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晚清留美幼童2020-05-27 10:02:40 來源:清史鏡鑒 作者: 王曉秋 吳子登1879年底上任后,,見到學生不肯下跪,,竟大怒加以訓斥甚至責打。他向清廷報告,,指責留美幼童不遵守封建禮教,,已被洋俗同化,“適異忘本,,目無師長”,。 1872年8月11日,30名10歲至16歲的中國兒童登船踏上赴大洋彼岸美國留學的航程,。1873年6月,、1874年9月、1875年10月,,又各有30名中國兒童赴美留學,。這四批總共120名留美學生,被稱為“留美幼童”,,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留學生”一詞起源于唐代,最初是指隨日本遣唐使來華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后來統(tǒng)稱留居外國學習的學生,。近代以前,中國人很少有出國留學的,。直到1872年,,除了極少數被西方傳教士帶出國的自費留學生外,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官派過出國留學生,。 官派幼童留美的計劃是由中國第一位在美國大學畢業(yè)的自費留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hóng)提出的。1846年,,香港馬禮遜學堂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回國時,,帶了容閎、黃勝,、黃寬3名中國學生一起赴美,。他們進入美國馬薩諸塞州孟松學校就讀,。1848年黃勝因病提前回國,1849年黃寬轉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醫(yī),。1850年容閎考入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1855年回國,,曾為曾國藩辦洋務赴美采購過機器,,并向丁日昌和曾國藩提出了派幼童留美的計劃。 容閎 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奏請“選聰穎子弟,,攜往外國肄業(yè),實力講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圖自強之至意”,。并具體建議訪選各省聰穎幼童,每年30名,,4年共120名,,分批赴美國留學,15年后歸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此奏獲清廷批準,,并在上海設出洋肄業(yè)局,,命翰林陳蘭彬任正委員,容閎為副委員,。開始招生時,,由于風氣未開,家長們都不愿讓孩子出洋,,加上還要立類似生死狀的甘結書,,更增加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容閎等好容易才從廣東,、上海等地招到30名10至16歲幼童,,并在上海出洋局補習中文與英文,經考試合格,,才正式派遣出洋留學,。 1872年7月,容閎先往美國安排學生住宿和學校,。8月11日,,陳蘭彬率第一批30名幼童從上海搭船,經日本渡太平洋抵達美國西岸舊金山,。然后乘火車橫貫美國到東部康涅狄格州,。中國幼童們被分散安排在美國居民家住宿,受到各家主人的熱情接待,。四批留美幼童到齊后,,清政府在美國哈特福德建成一幢留學事務所,由陳蘭彬和容閎任留美學生正副監(jiān)督,。 留美幼童年齡小,,很快適應了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他們努力學習,,進步很快,,得到美國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一位美國同學回憶道:“他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長于各項運動,,天資又高,不但體育好,,各門功課都好,。我所見過各國學生們,要數中國學生最出色了,?!绷裘烙淄懤m(xù)在美國的中學畢業(yè)以后,至少有50多人考進了美國的大學,。其中22人考入容閎的母校耶魯大學,,8人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2人進入哈佛大學,。 留美幼童們在美國學習勤奮,生活充實,,并逐漸融入美國社會,。他們的思想和習俗也漸漸發(fā)生變化,如他們見官員不愿跪下叩頭,,要求改穿西服,,體育活動時穿運動服。有的學生還剪了辮子,,進過教堂,。這就引起封建守舊官僚們的不滿和攻擊。在留學事務所,,陳蘭彬與支持學生的容閎發(fā)生分歧,。后來陳蘭彬調任駐美公使,先后繼任留學生監(jiān)督的區(qū)諤良,、容增祥,、吳子登都與容閎意見不合,。尤其是吳子登1879年底上任后,見到學生不肯下跪,,竟大怒加以訓斥甚至責打,。他向清廷報告,指責留美幼童不遵守封建禮教,,已被洋俗同化,,“適異忘本,目無師長”,。他還攻擊容閎縱容學生,。國內的封建士大夫也紛紛發(fā)難。1880年12月,,御史李士林聽信謠言,,上奏詆毀留美幼童“毫無管束”,“拋荒本業(yè),,紛紛入教”,。于是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劉坤一,,“查明洋局委員,,分別參撤。