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出遠門了,臨行前,,老母親在燈下為孩子縫衣衫,。那密密的針腳,就是母親對孩子最無言深沉的愛,。孩子大了,,總是會遠行的,世界那么大,,但是無論身在何處,母親的惦念會永遠悄悄的跟隨著,,盼望著游子能早日回家,。這是以“苦吟”著稱的唐代詩人孟郊最著名的《游子吟》。孟郊一生追求詩句的“鍛”與“煉”,,但這首最平直描述情境,,最自然流露情感的《游子吟》卻成為今天他最家喻戶曉的詩作。沒有哪個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在吟誦起這首詩時,不淚沾衣襟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span>也成為形容母親恩情的佳句,。西方母親節(jié)時,流行送一束康乃馨給母親,,母親健在的,,通常送紅色,母親離開了,,會獻上白色康乃馨,,康乃馨的話語就是“母親的愛”。而在我們的古代,,象征母親的愛的是萱草,。游子出行,就會在母親的房前種植萱草,,希望能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從《詩經(jīng)》的時代到唐代,“忘憂”一直是萱草的主要意象之一,。但是,,萱草最一開始,指代的卻是丈夫,?!对娊?jīng)·衛(wèi)風·伯兮》中有「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就是在說思念出征丈夫的女子,,想在北堂種植讓她忘記憂思的草,。唐代陸德明所著《經(jīng)典釋文》解釋諼草時說:「 “本又作萱?!墩f文》作藼,。云令人忘憂也?;蜃魇?。” 」“藼”,、“蕿”都是“萱”的同音同義的異體字,,諼草就是萱草,。諼的字義中有忘記的意思,從字面看諼草就是忘記草,。 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植物,,卻因為二者都可以治療情志不遂,令人“歡樂無憂”,,而被聯(lián)系到了一起,。隨著 “思君如萱草,一見乃忘憂”,、“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等詩句的流傳 “忘憂草”也逐漸成了萱草的代名詞。 萱草最初用以表達對丈夫的思戀,,自唐代弁融的《送徐浩》流傳開來,,萱草才與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椿萱”并用,,椿代表父親,萱代表母親,。而孟郊的《游子》「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門,,不見萱草花,。”」更是直接把前人的“看萱思夫”的意思演化成了 “種萱孝母”的文化,,后世逐漸流行起開始流行 “獻萱孝母”,、“種萱祝壽”的詩詞,使萱草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說了這么多,,也許許多人都對這種承載著世間最真摯情感的植物充滿了好奇。萱草到底長什么樣子呢,?許多事情就是這樣,,說得太透了往往會帶來失望。其實,,說出來另一個名字,,肯定許多人就會失望的說“原來就是這個啊......”黃花菜!沒錯,,就是家中餐桌上常見的那種黃花菜,,也叫金針菜。黃花菜就是食用萱草即將開放的花苞,。嵇含《宜男花序》亦云:「 “荊楚之土號為鹿蔥....... 今東人采其花跗干而貨之,,名為黃花菜?!?/span>」 今年母親節(jié),,喜歡復古的親們,可以考慮送一把萱草給親愛的母親大人,。下一刻,,這把萱草會變成木耳肉片炒黃花菜,或者是黃花菜湯被端上了餐桌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