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1909年–2004年),,曾用名宇同,別名季同,,河北獻縣人,。中國現代哲學家、哲學史家,。 “德”的觀念起源于殷周時代,,而第一個提出比較系統(tǒng)的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到戰(zhàn)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動的時代,,關于這次社會大變動的性質,,史學家有不同的意見。比較重要的是兩種見解:一種見解認為這次大變動是從封建領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變動,;一種見解認為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地主制的變動,。這兩種見解也有共同之點,即都承認當時代替舊制度的新制度是地主所有制,。 儒家雖然推崇周制,,實際上主要反映了當時地主階級的要求。墨家是小生產者階層的理論代表,。道家提出對于等級制的批評,,向往原始社會,反映了一部分個體農民的愿望(關于道家的階級性,,近年許多哲學史論著認為道家是代表奴隸主貴族的,,證據不足,不可信從,。余別有論證),。法家鼓吹君主專制,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提供理論武器,,但過分忽視人民的愿望,,也導致了秦朝的迅速滅亡。 秦漢以至明清,,可稱為封建時代,。這所謂“封建”其實是一個翻譯名稱,指地主所有制,。封建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道德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孔子的倫理學說以“仁”為核心,,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項道德原則,,奠定了封建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道德的理論基礎。到漢代,董仲舒宣揚“三綱五?!?,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叭V五?!保跂|漢初年的白虎觀會議中正式確定下來,。董仲舒以為三綱五常原于“天意”,,是上帝的意旨。董仲舒的學說,,雖然淵源于先秦儒家,,而實際上與先秦儒家的倫理學說已有很大的區(qū)別。東漢王充批判了天意論,,而仍然肯定五常之說,。 魏晉時代,玄學興起,,推崇道家老莊的思想,。佛教輸入,實行“出家”,,既不拜父母,,又不敬王者,,于是引起儒,、佛的對立與抗爭。到宋代,,理學興起,,批判佛老,在理論上為君臣父子的倫理提供了本體論的基礎,。程頤,、朱熹一派宣稱君臣父子之理即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陸九淵,、王守仁一派則斷言此理即在內心之中,。董仲舒的學說可以說是將三綱五常天意化;程,、朱的學說可以說是將三綱五常本體化,;陸、王的學說可以說是將三綱五常內心化。 到了明清之際,,一些進步思想家見到宋明理學的空疏,,轉而重視現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從不同方面對于理學提出了一定的批評,但仍然以仁義禮智為最高的道德原則,。直至近代,,又到達一個社會大變動時期,受西方的影響,,逐漸出現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新中國成立,共產主義道德理論取得了領導的地位,。 在長期的封建時代,,儒家始終居于統(tǒng)治地位。儒家一方面肯定等級制度,,一方面要求適當照顧人民的愿望,,企圖緩和階級矛盾,對于維持一定時期的社會秩序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不足以促進社會的變革,。 墨家富于積極進取的精神,重視人民的利益,,提倡自我犧牲,,對于先秦文化學術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墨學滅絕了,,這給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道家在先秦時代有廣泛的影響,,漢代以后亦流傳不絕,。道家重視個人自由,對等級制度持批評態(tài)度,,對于減削思想僵化,、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家宣揚虛靜,,對于文化發(fā)展也有嚴重的消極影響。 俱往矣,,儒,、道、墨、法都已過去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沒有成熟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現在已到達社會主義時代,,我們可以預期,,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將出現學術思想蓬勃發(fā)展的空前盛況,。 (摘自《中國倫理思想研究》第一章《總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