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是根據(jù)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并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 《入殮師》講的題材雖說視角奇特但平淡乏味,對導(dǎo)演來說頗難駕馭,。而影片雖然敘事平淡且溫和,,但是關(guān)于入殮的故事卻異常的感人肺腑。導(dǎo)演最終將它拍得情感綿長,、還略帶喜劇效果,,輕快且感人至深。而且,,影片不僅圍繞著日本式的葬禮場面而展開,,還織入了夫妻之愛、生死觀等一系列雋永的主題,,也成功地打動了許多海外的觀眾們,。 因為其立足點的細小,、獨特以及立意的深遠,影片最終榮獲了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最高大獎,,以及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 影片看似斑斕不驚,沒有太多的戲劇沖突,,但是卻猶如春雨一樣滋潤了萬千觀眾的心靈,。如果,低估了該影片的藝術(shù)價值和魅力是十分淺薄,,甚至是愚昧的,。下面,我就從對比手法,、敘事線索,、音樂效果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一下影片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對比手法:“雙元性”的影片特色,,將輕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沉重的主題做對比,,刺激了觀眾的感官,使主題更加突出 敘事線索:三條敘事線索的運用,,使得影片相互交錯卻也清晰明朗,,層層解除觀眾的疑惑 音樂表達:渲染和控制了觀眾的情緒,作為劇情大戰(zhàn)的線索之一,,促進了劇情的不斷推進 01,、對比手法:“雙元性”的影片特色,將輕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沉重的主題做對比,,刺激了觀眾的感官,,使主題更加突出 鮮明的“雙元性”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它融化在影片的每一個角落當中,??傮w來說,就是將輕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風(fēng)格與沉重的主題思想做對比,,使得畫面的明麗與主題的沉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沖突,,極強的刺激了觀眾的感官,就像是眼睛所見是明亮的,,心底確實如鉛一般沉重,。 ①對比一:大悟?qū)θ霘毠ぷ鞯膱?zhí)著VS周圍人對他工作的歧視 大悟?qū)τ谌霘殠煹墓ぷ鲃傞_始也秉持著難以接受的態(tài)度。最終,,為了維持生計,,他還是選擇了這份工作。后來,在直面了各種死亡,,觀摩了很多人的人生后,,大悟的心靈經(jīng)受了洗禮,他從心底深處接受了入殮師這份工作,。 但是,,周圍人對入殮師這份工作卻有著各種各樣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比如,,即使是大悟的妻子——美香,對大悟從事這份工作也很是反感,,甚至還為此與大悟爭吵起來,。其實,大部分人是抵觸,、厭惡甚至是其實面對死者這樣的工作的,。 影片正是通過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的描寫,突出了“入殮師”的工作人員所面對的強大的世俗偏見,。如此,,也就更能深刻的體現(xiàn)出大悟的思想轉(zhuǎn)變所引發(fā)的影片主題的升華。 ②對比二:清麗,、柔美的畫面VS不斷閃現(xiàn)的死亡內(nèi)容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各種明麗、柔美的畫面,。無論是大悟家鄉(xiāng)的各種景色,,還是關(guān)于人們生活的場景,影片都毫不吝嗇的使用了大量的柔和的鏡頭,,以及鮮亮的色彩,。這樣的人和景色看上去,總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心中充滿了希望,,使得電影處于明麗的基調(diào)中。 但是,,關(guān)于“死亡”的內(nèi)容卻貫穿著整部影片。影片的整體情節(jié)都是圍繞著入殮儀式展開,,也著重刻畫了被入殮人的人物關(guān)系以及他們所發(fā)生的人生故事,。而入殮儀式主人公們的故事,也總是彌漫著陰暗的色彩,,使得影片處于沉重的基調(diào)中,。 正是畫面和主題這兩者不同基調(diào)的強烈對比,使得影片有了一個美麗的外衣,但是剝開后卻露出了其沉重的內(nèi)核,。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促使觀眾深刻的挖掘?qū)τ谒劳龅睦斫猓瑢τ谌松饬x的思考,。 總而言之,,影片通過各種各樣形式的對比,將輕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沉重的主題融合到了一起,。