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不安與悸動是美麗與殘酷的集合體,可能一下子煙消云散了,,也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磨滅,。 青春期有那么復(fù)雜嗎?它關(guān)乎成長,,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是規(guī)劃未來的階段。青春之前,,無憂無慮,,青春之后,長大成人,。 青春不能承受之重,,在于還沒有感受到豐富多彩之前,眼前就一片灰暗,,心已經(jīng)死了,。 身份認(rèn)同、地域阻隔,、物質(zhì)刺激,、感情空虛,在一系列閉合的條件設(shè)定下,,《過春天》給出了一系列相似卻陌生的感官體驗,,帶來了一系列偶然和必然的結(jié)果,。 對水客們來說,過春天是一句黑話,,暗指夾帶水貨順利通關(guān),,對本片的女主來說,春天過去了,,然后就到了酷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 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從革命的青春到華麗的青春、狗血的青春,、情懷的青春,,再到殘酷的青春,這些年,,國產(chǎn)青春片承受了太多的過度解讀與非議,。 在國內(nèi)影視人眼里,青春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具象化的精神表達(dá),,是情懷與話題的載體,更重要的是,,青春片是圈錢的不二捷徑,。 他們喜歡那種融合了躁動、敏感,、感性的不穩(wěn)定性,,然后如精準(zhǔn)的外科醫(yī)生,將青春分類,、剖析,、切片,放大局部,,重新構(gòu)建,。青春,成了自我表述的私貨,。 他們幾乎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非要用成人的視角,,試圖去解讀所謂的“青春”。 色彩華麗炫目,、內(nèi)容昏暗空洞的《小時代》系列給國內(nèi)影視娛樂圈帶了個壞頭,。它的橫空出世,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類型——文(裝)藝(逼)言情片,,于是在盲從的示范效應(yīng)之下,,一輪高過一輪的投入,一級高于一級的意淫,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理,,推高了物質(zhì)崇拜的預(yù)期,。 郭敬明的新作《爵跡2》上映變得遙遙無期,這標(biāo)志著《小時代》類的影視作品變得越來越不受觀眾待見,。這類片子,,第一眼雍容華貴很高級,看多了,,顯得就稀松平常很初級,。 像《青春期》、《青春失樂園》,、《正·青春》這類沒有資本撐著的小成本影片,,頂不起那么高級的逼格,于是陷入到另一種低俗的極端——青春性喜(悲)劇,。 無論是性感撩人的海報,,還是露肉更露骨的情節(jié),簡單直接甚至粗暴的暗示,,青春不過是早戀,、墮胎、畸形戀,、三角戀的荷爾蒙沖動,。似乎唯有奔放的感情和沖動的肉體,才能撫慰迷茫中的青年男女們那顆空洞,、躁動的心靈,。 看起來青春好蒼白、愛情好俗氣,、痛苦好廉價,但也不能否認(rèn),,有受眾就有市場,,這個點打得很準(zhǔn),甚至能成功的以小博大,。 相對于前兩者的高級與低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聰明地選擇了另一個突破口:對青春的追憶。 《致青春》之后,,《左耳》,、《匆匆那年》這類自帶柔光罩和濾鏡的片子跟風(fēng)而來,挨個感懷起青春的道道傷痕,,沉溺于情竇初開的夭折,,試圖以追憶之名,激起觀眾的情懷欲。 程式化的套路,,風(fēng)格化的模仿,、雷同的觀影體驗,在票房沖動和資本重壓的裹挾下,,一輪又一輪的模仿游戲,,令觀眾筋疲力盡,下意識的捂緊了錢袋子,。 于是,,曾被打入禁區(qū)的現(xiàn)實主義,隨著青春片的復(fù)興卷土重來,。 《嘉年華》,、《狗十三》、《寶貝兒》的成功,,昭示著影視市場的轉(zhuǎn)型,,觀眾品味的提升。隨后,,就有了正在熱映的《陽臺上》,、即將上映的《繁花》、《在乎你》,,以及今天要說的《過春天》,。 這類影片,并不止于青春和殘酷,,重點也不是賣慘,、矯情,而是將時代變遷濃縮進個人成長,,用以小見大,、層層遞進的方式,試將歷史,、社會,、階層和家庭的種種矛盾與不公,以文藝的氣質(zhì)和現(xiàn)實的狀態(tài)展現(xiàn)開來,,讓每件事,、每個人,明明白白的擺在那里,,讓觀眾嘗試著去品味,、去思考,得出屬于自己的觀點和結(jié)論,。 “無家可歸者”的安全感 電影《過春天》中,,迷茫的女主人公佩佩,,進行了一系列選擇。 表面上《過春天》的劇情是分裂的家庭,、尷尬的身份,、虛假的親情、曖昧的情愫相互疊加,、碰撞的結(jié)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實際上,,佩佩之所以這樣選擇,,無非是為了那個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安全感”,這其實是一種必然,。 每一次,,她都選擇了自認(rèn)為的美好——友情認(rèn)同、身份認(rèn)同,、理想認(rèn)同,,到了最后,一切不過都是過眼煙云,。 投入了感情和身體,,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的刺激,通過這個只屬于她的成人禮懂得了生存的價值,,從此,,長大成人。 片中,,佩佩的父親是香港人,,一名跑運輸?shù)目ㄜ囁緳C,有家有業(yè)的他不愿踏入他們娘倆的生活,;母親是深圳人,,被她父親包養(yǎng)過的“小三”,心灰意冷的她在男人之間游戲人間,??梢哉f,父親和母親是兩個地域,、兩種社會、兩種特質(zhì)的人,。 生于一個特殊的家庭,,佩佩既不算香港人,也不是深圳人,,她有家能回,,卻“無家可歸”。 