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在追劇時,,經(jīng)常能看到這樣的橋段:身著古裝的人們,無論去醫(yī)館里尋醫(yī)問藥,,還是在餐館中大快朵頤,。一波消費(fèi)后,總是掏出白花花的銀子來買單,。時間久了,,總以為古人用的錢都是銀子。 實際上,,古代各朝流通的貨幣都不盡相同,。至少在唐朝,酒足飯飽之后,,你可以用絲綢結(jié)賬,。 絲織品可以當(dāng)錢用 與銅錢并用的法定貨幣 自秦朝始,銅質(zhì)的金屬貨幣,,也就是銅錢,,便廣泛流通于民間。唐王朝建立后,,很快出臺了自己的鑄幣政策,。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p>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開元通寶的鑄造與流通,,確立了銅錢身為流通貨幣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唐朝還鑄造了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等多種銅幣版本,。 只要帶夠錢,,買賣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倘若有一天出門丟了錢袋,,手中只剩一匹剛買的絲綢,唐朝群眾還可以開開心心地消費(fèi)嗎,?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當(dāng)然沒問題,。在唐朝,各類絲織品作為官方貨幣,,是可以直接當(dāng)錢花的,。 由于絲織業(yè)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唐朝時期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是銅錢,,帛則是絲織品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等,。 《開元二十年九月十九日敕》中記載:“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與錢貨兼用,。” 《通典》中也記錄了當(dāng)時以織品為稅收的情況: “歲計粟則二千五百余萬石,,布絹綿二千五百余萬端屯匹,,錢則二百余萬貫?!?/p> 此外,,唐朝對于各類絲織品的制度和管理都非常完善,對絹帛的大小,、長度等都有規(guī)定,,以便標(biāo)價與換算。 這種兼行實物和金屬的多元貨幣制度,,到了唐玄宗時期,,甚至發(fā)展為絹帛為本,錢為末的流通機(jī)制,。由此可見,,絲織品作為貨幣,在唐朝時期是非常受重視的,。 唐朝人不用銀子,? 金銀都是用來打賞的 對于唐朝人以絲織品為流通貨幣的操作,小伙伴們可能會有點(diǎn)疑惑,,柔軟的絲織品都能成官方貨幣,,那我們熟悉的白銀,,是不是也流通甚廣呢? 還真不是,。雖然唐朝不乏銀幣與銀制品,,但在當(dāng)時白銀還不是大規(guī)模流通的貨幣。 實際上,,直到唐朝末期,,白銀才在與外國進(jìn)行大宗貿(mào)易時,頻繁用作支付手段,。那么在此之前,,銀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作為貴價金屬,,銀子和金子主要用于器物打造和紋飾描繪,。與銅錢不同,唐朝時期金銀制的錢幣, 多作為賞賜,、饋贈之用,,并不常流通于市場。 比如唐玄宗,,就非常愛打賞他的臣子們,。唐代在重大節(jié)慶都有對有功之臣賞賜金錢的制度,玄宗每年都會在承天門宴請群臣,,并拋撒金錢作為賞賜,。 有錢任性 《舊唐書·玄宗本紀(jì)》記載:開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令左右于樓下撒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官及諸司三品以上爭拾之?!?/p> 詩詞名家張祜亦有詩云:“長說承天門下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不知道小伙伴們對這事兒有啥感想,,科教授此時別無它念,,只想去承天門撿錢。 坐等錢掉下來 如此功能的白銀與絲綢,,還真是別具一格,。除了貨幣制度,兼容并蓄的唐朝,,還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