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意識 我們出入中小學校園,,經(jīng)常會看到校訓,、校徽等文化符號,,“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基”等文化理念,,還有諸如雕塑、長廊,、園林等各種文化景觀,,這些似乎在提示,這里就是學校文化之所在,。嚴格地說,,這些僅僅是學校中的文化,,而并非學校的文化。如果沒有本體性學校文化的支撐,,修飾性學校文化再豐富,,也不過是外加的,是沒有靈魂的修飾,。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們應強化本體意識,。所謂本體意識指的是學校文化建設應觸碰根本,。迄今為止,人們對學校的界定見仁見智,,但不管怎么說,,學校不能沒有人,離不開師生生生不息的活動,。學校之所以為學校,,正是因為師生的共同生活和生動交往,以及由此而來的一撥撥生命的成長,。學校是安頓師生,、彰顯價值、激揚青春,、提升生命的場域,。好的學校不僅是學園,而且是樂園,,更是家園,。可見,,優(yōu)良的師生生活乃是學校文化的根本指向,。理想的學校文化形態(tài)應該是著名教育家梅貽琦所描述的:“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边@也正是學校文化建設所應該追求的,。 價值為要 當下不少學校熱衷于學校環(huán)境文化的營造,,學校文化建設可謂搞得熱熱鬧鬧,但效果不彰,。究其原因,,文化沒有觸及人的靈魂。以文化物易,,而以文化人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不是物的建設,而是人的建設,,尤其是人心的建設,,是價值觀的形塑,也就是一所學校的價值追求與實現(xiàn),。 學校文化建設應注重培育核心價值觀,,并使之深深扎根于師生員工的心中,化為其自覺的行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它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動指南。學校價值觀 (包括核心價值觀)培育一般涉及價值觀的確立,、傳播和內(nèi)化等過程,,其中,價值觀的內(nèi)化是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學校價值觀轉(zhuǎn)化為師生員工自身價值觀的過程,。要使學校價值觀內(nèi)化,必須建立與學校價值觀相契合的獎懲制度,,強調(diào)底線思維,,采用一定的強化(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機制,以維護學校價值觀的權威性,。我們應提拔培養(yǎng)那些認同學校價值觀的人,,而對于那些不認同學校價值觀的人,能力再強也堅決不用,,甚至“不換腦筋就換人”就像刪除病毒一樣,。 師生主體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里師生的生活方式。師生是學校生活的主人,,理應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我們應倡導師生建設自己的學校文化。一方面,,我們應使師生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我們應讓師生成為學校文化呈現(xiàn)的主角,,充分反映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應發(fā)動全校師生員工參與討論,,做到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以求廣泛認同,,形成共識,。這樣,學校文化自身的合法性會增強,, 學校文化才會成為師生的自覺觀念和行為,。我們還應主動吸納師生的意見建議,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以拓寬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路,。在校園中,,不僅有名人名言,、名家名作, 更要有教師格言、學生作品,,以生動展現(xiàn)教師豐富的精神追求和學生快樂的成長歷程,。 我們尤其應重視把學校文化真正嵌入學生的真實生活,體現(xiàn)出孩子特有的味道,。我們應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活動,,充分反映他們的訴求和心聲,從而使他們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成長,。我們應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建設,,使物質(zhì)環(huán)境浸透每個孩子的汗水,凝聚每個學生的智慧,,從而激發(fā)每個心靈對周圍一切的關心和愛護,,這本身就是富有成效的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教育,。 育人導向 中小學文化育人主要應抓住“四個三”,,即“三大校園”“三風”“三個符號”“三種載體”。為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我們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其身心發(fā)展的校園環(huán)境,。我們應重視綠色校園建設,讓自然環(huán)境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讓校園綠樹成蔭,、花草遍野,,學生置身其中,將心曠神怡,、精神煥發(fā),;應重視人文校園建設,精心設計富有教育性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賦予一草一木,、一石一碑以文化內(nèi)涵,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寸土地都育人,,使得周圍環(huán)境中的一切對學生有所誘導、有所啟示,,對其精神世界產(chǎn)生影響,;我們應重視書香校園建設,營造一種廣大師生熱愛書,、尊重書和崇拜書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使其擁有豐富的內(nèi)心,、優(yōu)秀的精神和高貴的靈魂。古人云:“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同樣,辦學辦的是“氛圍”,,育人靠的是“風氣”,。我們應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使之形成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使學生積極向上,引導他們求真,、向善和臻美,。我們應精心設計體現(xiàn)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的三個文化符號即校訓、?;蘸托8?,并使人人熟記校訓、認識?;?、會唱校歌,領悟它們的精神實質(zhì),。儀典,、故事和英雄榜樣是獨特的文化元素,,形式生動活潑,是傳播學校文化的有效載體,。