家庭就是一種無形的負(fù)擔(dān),身份是注定要跟她一輩子的尷尬,,因此她天生就比別人少了一份歸屬感,,多了一份疏離感。 因特殊的身份和香港的法律,,她可以在香港上學(xué),,享受更優(yōu)質(zhì)的教學(xué)資源和天真爛漫的少女時光,但只能在深圳生活,,回到灰暗殘酷的現(xiàn)實,。可以自由穿梭于香港與大陸之間,,外人會心生羨慕,,但對于佩佩來說,是一種不斷累加又無處宣泄的煎熬,。 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似乎她的每一次跨境出行,,都是對自我身份的拷問,。這種由內(nèi)而外的自卑感,讓她習(xí)慣于遠(yuǎn)離人群,,不敢也不愿對別人敞開心扉,。 幸好有一個“不嫌棄”自己的閨蜜,單純的大家閨秀Jo,,對于佩佩這樣敏感又憂郁少女來說,,這份友誼彌足珍貴,只有和Jo在一起時,,她可以開懷大笑,,嬉戲打鬧,不必害怕別人的打探,,不用逃避旁人的目光,,過上了與自己年齡相符的無憂無慮的生活。 為了維護這份閨蜜情誼,,為了維系這份無憂無慮,,她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于是,,就有了兩人相約去日本看雪的約定,,有了后來的水客職業(yè),進而催生出佩佩與Jo男友阿豪理不清的曖昧,。 從虛幻的情感,,到破滅的理想 佩佩做走私的水客,,除了為實現(xiàn)與閨蜜結(jié)伴看雪的夢想外,其實是環(huán)境使然,。在香港這樣一個崇尚冒險,、容易激進的社會中,“富貴險中求”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為了適應(yīng)這個社會,,沒有家庭牽掛的佩佩,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做水客,,佩佩體會到了個人成就感和家庭歸屬感。在江美儀飾演的花姐的關(guān)心,、照顧下,,不大但舒適的水客窩點成了“家”,被花姐認(rèn)作“干女兒”,,這給了佩佩久違的歸屬感,。其實,她心里也清楚,,花姐半真半假的感情維系,,不過是為了那點“生意”。 于是,,為了感激,,也為了自己,她穿著校服作為偽裝,,苦練表情蒙混過關(guān),,盡心盡力夾帶水貨,漸漸成了這個水客團體中最耀眼的業(yè)務(wù)能手,。 對這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來說,,當(dāng)水客賺錢不是目的,去日本的錢早就夠了,。只是認(rèn)同感是會上癮的,,沉迷于虛假的親情,她不敢也無力自拔,。 如果不是阿豪,,佩佩的美夢或許會一直做下去。選擇阿豪不是偶然的,,這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在此之前,佩佩平生第一次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很清楚跨出這一步,,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阿豪代表了她的主動權(quán)和自我實現(xiàn),,她需要一場人生的爆發(fā)點,。和阿豪單飛,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為自己做決定,,此前她是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阿豪代表的理想雖然虛無縹緲,卻很有誘惑力,,至少,,要比現(xiàn)在刀口上舔血更刺激。 最后與Jo的天臺決裂,,不平等的友誼終會落幕,;被花姐抓包卸貨,不可能的親情終將失去,;阿豪的無動于衷,,不可能的愛情終將破滅。 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佩佩就像被驚醒的夢游者,,終于不再為追求夢想還是享受虛無而陷入兩難,因為,,這個世界本就這般丑陋,、現(xiàn)實、冷酷無情,。 回歸,,與現(xiàn)實和解,與過往再見 片尾,,佩佩帶著從未來過香港的母親,,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在尋找身份認(rèn)同的過程中,,她在叛逆,、迷茫、欣慰和打擊中轉(zhuǎn)了一圈,,在友情,、金錢、愛情和幻滅中走了一遭,,最終,,還是回到了原來的那個家,認(rèn)同了自己本來的身份,。 在尋找安全感和信任的過程中,,她選擇離開家人——母親,,學(xué)校成了她的“家”,閨蜜Jo是她的“家人”,;后來,,水貨據(jù)點成了她的“家”,花姐是她的“家人”,;再后來,,粉面店霓虹燈下虛擬的 “家”,阿豪成了她的“家人”,;最后,,她回到母親的家,做回她自己,。 在不斷的越界中,,佩佩做了一個青春期的少女該做的——試錯。通過不斷的試錯,,去尋找自己的邊界,,只有經(jīng)歷過,才能學(xué)會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為到了最后,,連鯊魚都逃不過現(xiàn)實這張大網(wǎng)。 豐滿有層次的人物,、富含精神張力的劇情,、女性視角的細(xì)膩、直達(dá)內(nèi)心的情感,,這些是《過春天》的亮點,,但導(dǎo)演兼編劇白雪的學(xué)院派風(fēng)格,使得本片過分拘泥于精神世界的營造,,甚至不惜用貼標(biāo)簽,、符號化這類露骨的方式,給觀眾強烈的暗示,;此外,,一些情節(jié)處理得太過生硬,感情醞釀則顯得急功近利,,給人一種主創(chuàng)急于拋售觀點和私貨印象,,卻忽略了觀眾的觀影感受。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入戲太深的佩佩,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因為,,回歸真實,,感受幸福,就是生活的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