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人生本就是苦的,,而苦的根源說到底也不過是“欲望”二字罷了,。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間,,無非就是走個過程罷了,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和世間所有的一切告別,。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執(zhí)著呢? 今生前世,,不過都是浮生一夢罷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李商隱有詩云“世界微塵里,我寧愛與憎”,,對于蒼茫世海,,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一粒塵沙罷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糾結(jié)于愛恨呢,? 這句詩出自他的《北青蘿》,讀懂了這首詩,,你就讀懂了人生,。 提到李商隱,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無題》組詩,,朦朧凄美,,令人不忍卒讀。 李商隱這一生,,無論是愛情還是仕途,,一直都十分坎坷,所以他的很多詩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無奈悵惘,。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而這首詩不一樣,,這是他青年尋仙求道時所寫,,當(dāng)時的他到山中拜訪名僧,得高僧點(diǎn)撥,,大徹大悟之下,,寫了這首詩,最后兩句道出不少人的執(zhí)迷不悟,。 詩歌首聯(lián)點(diǎn)明了時間和地點(diǎn),。 夕陽西下,暮色四合,他獨(dú)自一人前往山中拜訪住在茅屋中的高僧,。 詩人所尋訪的這位高僧到底是何許人也,,他并沒有明說,但是從“茅屋”和“孤”,,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甘守清貧,、孤寂的方外之人。 詩人是個“孤客”,,而他所尋訪的又是“孤僧”,,心靈的碰撞就由此開始。 頷聯(lián)描寫的是他在進(jìn)山途中所見所感,。 詩人沿著寒云繚繞的山路,,走走停停,四處張望,,只見落葉鋪滿了山路,,而僧人的住處不知到底在何方。 這兩句通過“落葉”和“寒云”這兩個意象,,進(jìn)一步突出了僧人住處的清幽,,而詩人盤曲而上,不知將那盤山路走了幾重,,足以看出他對于禪理的熱切追求,。 頸聯(lián)寫的是他到僧人住處后的所見所聞所感。 他在夜幕降臨之際,,終于找到了僧人的茅屋,,他沒有馬上進(jìn)屋和僧人交談,而是靜靜地站在屋外,,倚靠著一枝枯藤,,聆聽屋內(nèi)傳來的磐聲。 那一陣接一陣的磐聲,,仿若天上的梵音,,敲醒了夜的寧靜,點(diǎn)亮了夜的黑暗,。 詩人閉上眼睛,,擯棄一切的雜念,感受著那滌蕩心靈的佛音,。 在這寂靜的夜里,,他倚藤聽磬聲,突然頓悟,,“世界微塵里,,我寧愛與憎”,。 尾聯(lián)這兩句是詩人的感悟,道出了不少人的執(zhí)迷不悟,。 讀懂了這兩句,,便讀懂了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是世間的一粒塵沙,,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無需執(zhí)著,,無需埋怨,,選擇了,努力了,,堅(jiān)持了,,走過了,問心無愧便好,,至于結(jié)果并不重要。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榮枯有數(shù),得失難量,。 愿我們都能以最從容的姿態(tài),,賞盡萬千繁華,笑看歲月流年,。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