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官刺激,,也促進了觀眾對于死亡和人生的思考,使得影片的主題變得更加的突出,。 02,、敘事線索:三條敘事線索的運用,使得影片相互交錯卻也又清晰明朗,,層層解除了觀眾的疑惑 影片運用了三條敘事線索,,猶如相互交錯的道路,將主人公的人生歷程和現(xiàn)實遭遇都展現(xiàn)了出來?,F(xiàn)在,,我就三條線索分別進行解析。 ①線索一:回憶線的敘事 影片中對于大悟小時候生活的敘述,,屬于過去時空中的線索,。在這條線索中,影片描寫了大悟的父親從小拋棄他,,使得大悟留下了感情上的傷疤,。在大悟的心中,對于父親始終充滿著埋怨和不理解,。他甚至忘記了父親的樣子,。 影片中回憶線的描述,自始至終混合在現(xiàn)實線的敘事中,,像影子一樣伴隨在大悟的生活點滴中,。在影片的最后,大悟終于見到了父親,,也通過父親手里的石頭認出了父親,。大悟由此完成了情感的宣泄,也收到了父親對他的愛,。面對父親的死亡,,大悟更加領(lǐng)悟了死亡和人生的真諦。 通過回憶線的描寫,,使得大悟心境的整個變化過程變得有因有果,,因果自然,,并不會讓觀眾覺得突兀或者難以接受,。 ②線索二:大悟和美香的愛情線 大悟與美香的愛情線是一條輔助線索,。他與美香的愛情,甜蜜而又溫馨,。美香的癡情,、體諒、大度和親切,,始終縈繞著陷入糾葛和矛盾的大悟,。愛情線就像是一抹芳香或一脈溫泉,柔化了影片中兩條主要敘事線索中的所有的矛盾和沉重,。愛情線就仿佛在兩條筆直的線上,,跳躍著的美妙音符。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美香也代表著觀眾的視角,。對于入殮師的工作,美香最初也不理解,,而且還和大悟爆發(fā)了激烈的爭吵,。但是,最后的時候,,美香尊重了大悟的決定,。其實,美香的轉(zhuǎn)變就給了觀眾某種暗示,,暗示觀眾放下心中的職業(yè)戒備,,認真的去思考死亡和人生的意義。 美香作為一名美好的女性形象,,潤滑了大悟的情感,,起到了安撫的作用。與此同時,,也點化了觀眾,,引領(lǐng)觀眾更好的體驗影片的主題思想。 ③線索三:現(xiàn)實線的敘事 現(xiàn)實線的描寫正是該影片的主線,。主要講述了大悟失業(yè)后返回家鄉(xiāng),,無奈之下做起了入殮師。妻子和朋友們知道后,,并不支持大悟,。但是,大悟卻在日復(fù)一日得對死亡的體驗中,,由最初的不接受變成了心甘情愿的從事該行業(yè),。 正是這條主線的描寫,凸顯并深化了影片的主題:只有在真正的接觸過死亡,、感知過死亡之后,,我們才能認清生命的真實——脆弱而又短暫。但是,,我們卻必須向死而生,。我們應(yīng)該珍惜生的時候的美好,體味生的艱難,,拋棄對于人的怨恨,,關(guān)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寬容身邊的每一個人,。 正是為了更有力的表達這樣的主題,,導(dǎo)演才特意選擇了“入殮師”這個特殊的行業(yè)作為影片的切入點。因為,,這個職業(yè)是最多接觸生與死的特殊職業(yè),。影片還在這一思想的基礎(chǔ)之上,賦予了“入殮師”某種形而上的意義,。 入殮師給予人們最后的尊嚴,,通過入殮師的視角和觀察,告訴人們:任何人都無法戰(zhàn)勝死亡,,但是我們可以以最美的樣子,、最鮮活的面容,體面地進入冰冷的死亡,,讓人們在死亡中也可以煥發(fā)出生機,,獲得永恒的美麗。 03,、音樂表達:渲染和控制了觀眾的情緒,,作為劇情大戰(zhàn)的線索之一,促進了劇情的不斷推進 在影片中,,有四首重要的音樂,。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復(fù)出現(xiàn)的久石讓的《Memory》,,還有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及舒伯特的《Ave Maria》,,還有作為重點表現(xiàn)“生與死”主題的音樂《Beautiful dead》。 ①久石讓的《Memory》 為《入殮師》創(chuàng)作的這首《Memory》,,大提琴聲在輕輕的鋼琴聲中憂傷地響起,,像溪流一樣緩緩地流淌,仿佛有人在靜靜地哭泣,。幾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動,,感染力就直接深入了觀眾的內(nèi)心,。當然,這首曲子的作用遠不止是打動人心,,它還充當了主角大悟的記憶線索之一,,充當了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父親最喜歡的曲子,,歌曲承載著他對于父親遙遠的記憶,。在大悟六歲那年,父親就拋棄了他,。長大后,,大悟也記不清父親的樣子了。但是,,他對父親始終有一種怨恨的情感,。在他的琴聲中,與其說他是在怨恨父親,,更多的卻是在渴望父親的愛,。 大悟第一次接觸入殮師工作后,被一具腐爛的尸體所驚嚇,,被死亡的恐懼所籠罩,。也是在這一晚,他一個人拉起了小時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這首歌,。由此可見,當他在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世界受到?jīng)_擊時卻選擇了這首父親喜愛的曲子來尋求安慰,。 