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本是蜀國大將,卻因為犯上作亂被殺死,。 據(jù)記載,,事發(fā)前魏延和楊儀都向皇帝上書,指責對方犯上作亂,。而皇帝劉禪一時不知道怎么處理,,于是,詢問董允和蔣琬,。這兩人向劉禪保證楊儀不會有反心,,但對魏延卻持懷疑態(tài)度。此外,,蔣琬還打算率領成都的守軍去阻擊魏延,,但出發(fā)后不久,就聽到魏延的死訊,,于是,,返回了成都。 事發(fā)后,,魏延被滅族,。 話說,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危,,他召集楊儀、費祎和姜維等人,,商討關(guān)于大軍退軍事宜,。諸葛亮要求讓魏延斷后,姜維在魏延前面撤離,;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則大軍可以自主出發(fā),,退回漢中。諸葛亮過世后,,楊儀讓費祎前去大營試探魏延的態(tài)度,。可是,,魏延還是不愿意遵守諸葛亮的命令,。 此時的魏延想逞強,獨自去攻打魏國,,且不服從楊儀的安排,。沒有辦法,費祎只能和魏延商定,,留下繼續(xù)北伐和退回漢中的人員名單,。之后,費祎謊稱要回去和楊儀商討,,便騙過魏延離開了大營,。但是,魏延卻派人去探聽楊儀大營的情況,,得知他們已經(jīng)準備有序退回漢中時,,魏延十分生氣。 之后,,為了阻止楊儀的軍隊退往漢中,魏延搶在他們前面將行軍需要通過的閣道給摧毀了,,讓楊儀的軍隊走不成,。最終,楊儀的隊伍只能日夜打通道路,,堅持向漢中進軍,。后來,魏延把守褒谷口,,不想讓楊儀過去,,使得楊儀只能派出何平去突擊魏延的大軍。 何平呵斥魏延的先鋒部隊,,士兵們自知無理只能且戰(zhàn)且退,。之后,魏延看到大軍潰敗,,只能逃亡漢中,。但是,楊儀卻派出馬岱追擊魏延,,將其擊殺,。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并沒有將軍權(quán)交給楊儀,只是親自安排了軍隊的撤退次序,,而楊儀只負責將大軍帶回漢中,。之后,魏延和費祎一起商定下一步計劃,,讓少部分人護送丞相的靈柩回成都,,剩下所有人跟著魏延繼續(xù)征討魏國。 在魏延看來,,雖然,,諸葛亮過世了,但自己還是統(tǒng)帥,,而且,,他跟費祎聯(lián)合,便能調(diào)動大軍,。而楊儀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謀,,沒有任何實權(quán),根本無法調(diào)動軍隊,。此外,,諸葛亮只是讓楊儀將軍隊領回漢中。其實,,諸葛亮在楊儀和魏延之間,,更傾向于楊儀,這也是讓魏延來斷后的原因,。 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軍事思想不一致。諸葛亮主張穩(wěn)扎穩(wěn)打,、以攻為守,,而魏延卻主張大決戰(zhàn)。諸葛亮覺得魏延的軍事思想太過冒險,,他不可能把軍隊交給魏延,,只能讓楊儀來領著。 諸葛亮北伐,,楊儀負責編排軍隊,、保障后勤,對于軍隊的調(diào)動及供給讓諸葛亮非常滿意。但是,,楊儀卻有自己的缺點,,他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比自己好,。 在劉備統(tǒng)領蜀國時期,,楊儀就因為不能和劉巴處好關(guān)系被降職。 現(xiàn)在,,他的嫉恨對象是魏延,,兩人更是水火不容。魏延自視清高,,總需要別人讓著他,,但偏偏遇到楊儀,讓魏延無可奈何,,甚至,,有了殺他的沖動。