預(yù)先知道的?!?/span> 釋義 1,、子張考孔子是否先知??鬃硬灰詾槿?。 2、先說已知的,,再說已知的,,兩個(gè)已知的相繼,可以預(yù)知百世嗎,?孔子是很自信的,。子張信不信沒有說。 3,、孔子迷信周朝禮儀制度,,預(yù)知它會(huì)百世不變。 4,、中國的圣人之道,,是追著亡靈不放,怪不得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是君子們你方唱罷我登場,。 第24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釋詞句 1,、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自己該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這是獻(xiàn)媚,。 2,、見義而不為,無勇也:看到符合道義的事而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xiàn),。 釋義 1,、孔子又在罵人。 2,、對于一些中國人來說,,真正的鬼神,不是父母,,而是活著的人,,因?yàn)樗麄円焯煅鲆曔@些活著的人;而被仰視的人,,雖然活著,,但已做了仰視者的鬼。所以,,中國是一個(gè)拜鬼的國度,。 3、但不知,,孔子周游列國時(shí),,所見的那些人,是鬼是神,?總之,,孔子沒有去見死人,。 4,、孔子看不到有勇氣的中國人了。皮不存,,毛何附焉,。 2020-7-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