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今紹興市上虞區(qū))人,,明末官員,、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至戶,、禮兩部尚書,書,、畫俱工,。倪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筆鋒棱四露中見蒼渾,,并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jié)字奇?zhèn)榷嘧儯瑫L(fēng)奇?zhèn)?,后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fēng),,創(chuàng)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與黃道周,、王鐸鼎足而立,,并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并稱“晚明五大家”,,成為明末書風(fēng)的代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師,,元璐自縊殉節(jié),,卒年五十二。弘光時,,追贈少保,、吏部尚書,謚文正,,清廷賜謚文貞,。著有《倪文貞集》,。 在通訊手段極為有限的古代,分處異地的親朋好友,,彼此間若要互通消息,,大多藉由書信往來,所謂“見字如面”,。碰上兵荒馬亂的戰(zhàn)亂年代,,一封飽含親情帶來平安消息的家書,則更顯珍貴,。杜甫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說的一點都不為過,。 無錫博物院藏倪元璐《家書》卷,紙本,分前后兩段,。前段縱27厘米,橫70厘米,??瑫?6行,,計394字,。)后段縱27厘米,橫128厘米。行書,,凡49行,,計695字。 此卷由著名收藏家陶心華先生在1981年捐獻,。國家一級文物藏品,。卷上未署年款,未鈐倪氏印章。鈐收藏章數(shù)枚,,流傳有緒,。引首"抑志珥節(jié)"四字,為金蓉鏡所題。卷后亦有金蓉鏡所書跋,。 倪元璐父親倪涷,,原配曹氏,無子,,后娶施氏,,直到43歲才生下長子元璐,十分鐘愛,,所以取名“鴻寶”,。倪元璐5歲隨嫡母曹氏頌習(xí)詩歌,12歲時,,嫡母曹氏卒,,生母施氏則享長年。倪元璐對母親極為孝順,。為舉人時,,元璐先娶萬歷間吏部尚書陳有年之女為妻。陳氏以其家貴顯遇于倪家,,失禮于倪母,,元璐奉母命出陳氏于外,然鄉(xiāng)試錄已載其娶妻陳氏,。又繼娶王氏后始成進士,,故會試錄則娶陳、娶王并載,。 前面這段楷書書札,,無年款,經(jīng)考證作于崇禎四年(1631)十月初九日,,內(nèi)容為母親和繼妻王氏請封獲準之事,。從此 《家書》來看,,倪元璐本意先只為母請封,而將王氏之封從長計議,,在閔洪學(xué)的建議下才決定母、妻一同報請,。此亦為后來劉孔昭訐其“冒封”之緣由,。 釋文:【1】男元璐百拜稟上母親。錦二舅至,, 具悉母親康健之狀,男不勝喜躍,。母親之壽比 孫太太定加高遠,以相,、以命、以關(guān)聖籤,、以 易林卜驗之,,決然百歲以上無疑也,願母親安 心快活,。男明年決求南缺,,奉母親重遊秦淮 河。南掌院比司業(yè)又清閑,,可 【2】一意遊翫,,無所 拘束也。前戊辰年給下加封執(zhí)照,,初意欲留在 五品時題請,,適吏部條議隔品則不準封,男乃 連忙具由到部,。初意且欲再遲封妻,,而吏部查 駁云,豈有無妻之理,,男始以真情實告吏部,。今吏部尚書乃男同鄉(xiāng)年家,男特往請教,,他云 若既如此做得明白,,自應(yīng)封後妻。以此一言,, 男意遂決,,並妻具題。 【3】母親加封太安人,,媳王 氏封安人,於九月廿二日命下,,因軸未解到,, 尚未登文用寶,先此稟知,。母親重封襲慶,,自 為大喜;媳婦此舉亦為明白正大,,痛快直截之 事。後日許多葛藤,,子孫許多疑難,今日一著 掃斷,。萬事安定,,亦可喜也。書到如母親欲遂 揚言,,便須公公正正對眾說明;若欲隱秀,,姑 且從容說出,,亦無不可,,可與四弟酌之,。印五 弟缺甚好,,一年有干金之趁,只怕他做不過 耳,。蘭侄須催他上緊讀書,,入學(xué)之事男一力承 當(dāng),誓圖必得也,。十月初九日,,男元璐再百 拜。 倪元璐這段楷書《家書》,,因為是寫給母親,,所以格外恭謹細致,,每列右側(cè)還有墨筆圓圈,,加以句讀,似為方便母親閱讀的貼心所為,。其恭敬孝順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用小楷書寫,,區(qū)別于常見的倪書條幅行草奇崛剛毅風(fēng)格,,讓我們看到了倪元璐書風(fēng)的另一面,。 下面我們再欣賞一件拍賣會上的《致母親書》,與無錫博物院這件家書比較,,其書法風(fēng)格、紙張大小,、材質(zhì),,均較一致,,正可互為參照。 倪元璐《致母親書》紙本 行書
【1】男元璐稟上母親,。男身甚安,。媳婦于七月初一日到矣,上下大小,,亦俱平安,皆母親之庇,。男只是衙門事體,,干系重大,,未免焦心,。幸皇上圣眷,,尚未衰減,,若得乘此脫身歸養(yǎng),便是全 【2】福耳。因忙甚,,半個月不曾作家書,知母親必多掛念也,。男不能孝順,,會鼎夫婦,一發(fā)不如男夫婦了,,不知把母親如何凍餒,,思之淚下。八月初頭,,即差人歸壽母親,,一切俱于后書詳悉,。七月十九日,,男元璐百拜。 而崇禎九年(1636)三月,,首輔溫體仁唆使誠意伯劉孔昭以會試錄陳,、王并載為據(jù),,疏劾倪元璐原妻尚在而以妾冒妻領(lǐng)封,,遂致落職閑住,這亦是其被罷歸的由來,。倪元璐為官期間,一共寫過七次“乞歸省疏”,,其中提到最重要的理由即是照顧自己年老的母親,,盡到“純孝”之道。黃道周在崇禎十六年(1643)的上奏中提到“七不如”中說“至情奇情,,無愧純孝,,不如倪元璐”。其“純孝”可謂當(dāng)時的典范,。乞歸未準,,還屢作詩寄念母之情,。信中言“媳婦于七月初一日到矣”,,“若得乘此脫身歸養(yǎng)”,,可知其時尚未離任,,當(dāng)在崇禎九年(1636)“七月一日,,詔下去職,冠帶閑住”之前,?!皶Ψ驄D”之會鼎為元璐長子,生于天啟元年(1621),,故宮博物院藏有倪元璐《致倪獻汝尺牘》四通,,其一作于1633年二月望日,言“近習(xí)焦氏易卜,,曾為母親卜壽,,得家人之屯,,其辭云:娶于姜呂,駕迎新婦,。少齊在門,夫子歡喜,。此名言自會鼎以至?xí)偃D生子之事”,,對年僅十三歲的會鼎娶妻事已慮及。若按照“明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的結(jié)婚年齡來推算,,其成婚應(yīng)在1636年前后,則此家書作于1635年七月十九日的可能性較大,。 元璐為臣忠烈,,為子純孝,故能流芳百世,,其書跡尤受人珍重,。此封寫給母親的家書,獨具一格,,流傳到今,,如有神庇,,正可寶藏。 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發(fā)達,,通信極其方便,,但我覺得還是要寫封信,寫一封家書,,家書抵萬金,,這封信母親會看(無論認不認字)很多遍,甚至只要想你了,、牽掛你了,,都會拿出來看看,看信猶如和你在聊天,。親愛母親的舔犢之情,、養(yǎng)育之恩,我們何以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