反觀費祎,,氣量大,,總是擔任楊儀和魏延之間矛盾的化解者,所以,,魏延對他還是比較的客氣,。費祎有這個氣量,因此,,成為了后來的丞相,。 楊儀不僅帶回了軍隊,還劫殺了魏延,,原本以為可以當上丞相,但可惜,,劉禪只給了他軍師的職位,,還是無法指揮軍隊。而丞相之位,,卻成了蔣琬的囊中之物,。楊儀自認為才干不輸蔣琬,卻沒能得到大位,,心中自然有所怨恨,。而且,楊儀的怨恨體現(xiàn)在臉上。 他見到誰都會說一些抱怨,、生氣的話,,搞得大家都不愿意跟他來往。費祎和楊儀的關(guān)系還不錯,,見到楊儀這個樣子,,就前去探望。但楊儀竟然向他說出了很多悖逆的話,,比如:心念魏延,,想跟著魏延一起共事之類的話,這讓費祎非常驚訝,。因此,,楊儀受到告發(fā),不僅被奪去官職,,還被流放,。 到了流放之地,楊儀還是不死心,,經(jīng)常宣傳一些不合適的言論,,引得社會議論紛紛。終于,,楊儀惹怒了蜀國,,使得朝廷下令抓捕了他。楊儀沒有想到這個后果,,最終,,選擇了自盡。 其實,,楊儀應該知道,,諸葛亮不讓他掌兵,便代表他不是丞相的最佳人選,。 因為,,諸葛亮看重的是蔣琬,他曾經(jīng)在劉禪面前夸獎過蔣琬,,還交代清楚說,,丞相之位最好讓蔣琬來擔任??梢?,諸葛亮在生前就選好了接班人。如果,諸葛亮真的想要楊儀承接大位,,肯定會暗示或明示劉禪,,可惜這些都沒有。楊儀雖然將大軍領了回來,,但卻是一支殘軍,,這在劉禪看來是不可能接受的。 楊儀處死作亂的魏延,,還沒有任何賞賜,,可能是因為他要為這次作亂負責。諸葛亮在撤兵的安排上,,本來就設置有對魏延的防范,。他選擇讓魏延斷后,就是為了不讓魏延繼續(xù)作戰(zhàn),。因為,,大軍已撤退,魏延也不好逞強,,只能隨大軍退回漢中,。 而楊儀不僅沒有去傳遞丞相的命令,反而派人去試探魏延,,這讓魏延有了反擊的機會,,打亂了丞相的計劃。 楊儀負責將大軍帶回,,他應該走在魏延的前面,。但是,他的猶豫卻讓魏延有了機會,,讓魏延跑到了楊儀前面,,讓楊儀自己去斷后。而且,,魏延跑到楊儀前面,,便有了阻擊他們前進的機會。因為,,蜀國軍隊已經(jīng)撤走了,,魏國那邊才知道消息,,說明諸葛亮已經(jīng)做好了相關(guān)計劃,。 一旦丞相的病情好轉(zhuǎn),他們就能繼續(xù)進攻;如果丞相病倒,,那么,,大軍就可以調(diào)頭回去。所以說,,假如沒有魏延,,楊儀想要回軍,也得派人前去占據(jù)褒谷口,,因為,,那里是關(guān)鍵地點,沒有它蜀軍回不了成都,。但是,,楊儀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并貿(mào)然去刺激魏延,,讓魏延有所準備,。 這期間,楊儀只管傳達諸葛亮命令即可,,然后,,趕緊讓大軍回漢中,大軍一走,,也不怕魏延不退兵,。可見,,楊儀沒有正確理解諸葛亮的意圖,,也沒有執(zhí)行好這個命令。其實,,魏延也上書彈劾過楊儀,,只是劉禪聽信了蔣琬、董允的話,,讓楊儀順利過關(guān),。但是,劉禪對楊儀的疑心,,卻并沒有完全解除,。 雖然,楊儀的能力不行,,但是,,對于皇位的事情卻非常敏感,。他殘忍的殺害自己的軍中將士,這足以讓劉禪失去對他的信任,。所以,,魏延之死并不是楊儀的功勞,甚至,,大家反而覺得楊儀還是這次造反的助推者,。此外,魏延被殺,,需要有人承擔責任,,楊儀的下場就為此事做了最好的總結(jié)。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后主傳第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