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地坑院的真實寫照,。保存最完整現(xiàn)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地坑院,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據(jù)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地坑院的雛形,。 地坑院極具特色,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窯內(nèi)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diào),,恒溫住宅”。 陜州地坑院景區(qū)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礎上,,將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可以通過相連的地道按順序參觀了22座地坑院,,內(nèi)設不同主題。 地坑院的構造其實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長l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2000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 其中一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地坑院一般為獨門洞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就是一個門洞與2~3個地坑院相連,。地坑院就形狀而言,有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 窯洞里大都用土坯壘成火炕,,冬天燒火做飯取暖用。家家戶戶的地坑院里都栽有桐樹,。梨樹,,很多院里還種有花卉,春夏秋三季都有鮮花盛開,,置身其中有一種安靜的農(nóng)家情調(diào),。院子里還有一個停6米左右的滲井,主要用來積蓄雨水,。 地坑院因奇,、特、樸,、真,,吸引著廣大中外游客。遠眺黃河雄姿,、近看黃土高原,、住地坑窯院、浴溫泉神水,、嘗民間小吃,、看豫西民俗風情...... 如果你趕上春節(jié)的燈展那就更好看了,! 陜州地坑院景區(qū)也將那些歷史長河中的民俗手藝一并留在了地坑院。如捶草印花,、陜州剪紙,、鑼鼓書、澄泥硯,、木偶戲,、皮影戲、糖畫,、紅歌表演,、陜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本文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guanghua4210 > 《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