我們應精心設計學校儀典,,認真發(fā)掘?qū)W校故事,大力宣傳學校榜樣,,注重發(fā)揮它們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滲透作用,,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染。 課程載體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心臟,, 因為課程集中,、具體地體現(xiàn)了教育目標,是人才培養(yǎng)的藍圖,。文化建設與課程建設不應是“兩張皮”,,而應有機整合、融為一體,。尤其是,,學校文化建設與校本課程開發(fā)有著方向上的一致性和內(nèi)容上的關聯(lián)性,我們應善于把獨特的學校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在校本課程上,,使校本課程成為學校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 天津的南開中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有機結(jié)合的經(jīng)典案例。南開中學是我國近代中學教育的一面旗幟,,它為國家、民族培養(yǎng)造就了大批棟梁之材,,周恩來總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為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目的,張伯苓校長提出了五項訓練方針,,并以“公能”二字為依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和“服務社會之能力”。也就是說,,南開中學的培養(yǎng)目標為“允公允能”之學子,。1926年,南開中學率先開設了“社會視察”課程,,并將之正式列入學校課程計劃,。南開中學增設“社會視察”課程的目的,在于實施“開辟經(jīng)驗”的教育,,造就具有“現(xiàn)代能力”之學生,,以早日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所謂“現(xiàn)代能力”主要指科學知識和民治精神,,“開辟經(jīng)驗”實際就是開拓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雖然“社會視察”課程聚焦能力(即現(xiàn)代能力))的培養(yǎng),但并沒有忽視公德的教育,。 動態(tài)生成 學校文化建設實踐往往有著兩種不同的思路,,即預設型和生成型。顧名思義,,預設型是外控,、靜態(tài)和確定的,而生成型是自主,、動態(tài)和不確定的,。相比較而言,預設型的學校文化機械,、呆板,,生成型的學校文化真實、親切,。與前者相比,,后者更受師生的歡迎。我們應注重建設思路的創(chuàng)新,,以生成型的學校文化為導向,,力求少一些刻板的預設,多一些自然的生成,,以顯現(xiàn)學校教育的生生不息,。 學校環(huán)境文化建設往往離不開石頭。有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精美的石頭會唱歌”?,F(xiàn)在不少學校都重視石頭文化建設,,校方四處尋找甚至以不菲的價格買來一些石頭裝點校園環(huán)境,在石頭上刻寫校訓,、名人名言等,,以石化文,以石陶性,,以期收環(huán)境育人之效,。這種做法本身無可非議,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它是預設型的,。假如我們換一種思路,效果會大不一樣,。同樣是石頭文化,,我們可以設計如下方案:把每一屆畢業(yè)生對母校的感激之情刻寫在石頭上, 一年一石,歲歲年年,, 持續(xù)不斷,。試想, 如果一所學校辦學一百年,,而這項活動也堅持了一百年,,校園里就會有一百塊形狀和內(nèi)容各異的石頭,這是一屆屆學生對母校的深情訴說,,這樣的石頭文化自然真切,,生動感人,這樣的文化場景蔚為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徜徉其中,我們會感受到教育的無窮魅力和文化的博大厚重,。同樣,,有一所學校開展了一項名為“年度漢字評選”的活動,就是發(fā)動全校師生員工(包括家長等)把學校一年來的發(fā)展變化用一個漢字來概括,,學校則把這個漢字如“合”“新”“誠”“智”等刻寫在大石頭上,,大石頭依次擺放在正對學校大門的人行道兩旁,石頭邊還樹立一塊對年度漢字進行詮釋的標牌,。每當人們走進校園,,不由駐足觀望,一塊塊石頭上的大字映入眼簾,,學校的辦學追求和發(fā)展脈絡也就生動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 整體推進 人們普遍感到:學校文化聽起來很甜,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簡言之,學校文化很難真正落地,。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將文化落實在行動上,表現(xiàn)為自覺的行為,。要使師生員工理解,、認同和接受學校的價值觀念并將其自覺地轉(zhuǎn)化為行為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因此,,我們應力求“硬措施”與“軟方法”的有機結(jié)合,,整體推進學校文化的有效實施。 對于學校文化建設來說,,強勢推進必不可少,,學校制度就是通過強制性的力量,對學校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規(guī)范和約束,,從而形成學校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學校文化,。我們應把無形的理念轉(zhuǎn)化成有形的機制,將學校的價值觀念等滲透到制度設計當中,,讓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刻上鮮明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畢竟是一個緩慢影響的過程,,離不開微弱,、漸進的推進方式。首先,,善于捕捉關鍵事件,。關鍵事件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其承載著重要的價值因素,。我們絕不能放過任何能夠強化學校價值觀念的契機,,要注重發(fā)揮關鍵事件的教育作用。其次,,重視象征性領導,。校長應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經(jīng)常講述學校故事,,以生動的故事傳達深刻的理念,;重視學校儀典活動,賦予學校日常運作更深層次的意義,。校長是會行走的標志,,校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傳遞出重要的信息和意義,。因此,校長還應強化“活的文化”的意識,,發(fā)揮自身的象征意義和積極作用,。 (《教育科學研究》2017年第7期 項紅專 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