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不是一般的深厚,,其中就包括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的民間俗語。所謂俗語,,并非文人墨客創(chuàng)造,,而是普通百姓的智慧總結,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高大上的韻律,,即使大字不識的人,也能聽明白其中道理,。所以,俗語更容易被人理解,,傳播范圍比較廣泛,。 如果原本關系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些矛盾導致關系破裂,,或許會用一句俗語表達態(tài)度,,那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再比如有人吵架的時候,,極力指責對方,認為自己有理有據,,而對方也列舉證據,,互不相讓,,就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中各個方面,由于時代在發(fā)展,,古人總結的那些俗語,,有一部分已經過時,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但是,,有些還是具備很深刻的道理,從思想上給人啟迪,,讓人更好地面對工作和生活,。接下來介紹的俗語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表達了什么含義呢,? 咱們先來看一下“寡婦門前是非多”,顧名思義,,寡婦指的是已經結婚,,但丈夫不幸去世。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能保證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假如現代女子的丈夫去世了,雖然比較傷心難過,,但生活總要繼續(xù),,不能沉迷于悲傷,大多會選擇改嫁,,重新找一個值得依靠的人,。 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相對較低,,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而女人被要求從一而終,講究所謂的三從四德,。在這種情況下,,她們把貞潔看得很重,即使在丈夫死后,,也不會輕易改嫁,,于是就成了寡婦,有的甚至守寡一輩子,。古代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一旦不在了,,整個家庭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苦難可想而知,。 古代寡婦非常艱辛,,既要照顧公公婆婆,還要把兒女撫養(yǎng)成人,。之所以說“寡婦門前是非多”,,是因為人多嘴雜,難免會有喜歡搬弄是非的街坊鄰居,,跟現在的吃瓜群眾差不多,。若沒有必要的事情,盡量不去寡婦家里,,并非歧視寡婦,,而是為了避免別人說閑話。 尤其是年輕的寡婦,,不懂得如何耕田種地,,只能請鄰居幫忙,好心人因同情她,,經常給予幫助,。于是,一些內心不太陽光的人,,聚在一起嘮嗑的時候,,就會說三道四,流言蜚語越傳越邪乎,,一傳十,,十傳百,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久而久之,,“寡婦門前是非多”就成為古代的警示語。 再看上一句“鰥夫房頂炊煙少”,,啥是“鰥夫”,?有兩種含義,一是妻子過世之后,,沒有再娶的男子;二是年紀較大的單身漢,。唐代詩人元稹,,在《祭亡妻韋氏文》中寫道:“死且不悲,則壽夭貴賤,、縗麻哭泣,、藐爾遺稚,、蹙然鰥夫,皆死之末也,,又何悲焉,!” “炊煙少”三個字,說明不經常做飯,,所以煙囪很少冒煙,,體現出鰥夫的悲涼、凄苦,,家中冷冷清清,。可能是對亡妻思念過度,,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整天像是丟了魂似的,茶不思飯不想,。也有可能是不會做飯,,因為古代講究“男主外,女主內”,,妻子離開之后,,丈夫發(fā)現做飯?zhí)y了,也就懶得去學習,。 現如今,,俗語“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很少再被提起,,畢竟時代不同,,已經不再適用,人們思想觀念也進步很多,。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寡婦再嫁純屬正常,,平時結交一些朋友,,更是無可厚非。各位看官,,你覺得現在還有“寡婦門前是非多”的情況嗎,?歡迎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