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 “山南水北”被稱為“陽”,,“山北水南”則為“陰”,。因此,一些有悠久歷史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名字里有“陰,、陽”兩字的很常見,,比如洛陽、濟陽,、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山陽等等,,不勝枚舉,。 但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縣卻完全和這個規(guī)則不“匹配”,這就是宜陽縣,。宜陽縣城雖然現(xiàn)在看起來像是跨洛河兩岸,,但是它的中心城區(qū)卻一直是在南岸,并且位于錦屏山北側(cè),。如果按文章開始的原則來命名,,因為它處于“山北水南”不應(yīng)該叫“陽”而是“陰”才對,并且這個水也不是被稱為“宜”的呀,,而是“洛”河,。 現(xiàn)代衛(wèi)星圖較亂,,1970年的衛(wèi)星圖上可清晰看到宜陽縣城在山北水南 為什么在山北水南稱為陽,,“宜”水又是哪,?在網(wǎng)絡(luò)上有個當?shù)氐拿耖g傳說故事,大意是有個皇帝來洛河上游玩,,當走到宜陽這一帶的時候,,發(fā)現(xiàn)景色優(yōu)美,就想建個城池,。但是地方官員選擇了錦屏山北,、洛河以南建起城來。建好后,,地方的官員請皇帝定縣名,,皇上看了方位圖發(fā)現(xiàn)他們把位置弄錯了,認為這里屬“陰”,,不宜建城,。因此掂起朱筆寫了“宜陽”二字,意思是適宜向陽之地,。本來是想訓斥地方官,,但是地方官不懂啊,反認為這是皇上的欽定,,急忙磕頭謝恩,。于是自古“君無戲言”,從此,,這里就稱為了宜陽縣,。 這當然是當?shù)厝罕姷囊环N美麗的、感覺較為合理的想象罷了,,真正的原因則是被稱為“宜陽”的地方在一開始并不在這里,。 宜陽,顧名思義,,是在宜水之陽,。今天宜陽縣有個韓城鎮(zhèn),在韓城鎮(zhèn)流淌而過的一條河流匯入了洛河,,這條河流在古代被稱為“宜水”,。在宜水的北邊建造的城市當然就叫做“宜陽”了。 韓城鎮(zhèn)以及穿城而過的韓城河,,右上角為韓國都城遺址 宜陽縣在我國是屬于最早一批建縣的地方,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郡縣制的雛形,,國君開始在一些地方不再分封宗室,,而由大臣進行管理。“三家分晉”意味著戰(zhàn)國時代的開端,,那時宜陽正是屬于“三家”之一的韓國,,韓國最初的都城平陽因為地處秦、趙,、魏三個強國包圍之中,,戰(zhàn)略態(tài)勢不容樂觀。于是韓國國君將都城遷到了宜水的北邊,,建起了城池,,就是“宜陽”,今天韓國所建的宜陽城遺址被稱為韓城,,宜水也改名為韓城河,。但是宜陽之名自此卻出現(xiàn)并保留了下來。 韓國遷都圖 韓國國都在遷往陽翟之后,,就改為宜陽縣,。一直到近千年之后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宜陽設(shè)為宜陽郡。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后,,宜陽屬東魏,天平四年(537年)置宜陽郡,,轄宜陽,、南澠池、金門三縣,。另設(shè)甘棠縣,,注意這個甘棠縣,位置就在今天的宜陽縣城東部的河下村,。這個時候,,宜陽縣是和甘棠縣并存的,今天的宜陽縣城還是甘棠縣治所,。 隋代開皇初,,宜陽郡廢僅留宜陽縣。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縣為壽安縣,。 義寧元年(617年),將壽安縣治所遷移到一河之隔的九曲,。義寧二年(618年)又復置宜陽郡,,領(lǐng)宜陽等三縣。這個時期宜陽縣和壽安縣并存,壽安縣治所則移到與甘棠縣一河之隔之地,。唐朝貞觀七年(633年)壽安縣治所再次遷回原址,。 唐朝時的福昌和壽安 宋朝熙寧五年,,將宜陽縣撤銷并入壽安縣,,在元祐元年復置宜陽縣后又改為福昌縣,元代將福昌,、壽安合并,,再稱宜陽縣,治所即在今天的宜陽縣城,。至此,,宜陽縣城就完成了從韓城到今天宜陽縣城位置的轉(zhuǎn)變。 元代的宜陽,,縣城已在今天的“山北水南”的位置上了 從整個宜陽一帶行政區(qū)域設(shè)置、調(diào)整的過程來看,,宜陽之名已經(jīng)擺脫了過去的單純“宜水之陽”的概念,,成為了一個大的行政區(qū)域名字,而宜陽縣城則是因為管理著宜陽縣才用上了“宜陽”之名,,和“山南水北”原則自然也就不相符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您還知道有哪與“山南水北”為陽不相符的地方,?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