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雷臺漢墓,, 再現(xiàn)漢官威儀的銅車馬儀仗 有路必有車,,路的歷史已經(jīng)無從追溯了,但車的歷史可以追溯的六七千年前,。而車的實物,,則發(fā)現(xiàn)的比較晚了。 甘肅出土過不少的車馬實物,,其中比較聞名的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葬,、甘谷戰(zhàn)國秦人墓葬等地方都出現(xiàn)車馬。在多輛車馬中,,以武威雷臺漢墓,,銅車馬儀仗為完整龐大。 A銅奔馬為它們開道 去甘肅省博物館,,第一眼看到銅奔馬后的銅車馬儀仗,。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是“漢官威儀”。 的確,,那是個令人震驚的銅車馬儀仗隊,。整個隊伍,以銅奔馬開始,,拉著貨物的銅牛車結束,。浩浩蕩蕩的方陣,,有護衛(wèi)騎士,有隨行官員,,有傳遞信息軺車,,有象征天子授權的斧鉞之車…… 在詞典中"漢官威儀"指的是華夏正統(tǒng)的皇室禮儀、典章制度,。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 光武帝紀》。這里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漢代高官儀仗所彰顯出威懾四方的氣勢,。 在銅奔馬的光芒之下,這個銅車馬儀仗,,幾乎被人們所忽視,,所遺忘。這個銅車馬儀仗,,和銅奔馬同時出土,,可以這樣說,銅奔馬也是整個儀仗的一部分,。 拂去歲月的塵埃之后,,我們來看看,它們出土時的往事,。銅奔馬及銅車馬儀仗是武威雷臺下的漢墓中出土的,。 雷臺一種很古老的城市建筑,它和風,、雨,、電壇這類建筑是古代城市周圍所必須的。其目的是祭祀雷神,,祈求平安,。或許是雷神從天而降的緣故,人們就把雷臺修建為高臺的形式,。武威雷臺,,作為祭祀雷神的地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人們修建了雷祖觀,。 可是,銅奔馬的出土,,卻顛覆了人們對雷臺的認識。銅奔馬出土后,,人們懷疑高臺子最早應該是為銅奔馬主人墳墓高大的封土,。后來,,年代久遠了,人們忘記了下面的墓葬,,就逐漸在封土上修建了建筑,。到前涼國王張茂又筑了靈鈞臺。這一事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曾有提及,。只不過到了后來,人們只知道這里曾經(jīng)是座雷臺,,漢墓,、靈鈞臺這些都被忘記了。 B.武威雷臺發(fā)現(xiàn)漢墓 關于武威雷臺漢墓的發(fā)現(xiàn),,還有點曲曲折折的故事,。可以說, 銅奔馬和銅車馬儀仗的第一次亮相就把人嚇壞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69年,正是備戰(zhàn)備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13生產(chǎn)隊的村民在正在挖防空洞。大約到了9月10日這天,,揮舞著镢頭的村民,,猛地刨了下去。誰知,,卻傳來咔嚓聲,。村民放下镢頭,將浮土層拋開后,,發(fā)現(xiàn)是一塊磚頭,。隨即發(fā)現(xiàn)是磚頭砌的墻體。 這下,,村民們來勁了,,打開看看里面有啥!大家七手八腳將磚拆開,,發(fā)現(xiàn)是一個墓室,。用手電筒一照,陰森森的,,似乎是有個妖怪,,長出許多手腳,向村民逼來,。這時,,不知是誰,,大喊一聲,挖防空洞的村民們,,紛紛逃出地道,,隨即各種傳言在鄉(xiāng)親們中間漸漸地流傳開了。 那個墓室中,,究竟有藏著什么,,怎么會有長手長腳的“妖怪”?很快,,大隊的干部們帶著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 這是一個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著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并不是很高大。而那些所謂的“妖怪”,,其實是雷臺上面的長達五六十公分的柳樹根,,它們通過墓磚的縫隙,鉆進了墓室,,風一吹過,,樹根搖搖晃晃,看上去像活了一樣,,難怪有人喊是“妖怪”,。 雷臺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后兩次被調到了省上,。 不過 ,此時人們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時光匆匆,, 1971年9月中下旬,,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國的賓努首相訪問中國西北地區(qū)。當郭老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贊嘆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 如今的銅奔馬,作為中國旅游的標志,,早已名揚中外,,被眾多的光環(huán)所籠罩。而銅車馬儀仗卻不為人所知,。 C.數(shù)量最多的漢代車馬儀仗 武威擂臺漢墓出土的銅車馬,,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這是一組完整的銅雕塑,,展現(xiàn)當時漢代高官們日常出行巡視的狀況,。 銅車馬出行儀仗,由38匹銅馬,、1頭銅牛,、1輛斧車、4輛軺車,、3輛輦車,、2輛小車,3輛大車,、1輛牛車,、17個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個奴婢俑組成。