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說起明朝二百多年的風云變幻,,朱棣遷都北京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大明遷都北京后, 極大地威懾了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江南財富的加持,,終于形成了“會西北之戎馬,用東南之財富,,無敵于天下”的永樂盛世,。
然而,,朱棣遷都北京并不容易,。明朝開國后,縱貫?zāi)媳钡木┖即筮\河,,一直處于歇菜狀態(tài),,以至于在暢銷讀物《明朝那些事》中,作者當年明月毫不客氣地吐槽明朝的漕運就是兩個字:“不通”,!
沒有暢通的漕運,,何談漕糧運輸。這個關(guān)乎明朝經(jīng)濟基礎(chǔ)的重要問題,,一度成為了困擾朱棣遷都的瓶頸,,直到一位平民老頭的出現(xiàn),才將這個影響遷都的世紀難題迎刃而解,。
那么,,這個圓了朱棣的遷都夢的平民老頭,,究竟是誰呢?
一,、漕運之苦
要說這位幫助朱棣遷都的平民功臣,,還得從明初的瘋狂基建說起。
早在朱棣登基前,,朱元璋就已經(jīng)當了一次基建狂魔,。這位大明的開國之君,不但在全國修筑了四萬多堤壩,,還整治了四千處河道,,算是將拉動GDP的大小工程幾乎干了個遍。
然而,,這么多工程中,,偏偏沒有治理京杭大運河的身影。這并非朱元璋不想疏通運河,,而是因為京杭大運河的淤塞,,本身就是元朝人留下的大坑。
在京杭大運河中,,最核心的一段是會通河,。當初元朝人開鑿這段運河時,犯了一個地勢選擇不合理的錯誤,。從天井閘往北流的水,,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中間地勢高,兩邊地勢低,,這其中又以南旺一帶的地勢落差最為嚴重,。
因此,每逢枯水季,,南旺一帶經(jīng)常淺阻,,使漕運無法進行,直接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運輸能力,。
二,、白英治河
大運河的先天缺陷,帶給了朱棣無盡的煩惱,。為了順利完成遷都,,朱棣不惜在永樂九年,派宋禮帶領(lǐng)30萬民夫治理會通河,,此后宋禮帶著人拓寬全河,,又將河床加深了3尺,卻始終無法解決南旺一帶淺阻的問題,。
就在30萬民夫束手無策之際,,一位名叫白英的平民,,向明王朝獻上了一條治理會通河的妙計。白英建議宋禮帶人沿著運河,,修筑“南旺水柜”,。然后以汶河為水源,在運河高點東平修筑戴村壩,,并將汶河的水匯集至此,,向西注入“南旺水柜”。
這之后,,再對“南旺水柜”的水進行分流,,使十分之六的水向北流到臨清,匯入衛(wèi)河,;另外十分之四的水向南流到濟寧,,匯入泗水和淮河,這樣便能一舉解決大運河淺阻的問題,。
可以說,,白英獨具特色的巧妙設(shè)計,不僅有效填補了元朝人留下的大坑,,還開啟了大運河水流“自動化”的新紀元,。從此后,大運河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時代,,開始以“水柜”設(shè)計調(diào)節(jié)水量,,開創(chuàng)了水利史上的一大先河。
不僅如此,,白英還結(jié)合他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向宋禮提出了加高山東西部一段運河的河床,使運河河床高于流經(jīng)此地的黃河,,從而保證了黃河泥沙無法流入運河,,有效解決了幾百年都無法解決的黃河泥沙淤塞運河問題。
在白英的巧妙設(shè)計下,,整個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終于完成了全線疏通,。有了京杭大運河這條運輸大動脈后,,明王朝再也不用通過海運來運輸南北貨物,。江南每年運往北京的四百萬石糧食,全部通過京杭大運河一鍵直達,,困擾朱棣遷都的瓶頸,,就這么在平民白英手中完美解決。
更為重要的是,,有了暢通的京杭大運河,,南北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發(fā)展。而隨著南北經(jīng)濟交流與商貿(mào)往來不斷,,也促使明王朝的國力不斷騰飛,,從而走向了新的輝煌。
三,、造福后世
明王朝靠著大運河迎來經(jīng)濟騰飛時候可能不會想到,,白英巧疏會通河的奇特設(shè)計,不僅讓大運河成為了明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助推器,,還在幾百年后的清代,,驚羨了慕名而來的外國人。
據(jù)《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當年外國公使的船隊走到會通河段最高點時,,看到汶河河道與運河河道在這里成直角交叉,兩河一條向北流,,一條向南流,,當?shù)貍髡f如果在這里拋一束棍棒,那么棍棒也會隨著水流分成南北兩個方向,。
古老的傳說引起了外國人強烈的好奇,,在《荷使初訪中國記》中,就記載了外國友人們,,在南旺附近投了九根小木棍到河中,,結(jié)果真的有六根木棍流到北面,另外三根流到了南面,。
巧妙的治河設(shè)計,,不禁讓英國使者與荷蘭使者嘆為觀止。而汶河在白英的打造下,,呈現(xiàn)出的“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北行)”的分水流向,更是讓大運河在清代繼續(xù)發(fā)揮著南糧北運的重要作用,,不斷造福后世百姓,。
簡單的一條河,卻見證了中國人無盡的智慧,。即使是百年之后的今天,,白英治河的壯舉,依然值得我們無限崇敬,。
參考資料:晁中辰《明成祖?zhèn)鳌?、曹坎榮,徐洋《中國古代能工巧匠》、胡夢飛《明清時期外國人視野中的京杭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