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自1948年發(fā)表后,,一直是經(jīng)典的日本小說,,必讀小說之一。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后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xiàn)實而不斷沉淪,,經(jīng)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說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與思想表達出來,,并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nèi)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他自己劃下最后的句點。因此,,《人間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傳性作品,。《人間失格》是一部滴血的靈魂的自白。主角葉藏生性怯懦敏感,,對人類生活充滿恐懼與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亂、人情的炎涼,,以及家人之間的虛偽和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現(xiàn)實的冷酷殘忍,,這一切都使他痛感成為了人世間的“異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但他又不惜用生命作為賭注,,將自己青春年華置于實驗臺上以揭示現(xiàn)代人的困惑與迷失,,從而尋求人類最隱秘的真實性和人類員本源性的生存方式。從這種意義上說,,太宰的文學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遍性和現(xiàn)代性,。葉藏既是一個無賴,又是一個“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對難以捉摸的人類社會時選擇了極端另類的生活方式,,表現(xiàn)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今天的讀者,,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但透過滑稽怪異、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人間失格》在二戰(zhàn)之后由新潮文庫發(fā)行,已經(jīng)累計超過六百萬本,,超過夏目漱石《心》(こころ)的累計發(fā)行數(shù),。2010年正值太宰治百年誕辰,日本角川映畫會社將《人間失格》搬上了銀幕,。2012年,,該作又被改編成賣萌系漫畫。日本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正宗白鳥等認為《人間失格》是“塑造了不得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物形象的杰作”,,小山清認為“如果要從太宰治的作品中選一篇的話,我選《人間失格》”,,而柳田知常、大江健三郎等則認為這是一部“令人不愉快的”,、“自我陶醉”的作品等,。魯迅評價《人間失格》:“這部書是太宰治的絕筆之作,創(chuàng)下了日本史上銷量前三的文學奇跡,。3,、他們習慣于用平庸的筆觸,美麗地勾畫出原本就美麗的東西,。6,、善惡的觀念是人定的,“惡”是人隨意創(chuàng)造的道德詞語,。7,、對同類的極度恐懼,反而更加期盼能夠親眼見識令人可畏的妖怪,,越是神經(jīng)質(zhì),,越是膽怯的人,,越是期盼著強獷風暴的到來。10,、人的態(tài)度變化起來,,果真如此簡單、如此輕而易舉嗎,?人類的善變讓我感到卑劣無恥,,不,可稱得上是滑稽,。11,、.徹頭徹尾的絕望,殘酷的青春,,疼痛的青春,,純粹的青春,永恒的青春文學凄美之作,,失去作為人活在世間的資格,。12、人是不可能一邊攥緊拳頭一邊微笑的,,唯有猴子才會那樣,。13、如今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一切都會過去的,。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 我唯一愿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14、時間的流逝是平等賦予每個人的療愈,,或許也是救贖,。15、即將忘卻的時候,,卻飛來一只怪鳥,,用喙啄破我記憶的傷口。過往的可恥和罪惡的記憶轉瞬間在眼前浮現(xiàn),。我坐立不安,,恐懼到想要大吼大叫,。16、為別人著迷,,或者被人迷戀,,感覺都很粗俗、戲謔,,有得意揚揚愚弄他人之感,。17、現(xiàn)在天氣開始變得很冷很冷,,萬物的隔閡大概也會變得越來越大了吧,。18、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20,、愛好這東西啊,可真夠復雜,。一千種厭惡才能生出一個愛好,。沒有愛好的人,一般也沒什么厭惡,。21,、因為在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我是真心喜歡那模樣窮酸的恒子,。22,、.一有機會,人類可怕的的真面目就會在憤怒中不經(jīng)意地暴露出來,。23,、所謂的幸福感,就像沉于悲傷的河底,、閃著幽微的光的砂金一樣吧,,當悲傷到了極點,就會生起一種仿佛黑暗中現(xiàn)出微光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幸福感,。24、“我們認識的葉藏,,又直率又乖巧,,要是不那么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還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呢,?!?/section>25、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26,、正因為如此,,我自己既不抗爭也不能辯解。一旦別人說我壞話,。我就覺得是自己誤解了別人的意思一樣,,只能默默地承受那種攻擊,可內(nèi)心卻感到一種近乎狂亂的恐懼,。27,、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28、我嘗試繞開那些悲痛,,卻也錯過了所有歡喜,。29、日日做著同樣的事情,。循環(huán)著與往日相同的慣例,。30、沉默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聊天是極端的自我犧牲,,甚至是人類能力范圍內(nèi)最大的奉獻,,而且絲毫不計回報。31、家里的事不可說,,身上的痛苦不可說,,對明日的畏懼不可說,,對世人的疑惑不可說,,昨日之恥不可說。32,、我將自己一人的懊惱鎖進胸中的小盒,,將憂愁、疲憊感藏得深而又深,,一味裝出天真無邪的樂觀模樣,。33,、當然,我并不相信世上的人都有能力去愛別人,。34,、瞬間不足以成為生命的喜悅,我只相信死亡那一瞬間的純粹,。太宰治(だざい おさむ,,1909年6月19日—1948年6月13日),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并稱戰(zhàn)后文學的巔峰人物。主要作品有小說《逆行》,、《斜陽》和《人間失格》等,。太宰治出生于富豪之家,本名津島修治,。中學期間,,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雜文,、戲劇,,對泉鏡花、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相當傾倒,。芥川的自殺對他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沖擊與影響,。 1930年,進入東大法文科,,初會井伏鱒二,奉為終生之師,。1935年憑借《逆行》入圍第一屆芥川獎,。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東京八景》,、《小丑之花》,、《晚年》、《斜陽》,、《人間失格》等,,多為自我生活的寫照,表現(xiàn)日本社會與現(xiàn)代人精神與感官世界的雙重萎靡,。太宰治曾多次自殺未遂,,最終在三十九歲時與最后一位愛人相約投水自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