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透視原理https://m./group/6821341176520507911/?app=news_article×tamp=1588298218&req_id=2020050109565801013109913335552568&group_id=6821341176520507911 透視原理應用于手繪中,,是通過在二維紙面上繪制來構(gòu)建三維空間的過程,。在進行設計構(gòu)思后,我們通過假想構(gòu)思出物體形態(tài)與視點之間有一個平面存在,,這個假想的平面就是我們眼前的畫面,。將物體形態(tài)通過一定的透視法則投影到假想平面上,用線條顯示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從而完成三維空間的構(gòu)建。 在透視投影中,,一束平行于投影面的平行線的投影可以保持平行,,而不平行于投影面的平行線的投影會聚集到一個點,,這個點成為滅點。滅點可以看作是無限遠處的一點在投影面上的投影,。 常見透視圖 常見的手繪透視圖有3種,,分別是一點透視、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3種透視,。 一點透視圖 當長方體的某一個基本面與假想平面平行時形成的透視關(guān)系為一點透視。簡單地說,,一點透視與假想平面平行的線長寬比例不變,,只發(fā)生透視原理變化,那就是近大遠小的改變,;而與假想平面垂直的線則發(fā)生縱深透視變形并向滅點消失,。我們以一個長方體為例解釋一下什么是一點透視,如下圖所示,。 如上右圖所示,,這張頂視圖是我們看到的長方體的頂面,視點是我們所站立的位置?,F(xiàn)在假設眼前的長方體是有具體數(shù)值的,,寬度為1m,長度為2m,,高度為1m,,距離C為2m,在視平線下方1m的位置(低頭向下俯視),,如下圖所示,。 我們從正面看這個物體,一切都很清楚了,,長度,、寬度都沒有變,而左側(cè)S為1m是我們剛才設定的距離視平線下方1m以下的位置,,VP是滅點,。這個圖是不是和我們剛才設定的結(jié)果一樣?如下圖所示,。這就是一點透視的形成原理,。 很多人會問,滅點和視點有什么關(guān)系,?通常情況,,滅點在視點的正前方,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確定的結(jié)論:一個物體在一定的視距和視角下,,只能得到一個透視結(jié)果,。 上述內(nèi)容較為理論,,在建筑手繪中一點透視只需要注意幾個點就可以。 決定一個物體透視結(jié)果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離物體的距離,。 2.看物體的角度(決定是一點透視還是兩點透視),。 3.透視有3種情況,,物體在視平線上方,、物體在視平線下方、物體在視平線上(同樣適用于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等),,如下圖所示(以立方體正對著我們?yōu)槔?/p> 立方體在我們的正前方,,我們無需仰視和俯視,只需要平視,。 在我們眼中看到物體的透視如下圖所示,。 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平視物體,同時視點沒有物體高,,所以對于一點透視來說我們看不到任何透視效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最多的透視角度是這個角度,,但是在建筑手繪中,,只有在畫建筑門口透視的時候會用到這個角度,我們很少繪制正對著建筑實體或主要實體的立面,。 ①抬頭看頭上方的立方體,。 我們俯視會看到立方體的上表面,這種情況通常是我們站在高處時出現(xiàn)的透視效果,。 掌握一點透視小技巧: 水平線,、垂直線都不變形,保持原來的方向,。 一點透視圖繪制 下面我們用一個實例來示范手繪一點透視的步驟: ①首先選擇一個體塊,,當然這個體塊可以是立方體、長方體,、錐體或圓柱體,,幾乎所有的體塊都是這個步驟,如下圖所示,。 ②確定視平線,,如下圖所示。 ③確定滅點位置,。因為是一點透視所以確定一個滅點,,兩點透視要確定兩個滅點,如下圖所示,。 ④確定觀看物體透視的角度,。是平視,,俯視,還是仰視,?我們將3種情況都畫出來,,供大家清晰地觀察,如下圖所示,。 ⑤將所有的點連接于滅點,。不管是能看見的還是不能看見的,只要是點就連接于滅點,,如下圖所示,。 ⑥確定物體的進深。因為是手繪而不是畫法幾何,,我們無需用尺規(guī)得出精確的長度,,僅需要記住近大遠小的透視原則。如果是立方體,,那么進深線的長度一定小于離我們最近的立方體的線的長度(離我們最近的一定是最長的,、最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根據(jù)一點透視的特點,,水平和垂直線條不變形,我們確定進深線條的時候先確定垂直的線,,其他線條會因為發(fā)生了變形而不易控制長度,,如下圖所示。 ⑦連接其他端點,。確定好進深垂直線之后,,我們可以連接其他點。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確定我們能看到的面,,看不到的部分不要再表示出來,如右圖所示,。 透視感的培養(yǎng)練習【練習】1 自行設定一個物體尺寸,,按物體在視平線上的位置(上下左右)畫出4個角度,如下圖所示,。 【練習】2 運用前面講的快速定進深距離的步驟方法,,畫滿整張紙,如下圖所示,。 |
|
來自: 山峰云繞 > 《土木工程電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