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學(xué)習(xí)“吸引力法則”,我沒有學(xué)過,,但聽到這個名字,,大概能知道一二。有一位朋友學(xué)了之后,,成天在家里冥想,,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實現(xiàn),但他不知道,,冥想的再好,,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去做,不去行動,,光想是不行的,。 也許真正的“吸引力法則”不是這樣的,只是我的這位朋友學(xué)偏了,,在我看來,,要想把夢想照進現(xiàn)實,或者說“心想事成”,,也不是完全沒有方法,,但這個方法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東西。這個系統(tǒng)化的東西其實很簡單,,難的不是這個知識本身,,難的是,即使你知道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看稻盛和夫的書,,發(fā)現(xiàn)他對這個系統(tǒng)化的方法看得非常透徹,,這里簡單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劃重點,,也許您覺得下面的東西很簡單,,但請問一下自己:這幾條我真的都能做到嗎?捫心自問,,在情緒這一塊,,我自己目前還做不到,我的內(nèi)心經(jīng)常有各種情緒,這些情緒會破壞內(nèi)在的慧慧和行動力,。 思考,,一直思考到“看見結(jié)果”《孫子兵法》中講”多謀多勝,少謀少勝,,不謀不勝“,,就是說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在內(nèi)心里把這件事”打通“,。打通的方法就是”謀“,,或者叫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把夢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不斷縮短的過程,。 這個謀的過程就好像打仗時的沙盤推演,,需要想到所有步驟、以及每個步驟出現(xiàn)的可能性問題,、每一種可能性的對策,,最好是細節(jié)都想得非常周全。諸葛亮想火燒司馬懿,,各種事情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下雨的可能性,但這個可能性恰恰是最致命的,。所以“謀”的第一原則是先想到各種可能性的失敗,,先求不敗,再求勝,。 我比較喜歡的是在紙上寫,,把整個細節(jié)都寫出來,第一遍不滿意就重來,,直到寫出非常滿意的可行性草稿,。這個方法很簡單,但很多人不愿意做,,所以說知道很簡單,,行動起來就不一定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就是稻盛和夫說的”心不喚物物不至“,。思考是理性的一面,,念念不忘就涉及到意志和情感的一面。如果只有理性的一面,,做事是不圓滿的,,很有可能半途而廢,。因為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做一件事,,如果沒有情感在后面推動著,,往往無法持續(xù)。 這種情感其實就是古人說的”誠“,,稻盛和夫說:
也就是說,,夢想必須是真誠的,只有真誠的夢想,,你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呼喚,。稻盛和夫特別強調(diào),不要帶有負面情緒去呼喚,。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做有一定難度的事情時,我們的內(nèi)心是不是有各種情緒,?像糾結(jié),、迷茫、嫉妒,、怨恨,、著急、恐慌等等,。 這些負面的情緒會阻礙我們內(nèi)心的敞開,,會讓自己收的很緊,如果這樣的話,,智慧很難出現(xiàn),。一個人奮斗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考驗,如果能一直保持心的”敞開'狀態(tài),,即使有困難,,強烈、真誠的呼喚會促使內(nèi)在產(chǎn)生出某種指引,,或者叫智慧的東西,。 行動,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上面的兩個如果都能做到,,下面就是行動了。雖然前面的已經(jīng)做得很好,,但行動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行動時才會碰到更多的細節(jié)。同時,只有行動時才能發(fā)現(xiàn),,之前的思考是否有不完備的地方,,這樣便可以隨時校正。 很多人想得很好,,但缺乏執(zhí)行力,。那句話怎么說的?對了,,叫做“夢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有做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即使想得再周全,,總會有一些意外出現(xiàn),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勇敢的前行,,直到突破最后一個障礙。所以說“成功”與“不成功'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就在于,,成功的人在最艱難的時候還能咬咬牙挺過去,。 最后,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烏克蘭跳高運動員謝爾蓋·布勃卡的”心靈飛躍“。謝爾蓋·布勃卡曾經(jīng)35次打破男子撐桿跳這項運動的世界紀錄,,神一樣的存在,。 但這樣的大神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走出來的。有一段時間,,他遇到了人生的瓶頸,,卡在了一個紀錄上,怎么也突破不過去,,他感到非常失落,,甚至一看到橫桿就害怕,似乎他的人生極限就到此為止了,。 但他的教練不這么認為,,有一次他大聲的呵斥布勃卡說:”布勃卡,停下來,!閉上眼睛,,先讓你的心從橫桿上摔過去!'布勃卡一聽,,內(nèi)心像觸了電,,頓時若有所悟,,內(nèi)在的不通一下子就打開了,于是新的跳高紀錄就此誕生,!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