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羅密歐與朱麗葉》,如果你只盯著羅密歐和朱麗葉,,忽略了其他的角色,,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在開始帶你分析其他角色之前,,我要先提醒你一個細節(jié),。從一開始,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家族有世仇這件事,,就是一把高懸的劍,,它幾乎是男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最大原因。但你不覺得奇怪嗎?劇作者完全沒交代過,,這仇到底是怎樣的仇,。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嗎?有用的,。 要知道,在歐洲的封建傳統(tǒng)里面,,家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家族有仇真的就意味著不共戴天。假如換一個更有切身感的場景,,讓兩大家族變成交戰(zhàn)的敵國,,在這個新背景下,作為中國人,,你大概更能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艱難處境。 所以,,劇作者不交代結(jié)仇的具體原因,,既構(gòu)成了戲劇沖突,又讓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觀眾,,更容易原諒這一對小情侶對群體的背叛。這恰恰是戲劇沖突跨越幾百年的時間,,還能夠得到廣泛共鳴的原因,。 一部善與惡都不鮮明的戲劇在這個背景之下,如果你真的從頭到尾認真看《羅密歐與朱麗葉》,,尤其考慮到我們從小接受的語文教育,,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部劇的面前有點束手無策了。因為劇情大綱雖然我可以幫你提煉出來,,但如果要說這部劇贊美了什么,,抨擊了什么,誰是正面的,,誰是反面的,,好像都說不好。 兩個相愛的年輕人雙雙為愛而死,,這么一出大悲劇,,我竟然說不好,誰是真正的罪魁禍首,,誰是那個壞人,。 貌似朱麗葉的父親凱普萊特是個反面角色,不顧女兒的心意,,逼迫她和不愛的人結(jié)婚,。但他肯定不是壞人。這位老父親其實很疼女兒,,在遇到帕里斯伯爵當面提親的時候,,他先是用女兒年紀太小來回絕,后來雖然動搖了,,但也只是要帕里斯主動向女兒求愛,,并且表示,只要女兒愿意,,自己絕不阻撓,。后來凱普萊特之所以突然安排了婚事,一來呢是因為擔心女兒因為表哥提伯爾特的死太過傷心,,二來呢他也不知道女兒和羅密歐的私情,。 如果他知道的話,我相信他會很愿意成全他們,,因為劇中早有交代,,一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都在盡力地維持和平,不讓晚輩亂生事端,,二來呢凱普萊特對羅密歐有過很高的評價,,說他是個品行很好的年輕人。 羅密歐的情敵帕里斯伯爵也不是壞人,,他不但身份顯貴,,一表人才,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而且真是對朱麗葉一往情深,。朱麗葉的母親和奶媽都對他贊不絕口,簡直是要把他夸上天了,。 造成悲劇的最直接的誘因就是提伯爾特之死,,但這位提伯爾特,觀眾雖然覺得他有點討厭,,如果換到切身的處境里,,他這樣性情剛猛、快意恩仇的人反而會很受歡迎,。從來都只有那些不問恩仇,,只會和稀泥的和事佬才是最讓人生厭的。 非但“負面形象”并不負面,,“正面形象”其實也不夠正面,。真的看過全劇之后,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沒法贊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出生入死的動人愛情,,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愛其實是“移情別戀”,,如此,他情圣的形象崩塌了,。 莎劇的普遍現(xiàn)象:缺乏道德感最詭異的是,,雖然結(jié)局悲慘,但你要真的在劇場里看過,,一定能體會到,,這竟然是一個熱熱鬧鬧的愛情故事,在最后的悲劇發(fā)生之前,,舞臺上充滿了笑料,,讓人看得開心。 也就是說,,莎士比亞既不弘揚什么,也不批判什么,。這是莎劇的一個既普遍,,又突出的特點,可以稱之為“缺乏道德感”,。 事實上,《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劇最直接的素材,,是阿瑟·布魯克的英文敘事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情史》,,這首敘事詩很有“鐵肩擔道義”的精神。