排在最前面的是17匹武士俑乘騎,;后面是1匹主騎和4匹從騎,;緊跟其后的是8位背刻“張氏奴”三字的奴仆;接下來是1輛斧車(馬車上裝有大斧),、駕馬1匹,,4輛軺車(古代輕便的小馬車)、駕馬4匹,,御奴5人,,從婢2人;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氣勢宏大,,鑄造精湛,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杰出成就,。它們再現(xiàn)了東漢時期,,地方官員們出行的場景。再后面是展示主人不同身份職位的三組車馬;最后面是輜重車馬俑,,有三輛大車和一輛牛車及駕車奴1人,。銅馬形態(tài)各異,車輛結構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所有這些,組成了一支高級武官出行時的隊伍,,場面壯觀,,聲勢浩大。 整個銅車馬方陣,,有馬,、車、人構成,。依據(jù)有關資料敘述如下: 銅主騎,,高51厘米,身長41.5厘米,。主騎形體高大,,昂首作嘶鳴狀。鞍,、轡等已失,,僅存銅薦。薦面敷粉,,畫有天馬行空和云氣紋,,還有邊飾。 銅從騎,,高36.5厘米——38厘米,,身長34厘米——36.5厘米。側首斜視,,一足提起,,作奔騰欲馳狀。兩匹馬均將前右足提起,,頭向左側,。從騎是墓主人備用的乘騎。 執(zhí)戟銅騎士,,馬高39.3厘米,,長34.94厘米。由騎士,、戟,、馬,、鞍組成。騎士跨坐馬鞍上,,戴巾幘,,穿交領服,左手執(zhí)轡,,右手舉戟,。騎士的五官、馬的眼,、耳,、鼻和鬢毛,均以朱紅,、粉白和墨線點繪。馬背上附馬鞍,,沿邊有環(huán),。鞍下馬身有薦,粉底朱彩,。 執(zhí)矛銅騎士,,馬高39厘米,長33.5厘米,;俑高27.7厘米,。由騎士、矛,、馬,、鞍組成。騎士跨鞍騎于馬背,,右手持矛,。騎士的五官、馬的眼,、耳,、鼻和鬢毛,均以朱紅,、粉白和墨線點繪,。馬仰首翹尾,四足佇立呈嘶鳴狀,。 銅騎吏,,馬高38厘米,長27厘米,,寬9.7厘米,。由騎吏、馬和鞍組成。馬仰首作嘶鳴狀,,尾呈弧狀,,四足佇立,矯健有力,;背附鞍,,沿邊有環(huán)。騎吏著武吏雙角巾幘,,穿交領服,,左手執(zhí)轡,右手握拳于胸前,。兩腿片狀,,跨坐于鞍上,當為騎士領隊武吏,。 D.兩千石漢官威儀 車的出現(xiàn),,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車的種類卻遠遠多過它的歷史,。這一組銅車馬儀仗,保存了漢代車輛基本種類的形制,。也是絲綢之路上,,車輛的見證,更是漢代官吏們出行時候,,身份地位的象征,。 這是一個兩千石高官出行的車隊。前面自然是銅奔馬,,后面跟著護衛(wèi)騎士,,在這些之后,則是銅斧車,。 銅斧車是出行儀仗隊列中的前導車,,為雙曲轅,雙轅后部承長方形輿,。御奴作跪姿,,雙手拱舉,作執(zhí)轡駕御狀,。它是出行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上立斧以示權威,表示著官員對屬下官吏的生殺予奪之大權,,也是執(zhí)掌兵權的標志,。 銅軺車這輛車由車,、馬、傘,、御奴和伍佰組成,。馬高39厘米,長35.8厘米,;車高32.4厘米,,長31.5厘米。由軺車,、馬,、傘蓋、御奴組成,。車雙轅前屈,,連橫帶軛有軌。兩輪重轂,,輻條12支,。御奴穿交領服,雙手拱舉,,作執(zhí)轡駕馭狀。車輿兩側有朱紅幡,,據(jù)《后漢書·輿服志》記載:“朱兩幡”為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地方最高級官吏享用的乘輿,。 此車是出行儀仗隊中的前導車。伍佰頭戴冠,,著長袍,,右臂前伸,手直指,,走在車前辟道,。此外有銅輦車,專供官吏家眷乘坐的車,。 如此多的銅車馬,,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依據(jù)出土文物殘留信息分析,,俑,、車、馬均用范模鑄型,,先分鑄出不同的部位,,然 后焊接或鉚連。有的是身,、腿,、手分鑄,有的則是身,、臂、手分鑄,。比如馬的頭頸,、軀體、四肢分鑄,然后焊接而成,,采用焊接或鉚連,,馬耳、馬尾和雄勝,另鑄后,,打孔插入,。或許是明器的緣故,銅車馬鑄造的精細程度,,比起秦安縣隴城公社上袁家村出土的漢代啟合銅燈,,要粗疏不少。 D.神秘的張姓高官 這個墓葬究竟是何人所有呢,? 在武威雷臺漢墓中,,不僅出土了銅奔馬、銅車馬儀仗,,還出土了金,、銀、銅,、鐵,、玉、骨,、石,、陶等材質的文物231件。其中,,有銀官?。疵叮詾榉叫锡斺o,,2枚稍大,,邊長2.5厘米,另2枚較小,,邊長為2.3厘米,。其中的3枚可辨識印文,“口口將軍章”,、“口口口軍章”和“口口口口章”,。 在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中,一部分器物上有銘文,,分別有“冀張君”,、“守張掖長張君”,、“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依照這些銘文,,有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冀張君”及夫人乘騎車馬;第二組是“守張掖長張君”及夫人乘騎車馬,。第三組是“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的乘騎車馬,。 研究者認為:武威雷臺漢墓,應該是“某某將軍”的夫妻合葬墓,,按照墓中出土的“張家奴字益宗”刻文的陶碗判斷,墓主人應姓張 ,。可稱為“ 張某將軍” 夫妻合葬墓。墓葬的年代,,應該在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 (公元186年——219年)下葬,。 這組精美的銅馬車儀仗,不僅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的東漢車馬俑,。更是漢末絲綢之路上,,車轔轔馬蕭蕭的見證。讓千年后的人們見到漢代兩千石高官的威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