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紙、筆,、墨,、硯乃“文房四寶”,而筆筒雖不在其列,,一來裝飾書房文案早已成為文人墨客們的一大嗜好,,二來如無筆筒文房四寶中的筆又將何以為家?所以,,筆筒作為文房文案上不可或缺的物品,,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之物,特別是名家刻款的竹雕筆筒更是身價不凡,。 竹雕,,我國明清時代進入了鼎盛時期,人才輩出,,雕刻技藝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其精湛的技藝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可稱獨樹一幟。 筆筒所使用的材料可謂五花八門,有瓷,、木,、竹、骨等制作雕刻的,,也有用象牙,、玉石、牛角等珍貴材質制作的,,所以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都應運而生,。而竹刻名家輩出,他們將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以至亭臺樓閣等章法結構表現(xiàn)于筆筒表面,表現(xiàn)出了當時文人墨客的思想情趣,,從而使竹雕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了供人們鑒賞收藏的藝術品,,在清代還一度成為專供皇室御用的文具。 竹雕的傳統(tǒng)手法與其他材質的雕刻手法基本類似,,有透雕,、浮雕、圓雕等等,,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具有繪畫,、書法的基本功底,還要練就一手嫻熟的刀功,,因此其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較高,。特別自明清以來名家輩出,風格獨特,,年代久遠的保存完好的竹雕藝術品,,色如琥珀、光澤潤澤,,十分可愛,,成為了歷來的收藏者的珍愛和追捧之物。 朱三松“和合二仙”筆筒朱三松,,名稚征,,號三松,明晚期嘉定人,。其父朱纓,,字清父,號小松,,為竹刻雕藝大師,,到朱三松已是竹雕三代,,技藝更為精湛,使朱氏竹雕藝術達到了高峰,。 他的性情淡泊,,善刻瘦竹枯木,竹刻從不輕易下刀,,必要等到有創(chuàng)作的興致并已得到好的雕刻材料之時才制作,,可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認真,每雕一件作品,,往往達數(shù)年之久,。陸扶照在《南村隨筆》中說道:“(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茍下,興之始為之,,一器乃歷歲月而成”,。到了后世更是聲名遠揚,一件難求,,連清嘉慶帝對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鐘,,曾經題有“傳神只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樸存”,。 該“和合二仙”竹雕筆筒直徑9.1厘米,、高15.2厘米,圓形,、中空底凹,,筆筒口用木環(huán)粘接固定,周壁透雕“和合二仙”圖,,人物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 和合二仙為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和美團圓之神,。傳說唐代詩僧寒山與拾得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漢語中的“盒”,、“合”、“荷”與“合”諧音,,故民間所繪的和合二仙多為一人持荷,、一人捧盒相向為舞的兩個和尚。 此筆筒色澤紅潤,,猶如琥珀之光澤,,如沒有數(shù)百年的歲月浸泡,難以達到如此的成色。筆筒畫面肌理清晰,,雕刻細膩老到,,立體感非常強。左下有“朱三松”陽文篆書印章款,,朱字單獨作橢圓形印章,,三松為葫蘆印章樣,與主圖極為和諧,、相得益彰,。在右下不起眼處有一陰刻方章,署“一氓所藏”四個字,,表明此筆筒曾為一氓所收藏,。 濮仲謙“三顧茅廬”筆筒濮仲謙,復姓濮陽,,名濮澄,,字仲謙,生于明萬歷十年,,為金陵派竹雕創(chuàng)始人,。他的竹雕技法不耐精雕細琢,往往只就天然形態(tài),,稍加琢磨即巳成器,,匠心獨運,以自然天成之情趣見勝,。 明代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說:“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苦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jié),,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至清后期,,文人學者都以仲謙的“大璞不斫”和淺刻為高古獨絕,最為推崇,,故多有文人竹刻繼承仲謙淺刻一脈,。 此件竹雕“三顧茅廬”筆筒,直徑為12.7厘米,、高為14厘米,。竹簡滿雕,,松樹環(huán)繞下的茅屋內,諸葛亮坐在床榻旁邊,,左手支頭靠在小桌上閉目小憩,,桌上攤開一書,一小童站在床榻旁作打扇狀,;劉備站在屋內,,操著雙手,頭扭向門外耐心等待,;茅屋外兩隨從一人牽馬,,一人執(zhí)劍昂首佇立,關羽眉目下垂,,美髯飄飄,,雙手搓揉,不滿之情溢于言表,;而站在遠處的張飛,,藏匿在松后,右手叉腰雙目圓瞪,,似早已等得不耐煩,,隨時有可能拔刀沖進茅屋,將諸葛亮一刀兩斷,;人物的心理刻畫和表情都細致入微地惟妙惟肖,。山石上陰刻有“吳趨唐寅畫于桃花庵”,庵字下落一陰刻圓形“濮”字印章,,茅屋的右下空白處篆書陽刻“仲謙”款,。 該筆筒主要采用淺浮雕和高浮雕技法,個別地方也采用了鏤空雕的技法,,用材考究,、刀工老到,筆筒色澤紅潤,、光瑩潤澤,,如溫玉一般。畫面上人物場景安排有序,、分割自然,,為一件難得的佳品,。 吳之璠竹雕筆筒吳之璠“村豎牧牛圖”筆筒正面 吳之璠“村豎牧牛圖”筆筒側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清代嘉定人,,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擅長圓雕和浮雕,其深浮雕法師法朱氏,,淺浮雕法乃自創(chuàng)一門,,名為“薄地陽文”。 他通曉畫法,,善于構圖,,圖案掩飾壓疊,遠近,、高低層次分明,。該筆筒直徑8厘米、通高15.8厘米,,筒高13.3厘米,,圓形、中空底平,,周壁薄地陽雕村豎牧牛圖,,圖后陰刻“吳之璠”款,下有陽文篆書“魯珍”一方印章,,筒下為一黑漆透雕簡座,,筆筒通體紅潤,有琥珀之光,,手把時如溫玉一般,。 該筆筒竹絲素地與精雕細琢的圖案形成對比,相映生色,。一健壯的水牛奮力向前,,牽牛的繩子自然地搭在牛背上,忽然一陣晚風將牧童的草帽吹向半空,,牧童立起來站在牛背上,,伸出雙手作抓取狀。構圖動態(tài)感十足,,雕刻技法細膩入微,。耕牛圓鼓鼓的肚皮下垂,表現(xiàn)出牛已吃飽了水草,,正歡快地奔跑在回家的路上,,童子的模樣也一改以往瘦弱小巧的形象,而顯得胖而健康,,表現(xiàn)出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景象,。所以,有人贊曰:“精細得神,,最為工絕”,。 好了,,名家的竹雕精品還有很多很多,筆者也不可能在這一篇小小的文章里,,將其講全談透,。希望此文能得到您的喜歡,談得不好的就敬請諒解,。 |
|
來自: 老劉tdrhg > 《7,、文房雅器/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