將該學生嚴加管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 李鴻章不敢怠慢,即令陳蘭彬,、吳子登對留美幼童“設法整頓”,,并責備容閎失職。而吳子登又通過陳蘭彬上奏,,繼續(xù)誣陷容閎與留美幼童,,稱“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固,極應將局裁撤”,。吳子登甚至迫不及待地要馬上帶學生回國,,但被李鴻章去電報制止。 恰在此時,,美國出現了一股排華逆流,。由于19世紀70-80年代,,美國發(fā)生經濟危機,,生產蕭條,資本家和報刊輿論為轉移視線,,竟歸罪于中國華工奪了美國工人的飯碗,,掀起排華惡浪。留美學生也受到歧視,,一部分留美幼童已中學畢業(yè),,清政府希望讓他們進美國陸海軍學校深造,美國國務院卻復信稱“此間無地可容中國學生也”,。 內有封建頑固派的攻擊,,外受美國排華政策的影響,李鴻章雖不愿立刻全撤,,但也頂不住壓力,。1881年夏,清政府決定將留美學生全部撤回,。容閎聞訊,,急忙四處奔走,聯絡中美友人上書勸阻,。耶魯校長波特等美國大學校長聯名致信清政府總理衙門,,指出中國留美學生即可成才,半途召回,,令人遺憾,,而且有損美國學校聲譽。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親自找前總統(tǒng)格蘭特致函李鴻章,,勸說“幼童在美頗有進益,,如修路、開礦,、筑炮臺,、制機器各藝,可期學成,,若裁撤,,極為可惜”。但是清政府仍堅持認為留美幼童“外洋之長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澆風早經習染”,,“與其逐漸撤還,,莫若概行停止”。決定“趁各局用人之際,,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 1881年8月,留美幼童奉命全部撤回,。他們告別了美國的師友,,分三批到舊金山乘船?;貒?,留學生的中華棒球隊還與美國奧克蘭隊舉行了一場比賽并獲大勝。11月,,留美學生回到上海,。令他們失望的是,不僅沒有人來歡迎,,上海道臺怕他們逃跑,,竟派士兵押送至道臺衙門。 一百多名留美幼童剛回國時,,并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視,,有的用非所學,有的屢遭挫折,。但是他們學問扎實,,精通外語,聰明能干又有報國之心,,特別是晚清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和民國初年都急需外交、軍事和建設人才,,因此他們大多得以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其中不少人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政界,、軍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有的還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為保衛(wèi)祖國壯烈犧牲,。 留美幼童歸國從事鐵路,、電報、工礦等工程建設的人數最多。其中最杰出的是被譽為“中國工程師之父”的詹天佑,。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剛回國時被派到福建船政學堂學駕駛,,后又被張之洞調到廣東博文館當英文教習,。1888年參與修建京沈鐵路,為建成濼河大橋作出重大貢獻,。1904年又主持修建京張鐵路,,1913年被選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此外,,還有十多人曾擔任過各鐵路局局長,、總工程師和各電報局局長,,成為中國近代早期鐵路和電報建設的奠基者,。 歸國留美幼童也活躍在政界和外交界,其中最有名的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后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貒蟪鍪钩r,,結識袁世凱,后任天津海關道,。1904年以外務部侍郎赴印與英國談判,,維護中國政府對西藏的主權,功不可沒,。清末參加南北議和,,民國初年擔任北京政府第一任總理。留美幼童中還出了清末外務部尚書梁敦彥及駐美公使梁誠等十幾名外交官,。 文化教育界的留美幼童中則出了好幾位大學校長,,最著名的如清華學堂(原為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校長蔡紹基等,。 軍界的留美幼童大多任海軍軍官,多數參加過反侵略戰(zhàn)爭,,有的以身殉國,。如1885年中法戰(zhàn)爭馬尾海戰(zhàn)中,留美幼童6人作為福建水師軍官參戰(zhàn),,楊兆楠,、黃季良等4人壯烈犧牲。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黃海海戰(zhàn)中,英勇作戰(zhàn)獻身的留美幼童北洋水師軍官,,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濟遠艦大副沈壽昌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