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消化道疾病二味中藥方: 1,《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金鈴子散 處方:金鈴子 玄胡索各3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治肝氣不舒,,氣郁化火,,致患心腹脅肋諸痛,或發(fā)或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F(xiàn)用于潰瘍病,,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jīng)痛,,膽道蛔蟲癥等屬于肝郁氣滯偏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酒調(diào)下,。 注意:孕婦慎用。 備注:方中金鈴子疏肝氣,,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二味相配,,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使肝火得清,,氣機通暢,,則諸痛自愈。 摘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2,,《中國藥典》:左金丸 處方:黃連600g 吳茱萸100g 性狀為黃褐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辛。 炮制: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3,,芍藥甘草湯 別名戊己湯(《癥因脈治》卷四),。 處方:芍藥12克 甘草12克 藥理作用: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y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tài)有強力的抑制、鎮(zhèn)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功能主治:調(diào)和肝脾,緩急止痛,。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F(xiàn)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jīng)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jīng)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jīng),;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diào)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備注: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diào)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摘錄《傷寒論》 4,,《中國藥典》:良附丸 處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性狀:為棕黃色至黃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辣,。 炮制: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溫胃理氣,。用于寒凝氣滯,,脘痛吐酸,胸腹脹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5,,《時方歌括》卷下:百合湯 處方:百合1兩,,烏藥3錢。 功能主治:心口痛,。 用法用量:水2杯,,煎7分服。 臨床應用:胃院痛:陳某某,,男,,44歲,脘痛而脹,,按之痛減,,嘈雜,噯氣,泛酸,,知饑納少,,舌苔微黃,質(zhì)淡紅,,脈弦細,。曾服理氣止痛諸方,初尚有效,,繼則復痛如故,。因思此證痛而兼脹,必屬氣痛,;嘈雜泛酸,,知饑納少,服辛溫行氣藥不效,,其病偏熱無疑,,故用百合湯,服三劑之后,,痛脹減輕大半,,繼服數(shù)劑而愈。 摘錄《時方歌括》卷下 |
|
來自: 仁和堂老軍醫(yī) > 《胃炎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