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對天地人有一番透澈的論述,。 唐朝詩人盧照鄰極其尊敬孫思邈,,對其執(zhí)弟子之禮,并問其治病的真髓所在。孫思邈則用天地人之關(guān)系回答了他,。 任職典簽的盧照鄰是范陽人,,曾擔任過新都尉。由于他患有難以醫(yī)治的疾病,,所以他有一段時期住在陽翟的具茨山休養(yǎng),。平時則編著并注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曾居住過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 盧照鄰性情高雅而且頗具詩人風度,,他跟唐高祖的第十八個兒子鄧王李元裕是朋友。李元裕很喜歡學習,,而且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他平時經(jīng)常說:“我的命相就是這樣的了?!辈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盧照鄰后來竟投潁水而自殺身亡,。 顯慶三年時,唐高宗曾召見過太白山隱士孫思邈,。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 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后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而且久治不愈,終日里困頓疲備,,于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zhì)之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而孫思邈則會算天象歷法和攝生養(yǎng)性之術(shù)。 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jié)來對待孫思邈,。他們問孫思邈說:“名醫(yī)能治好病是根據(jù)什么道理呢?”孫思邈用下面的一大段話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 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fā)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guī)律。 而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和睡著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都在循環(huán),。流動就是血氣循環(huán),顯現(xiàn)出來的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 如果人體違背了這個正常的規(guī)律,,那就要生病了,。蒸就發(fā)熱,不然就生寒,,淤結(jié)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會氣喘吁吁,,用盡了精力,身體就會焦枯,。根據(jù)從身體表面的診斷就可以檢查出身體內(nèi)部的變化,。 以人體來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xiàn)的差錯,,日蝕、月蝕現(xiàn)象,,彗星的隕落,,這都是自然界的危險征兆! 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和湖澤就會干涸,,這就是大自然的焦枯。 良醫(y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而圣明之人則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就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就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shù)所致啊,!” |
|
來自: 大成教育圖書館 > 《經(jīng)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