在電影的結(jié)尾中,他親手為自己的父親入殮,。就在父親臨終前,,手里緊握的石頭掉落了下來。這時候《Memory》的琴聲由悲泣而逐漸變得強烈,。大悟記起來這就是自己的父親,,被壓抑的感情也終于得到了解放。樂聲即將結(jié)束時,,那些兒時的記憶再次重現(xiàn),,他得到了失去的父愛。 在我看來,,這一首音樂就是大悟父親和安全感的化身,,成為了大悟的感情依托之一。更好的感染了觀眾,,使他們與大悟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②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電影片名出現(xiàn)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莊嚴的響起來,。在氣勢恢宏的管弦樂聲中,,傳來人們合唱的聲音:“朋友們,再要不要這種痛苦的聲響……” 這首第九交響曲又名《歡樂頌》,。貝多芬失聰后,依然憧憬著人類的光明與幸福,。他的第九交響曲告訴人們:無論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難,人類活著都需要尊嚴——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都有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權(quán)利,,都應(yīng)該尊重別人與被人尊重。 在我看來,,這個音樂正好契合了影片的主旨之一,。入殮師所做的是就是讓一個人死去也有尊嚴,讓他安穩(wěn)地踏上另一個世界的旅途,。導(dǎo)演選用《歡樂頌》正式開始影片的敘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音樂也與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演奏完這首作品后就被解雇了,夢想破滅,。由此,,也引出了后面的劇情。 ③舒伯特的《Ave Maria》 在大悟,、社長和同事三人一起過圣誕節(jié)時,,大悟為兩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 Maria》,這次的大提琴聲讓人有一種悲涼感,。社長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滿傷痛的往事,,琴聲也勾起了他們的回憶。 在這部片子中,,《Ave Maria》少了許多音樂的莊嚴感與神圣感,,反而給人們一種凄苦而美麗的感覺。這首音樂,,不僅控制了影片中兩位聽者的情緒,,也控制了觀眾們的情緒,使得觀眾難以自拔,。 后來,,影片中再次奏起《Memory》的變奏曲,,并配合著影像中止了這段插曲。影片又回到了敘述的主旨,,回到了大悟的思想轉(zhuǎn)變的主線,。這樣的無縫切換,是十分高超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劇情順滑自然,,也使觀眾隨著主角的情緒起起伏伏。 ④《Beautiful dead》 此曲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是在社長為一位依然算年輕的母親入殮的片段中,。那位丈夫之前看上去一直很冷淡。但是,,隨著社長為她進行入殮儀式,,丈夫的目光在遺照與遺容間移動時,他的心痛之情漸漸膨脹,。 社長讓已經(jīng)冰冷的人煥發(fā)了生機,,給她了永恒的美麗,這位丈夫突然撲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聲痛哭的那一瞬間,,這首配樂也達到高潮,。凄美哀傷的旋律將失去所愛之人的復(fù)雜的、悲痛的情感通過音符表達了出來,。 第二次出現(xiàn)則是在大悟為澡堂老板娘入殮時,。這一次除了鋼琴聲,主奏樂器從大提琴變?yōu)榱藛位晒?。而且,,還配有弦樂與豎琴的撥奏。而且,,這次試用沒有第一次試用時那么悲涼,。仿佛就是在回溯澡堂老板娘普通但是偉大的人生。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所有配樂是影片表達的另外一種工具,,配合著劇中人物的感情經(jīng)歷,起到了渲染與控制情緒的作用,,使得觀眾也產(chǎn)生了與人物息息相關(guān)的情感體驗,。同時,配樂也是影片中劇情發(fā)展的線索之一,,不斷的促進著劇情的發(fā)展,。最新電影 總結(jié): 本文從對比手法、敘事線索、音樂效果三個方面由簡到繁的分析了影片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但是,,關(guān)于死亡和人生的探討卻是無窮無盡的。影片就像是一個良師益友,,給我們帶來了長久的,、持續(xù)的人生啟迪。 人終究都有一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了生的尊嚴和希望。我們要懷著向死而生的勇氣,,活著的時候迸發(fā)無盡的勇氣,,面對死亡也就可以做到安然和體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