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我們講到,,秦國打敗了公孫衍組織的合縱聯(lián)盟,張儀也再一次的回到了秦國的相位上,。 公元前316年,,地處西南的苴(chá)國和蜀國,因為領土問題而爆發(fā)了戰(zhàn)爭,。苴國打不過蜀國,,便派人向秦國求援。 當時的巴蜀地區(qū)生產(chǎn)能力是十分的低下,,中華文明的春風還沒有吹到那里,,這人們啊還過著近乎于半原始狀態(tài)的生活。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巴蜀地區(qū)是四面環(huán)山,,交通閉塞,,只有幾個出口與外地連接,那即便是出口也是九曲十八彎,,那彎到什么程度呢,? 我們借用李白的一首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 蜀道難 秦國地處中國的西部,,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也很多,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西北的大荔和義渠,,還有西南的蜀國,。這幾個國家并不聽從秦國的號令,與秦國的關(guān)系也是時好時壞,??偟膩碚f,那是好的時候少,,壞的時候很多,。這原因就在于秦國時常掠奪它們的土地和資源,而這些西南小國由于民風剽悍,,也是不甘示弱,,時不時地發(fā)動一些反攻?!?/p> 進入戰(zhàn)國以來,,秦國和這些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也爆發(fā)過很多次。最近一次是在公元前的318年,,也就是五國聯(lián)合伐秦的時候,,秦軍出函谷關(guān),反擊五國聯(lián)軍,,大獲全勝,。可讓秦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義渠國卻在公孫衍的鼓勵下乘機起兵攻秦,,在李帛這個地方大敗秦軍,讓秦國著實地吃了一次啞巴虧,。 這由此可見,,巴蜀和義渠在當時都是具有相當實力的,對秦國也構(gòu)成了一定的威脅,。 咱們再說秦惠王收到了苴王的求救信,,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將秦國的勢力擴張到巴蜀地區(qū)的大好機會,。于是,,秦惠王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而讓秦惠王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主張剛剛提出,張儀就站出來反對了:“王上,,蜀國不過是西南的蠻夷之地,,地偏物貧,就算我們興師動眾,,不辭辛勞地把它打下來,,也是無利可圖的,更不會成就霸業(yè)之名,。依臣下之見,,不如先進攻韓國,奪取韓國的新城,,進而威逼周王室,,將象征天下權(quán)力的九鼎搶到手,以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才是王業(yè)正道,。” 張儀這么一說,,秦惠王覺得也有道理,。這十幾年來,張儀一直都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對張儀的信賴,,可謂是無以復加。更何況歷代的帝王霸業(yè),,哪一個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名叫司馬錯的將軍站起來說:“君上,,下臣并不贊同相國的意見,。攻韓國,,臨二周,,奪九鼎,,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很有看頭,但并不如占據(jù)蜀地來得實惠,。國家的富裕是以寬廣的耕地為基礎的,,軍隊的強大靠的是大量財富,。想要建立王業(yè),則必須要廣施仁德,。把這些事情做好了,王業(yè)自然而行,,哪里用得上去搶什么九鼎,,挾什么天子,?” ? 司馬遷 咱們說到這兒,很有必要向您介紹一下司馬錯的家世,。他的祖上原本是周朝的史官,,后來呢遷徙到了晉國,。到了戰(zhàn)國時期,司馬家族分為了三支,,一支是在衛(wèi)國,,當然,,這個“衛(wèi)國”是“衛(wèi)生”的那個“衛(wèi)”,一支在趙國,,而另一支就在秦國,。而司馬錯就是秦國的一支,,他的后人也一直為秦國服務,一直到秦國統(tǒng)一天下,。秦朝滅亡之后,,司馬氏又成為了漢朝的官吏。在漢武帝時期,,司馬錯的一位后人編寫了一本書,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那說到這兒您一定明白了,,沒錯,,司馬錯的這位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就是《史記》的作者,。 眼下,秦惠王聽到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司馬錯主張進攻巴蜀,而張儀主張是進攻韓國,,這兩人的意見都頗有道理,,到底該聽誰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