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溫發(fā)疹 王某,,男,3歲,。初診:1960年3月3日,。主訴:患兒昨晚起發(fā)熱,體溫38. 6℃,,伴咳嗽,、噴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黃。診查:全身皮膚遍起紅疹,,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脈象浮數(shù)。辨證:溫邪犯肺,,肺氣不宜,,郁熱波及營血,外發(fā)成疹,。治法:辛涼解表,,宣肺透疹。以銀翹散加減,。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5克 豆豉6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5克 竹葉6克 蘆根15克 浮萍6克,。隨訪:服上藥兩劑后,熱退疹消而愈,。(董建華醫(y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風溫發(fā)疹,多因熱邪內郁,,侵入營血所致,。疹小色紅高出皮膚,與斑鮮紅成片隱于肌內有所不同,。本例系風溫之邪侵襲肺衛(wèi),,熱蘊肌膚,肺衛(wèi)失宣,,故發(fā)熱咳嗽噴嚏;表邪不解,,熱入血絡,,外發(fā)皮膚而見遍體紅疹。根據(jù)《內經(jīng)》“風淫于內,,治以辛涼”及疹當清透的治療原則,,治以辛涼解表,宣肺透疹,。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涼宣肺透疹,,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豆豉,、竹葉以除胸中煩熱,配蘆根以清熱生津,,從而使溫邪得清,,肺氣得平,,波及營分之熱亦除而病告痊愈。 2.風溫伏邪 王幼,,發(fā)熱八日,,汗泄不暢,咳嗽痰多,,煩躁懊,,泛泛嘔惡,且抽搐有如驚風之狀,。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shù)不揚,,前醫(yī)作慢驚治。用參,、術,、苓,、半,、貝,、齒,、竺黃,、鉤藤等,。煩躁泛惡益甚,此乃風溫伏邪,,蘊襲肺胃,,蓄于經(jīng)絡,不能泄越于外,,勢有內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大腸則便溏,;陽明之邪不達,,陽不通行則肢冷,,不得與慢驚同日而語也,。況慢驚屬虛,豈有煩躁懊之理,;即曰有之,,當見少陰之脈證,。今種種病機恐有痧疹內憂也.亟擬疏透,,以冀弋獲。荊芥穗4.5克 粉葛根6克 蟬衣2.4克 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 淡豆豉9克 銀花發(fā)9克 連翹4.5克 赤苓9克 枳實炭4.5克 炒竹茹4.5克 藿香梗4.5克。 二診:服疏透之劑得汗甚多,,煩躁泛惡悉減,,面額項頸之間,,有紅點隱隱,,即痧疹之象??人蕴刀?,身熱不退,,舌質紅,,苔薄膩而黃,,脈滑數(shù)。伏溫之邪有外達之機,,肺胃之氣宣塞不宣,。仍從辛涼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熱退則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丁甘仁.1960.丁甘仁醫(y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此案曾被誤診為慢驚,,實為風溫伏邪蘊襲肺胃,勢有內陷之象,。丁氏慮患兒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為大法。此案始終以辛涼清解,、宣肺化痰為治則,,方用銀翹散加減,配伍精當,,主治明確,。 3.風溫 郭某,男,,2歲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醫(yī)院。病程與治療:發(fā)熱已十三日之久,,高熱不退,,用身無汗,咳而微煩,,診其脈數(shù),,舌質微紅,、舌苔黃膩,,此屬表邪未解,,肺衛(wèi)不宣,,熱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熱乃有外出之路。處方:蘇葉一錢 僵蠶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桔梗八分 牛蒡子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淡豆豉四錢 黃芩一錢 竹葉二錢 葦根五錢,,一劑,。 二診:服藥后微汗而熱減,,但仍咳嗽,,舌苔灰膩,,脈沉數(shù),原方去銀花、豆豉,,加枳殼一錢再服,。 三診:熱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減少,,舌苔減為灰薄,脈緩,,此風熱雖解,,肺胃未和,濕熱未凈,,以調和肺胃并通陽利濕為治,。處方:連皮茯苓二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苡仁四錢 桑皮二錢 冬瓜仁三錢 通草一錢 谷麥芽各二錢。服二劑而愈,。(高輝遠等.1972.蒲輔周醫(yī)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按〕風熱久羈,,表氣郁閉,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蘇葉,、僵蠶、牛蒡子辛以散風,,銀花,、連翹、黃芩苦以清熱,,竹葉,、葦根涼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濕,,桔梗為肺經(jīng)引藥,豆豉發(fā)散郁熱,,所以得藥即汗而熱減,。 4.熱毒瘡瘍 昊某,男,,11歲,。初診:1962年6月10日,。主訴:患者于三天前突然惡寒發(fā)熱,兩天后右上臂陣發(fā)性針刺樣疼痛,。西醫(yī)診斷為右上臂膿腫,,敗血癥。予抗感染治療,,并將右上臂膿腫切開引流,。但病員仍高熱,應邀會診,。診查:體溫39℃,,形寒發(fā)熱,口略渴,,汗出,。脈滑數(shù),舌質紅潤,,微有黃苔,。辨證、治法:邪熱在衛(wèi)氣之間,,當以辛涼透解,,清熱解毒為治。處方:淡豆豉10克 焦梔子10克 荊芥10克 紫地丁15克 銀花30克 連翹15克 蘆竹根30克 枯黃芩10克 竹葉10克 蒲公英30克 乳沒各6克 苡仁15克 赤芍藥10克,。服上方藥后體溫降至正常,,傷口愈合。后去梔,、豉,、荊芥、乳沒之屬,,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續(xù)服,,半月后病愈出院,。(王文雄醫(y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本案西醫(yī)診斷雖為右上臂膿腫,,敗血癥,。但中醫(yī)辨證仍為邪在上焦衛(wèi)氣之間,故當辛涼透解,,清熱解毒,,方用銀翹散合梔子豉湯加蘆根、竹葉等,,因有瘡瘍腫毒,,故在重用銀花,、連翹的基礎上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療瘡,。藥證相合,,病必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