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 《別錄》:'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本草經(jīng)集注》陶弘景: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本草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p> 《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p> 《藥性論》:'主吐血熱毒風,止消渴,。'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甘淡,性平無毒,,入心,、肺、胃三經(jīng),。主新舊風邪之煩熱,,喘促氣勝之上沖,療傷寒,,解虛煩,,治消渴,療喉痹,,止嘔吐,,除咳逆。 竹葉生于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臟腑之居上者也,,宜并入之,。 《本草經(jīng)解》葉天士氣大寒,味甘平,,無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淡竹葉氣大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jīng),;味甘平無毒,,得地中央燥土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土。氣味俱降,,陰也,。 足少陰之脈,其支者注胸,,少陰腎,,主五液,水泛成痰,,痰滯胸中則熱,;其主之者,寒可清也,。陽明胃氣本下行,,氣逆而上,則熏肺而咳,;竹葉寒可清胃,,甘平可以下氣也。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甘,,微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利水去濕,,瀉熱除煩,。 淡竹葉甘寒滲利,疏通小便,,清瀉膀胱濕熱,。 《食療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飲,,喉痹,除煩熱,?!?/p> 《藥品化義》:“竹葉清香透心,微苦涼熱,,氣味俱清,。……主治暑熱消渴,,胸中熱,,傷寒虛煩,咳逆喘促,皆用為良劑也,?!?/p> 《滇南本草》:“治肺熱咳嗽,肺氣上逆,,治虛煩,,發(fā)熱不眠。退虛熱,,止煩熱,。” 《日華子本草》:'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頭痛頭風,,并懷妊人頭旋倒地,止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本草正》:'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兒風熱驚癇,。' 《重慶堂隨筆》:'內(nèi)息肝膽之風,,外清溫署之熱,故有安神止痙之功,。' 《本草再新》:'涼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聰耳明目,。' 《本草經(jīng)疏》:陽明客熱,則胸中生痰,,痰熱壅滯,,則咳逆上氣。竹葉辛寒能解陽明之熱結(jié),,則痰自消,,氣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傷寒發(fā)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無非假其辛寒散陽明之邪熱也。 《本草求真》:竹葉據(jù)書皆載涼心緩脾,,清痰止渴,,為治上焦風邪煩熱,咳逆喘促,,嘔噦吐血,,一切中風驚癎等癥,無非因其輕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緩脾,涼能入心,,寒能療熱故耳,。然大要總屬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則能解除胃熱,,而不致煩渴不止。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 二、現(xiàn)代研究: 1,、成分:主含蘆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賽醇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2,、作用:本品有退熱、利尿,、抗腫瘤,、抑菌等作用。 3,、藥理:通過家兔和貓的試驗證明,,淡竹葉有解熱作用。利尿作用不強,,但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物的含量,。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抑菌試驗表明,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備注】關(guān)于竹葉與淡竹葉,。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嫩葉。又名“淡竹葉”,屬木本植物,,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干燥莖葉,,屬草本植物,始載于《滇南本草》,?!按朔堑裰~,另是一種”(《得配本草》),。故凡明以前方中所用之竹葉或淡竹葉,,均為今之竹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