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的消渴病始見于《黃帝內經·奇病論》,,名為消渴,。中醫(y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熾盛,、消谷善饑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shù)為下消,。肺燥,、胃熱、腎虛并見,,或有側重,。余在多年的臨床中采用自擬紅參降糖散治療初期、中期的消渴病,,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方藥:紅參、黃芪,、麥冬,、天冬、葛根,、蒼術,、山藥、玄參,、花粉,、五味子、雞內金,、山萸,、枸杞、丹參,、當歸,、赤芍、生地各50克,。 用法:研成細粉,,過80目篩,共研細末,,每天服3次,,每次服10克,。 用黃芪、葛根;玄參,、蒼術者,,乃采納了北京名醫(yī)施今墨治療消渴的經驗,他在多年的臨床中觀察到這兩組對藥,,有明顯的降血糖和尿糖的作用,。用山藥、雞內金者,,乃汲取了《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作者治療消渴的經驗,,認為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液代謝失常,是消渴產生的病因之一,,故用山藥,、雞內金補脾健脾,以復運化之功,,以固后天之本,。消渴尿多乃腎虛不固,常出現(xiàn)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干,,頭暈,,腰腿酸痛等癥狀,故用山萸肉,、枸杞子以補腎縮泉,,健固先天之本。用丹參,、當歸,、赤芍者,蓋因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氣虛日久,血虛乃成,,故用以補血活血,,母實則子不虛也,此乃恩師張琪之經驗,。隨師出診時張老耳提面命,,未敢忘也,。縱觀全方,,脾腎同補,,氣血共理,,故用于臨床,,每收佳效。使用時一定要堅持服藥,,一個月為一個療程,,最少也要服3~5個月。即使血糖,、尿糖檢測指標已恢復正常,,也不要立即停藥,要再堅持服1~2個療程,,以防復發(fā),。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試用此藥,,在嚴密的監(jiān)測下逐漸減少胰島素的用量,,以達到控制病情、停止使用胰島素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