它在序言里忠告讀者,,說這對戀人的不幸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如果莎士比亞的改編可以忠于原著的話,那么這部劇就會善惡分明,,把羅密歐和朱麗葉永遠地釘在恥辱柱上,。 o他們的幫手也不該有好下場,。雖然莎士比亞對此只字未提,,但在故事原型里,勞倫斯神父退隱到維羅納郊外,在懺悔中度過余生,;朱麗葉的奶媽下場更慘,,直接被驅(qū)逐出境。在清楚了解這樣的結(jié)局之前,,中國觀眾很容易把神父當作月老,,把奶媽當成紅娘的。 但如果說莎士比亞偏偏要用新道德和舊勢力唱反調(diào),,讓愛情戰(zhàn)勝仇恨,,其實也沒法把劇情理順。 莎劇的簡單至極才是精髓我們到底該怎么理解這種曖昧不明的狀態(tài)呢,?這個地方我就要談談理解莎劇的一條基本要領(lǐng),,那就是別把莎士比亞想復雜,要盡量往簡單的方向去想,。 在莎士比亞那里,,這部劇到底要批評青少年早戀還是弘揚自由戀愛,都不重要,。一部劇而已,,并不承載任何道德寓意和社會責任感。不會有哪位觀眾花錢上劇院是為了受教育的,。 何況來看莎劇的沒有幾個真正的高尚人士,。那位出身草根,自負盈虧的莎士比亞僅僅在乎票房,。正如他做的那些不體面的生意,,反正賺錢就好。 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似乎不太在意莎士比亞的奸商行徑和無良筆法,,因為在家鄉(xiāng)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鎮(zhèn)的三場大火里,,莎士比亞的新居奇跡般地安然無恙。如果這位莎士比亞真是莎劇的作者,,那么本著知人論世的立場,,我們就該不難理解莎劇里邊道德立場的缺席。 我們中國觀眾開始可能很難適應這個特點,,因為傳統(tǒng)的中國戲劇總是善惡分明,、懲惡揚善的。在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里面,,至少還有馬公子背鍋吧,。 而在莎劇里邊,,道德問題變得相當模糊,以至于被人狠狠批評過“缺乏道德感”,。但也正是這個特點,,增強了戲劇的復雜性,相應地也就提升了戲劇的藝術(shù)性,。道德總是一時一地,,時過境遷的,藝術(shù)卻可以永恒,。這也就是我開頭說的,,作者有意隱去了兩大家族世仇的原因,同樣是為了避免道德判斷的時過境遷,。 莎劇之走的是純娛樂路線當時的倫敦,,最早的劇院有兩家,一家就直接叫劇院(the Theatre),,另一家叫帷幕劇院(the Curtain),。兩家劇院緊挨著坐落在倫敦城(The City of London)的東北邊緣地帶,剛剛挨著倫敦城的邊,,但又不在倫敦市長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羅密歐與朱麗葉》最早上演就在這里,。 后來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拆掉了劇院(the Theatre),,用它的木料在倫敦城的南郊營建了一座新的劇院,這就是著名的環(huán)球劇院(the Globe),,莎士比亞就是它的股東之一,。環(huán)球劇院在1987年得到復原,成為今天的倫敦名勝,,游客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原汁原味的莎劇演出。 環(huán)球劇院 在莎士比亞時代,,環(huán)球劇院所在的區(qū)域形成了一個娛樂產(chǎn)業(yè)園,這里不但還有其他幾座著名劇院,,還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酒館,,以及斗熊的場地、烏煙瘴氣的賭場和臭名昭著的妓院,。普通人除非成群結(jié)隊,,否則根本就不敢在夜晚從那里經(jīng)過。倫敦城當局對此無能為力,,因為,,這片地方和帷幕劇院一樣,,剛好超過了它的管轄范圍。 娛樂業(yè)的選址是有良苦用心的,,既不能離倫敦城太遠,,否則客源堪憂,又不能設在倫敦城里,,倫敦城的行政疆界同樣也是道德疆界,,莎士比亞的劇院就處在這樣的道德邊緣地帶。而那些陽春白雪的高尚人士,,有自己專門的娛樂場所,,看的戲劇都是莊嚴的、有著古典風格的,、廣大人民群眾絕不喜聞樂見的杰作,。
可惜,,在納什這些文字發(fā)表的三年多之后,159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在帷幕劇院首次上演了,。 |
|
來自: 楚士祥丁 > 《0008日韓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