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毙煜伎驮?。 對黃山向往了很久,對這座受徐霞客青睞,,備受名家好評的奇山,,希望有生之年能循著名人足跡,一睹她的芳容,。終于在這姹紫嫣紅的秋日,,鼓足了勇氣,準(zhǔn)備好行囊,去會會心心念念的黃山,。 坐大巴,,沿十八繞的山路進山。路上,,導(dǎo)游就給我們打預(yù)防針,,游黃山的人多,坐索道處排隊,,旺季時要等上三四個小時,,現(xiàn)在淡季,但逢周末,,且天氣晴好,,怎么也得四五十分鐘。果然言之不虛,。 記得去太白山,,坐纜車上山,適逢霧氣繚繞,,目之所及,,一片白茫茫,深以為憾,。這日,,天氣晴好,終于得償所愿,,就是耳朵嗡嗡作響,。 下了索道,沿石板路前行,,棧道都建于石崖邊上,,頭上蓊郁的青山,腳下幽深的山谷,。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磻T了黃山美景而熟視而無睹的導(dǎo)游一路走一路說,我們只能跌跌撞撞一直趕路,。 別的地方的導(dǎo)游靠嘴,,黃山的導(dǎo)游靠腿。這些舉著各種小旗子的導(dǎo)游,,一天爬一次黃山,,鐵腿鐵腳板,不服不行,。 最有趣的是一個導(dǎo)游,,自帶沖鋒號的音樂,,每當(dāng)集合時,號聲嘹亮,,導(dǎo)游喊聲高亢,,很是博人眼球。 導(dǎo)游介紹黃山多陰雨天氣,,像這樣晴好天氣少見,,但云海景觀恐怕看不到了。幸乎,?不幸乎,? 我們在白鵝嶺站集合,向始信峰出發(fā),。始信峰為36小峰之一,,這里巧石爭艷,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云蒸霞蔚,,風(fēng)姿獨秀,。相傳,明代黃習(xí)遠(yuǎn)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畫境,,似幻而真,方信黃山風(fēng)景奇絕,,并題名'始信',。后漸名傳遐邇。登峰環(huán)顧,,確有'妙不可言,,說也弗信;豈有此理,到者方知'之感,。站在始信峰上,,四周群峰高聳,腳下谷壑幽深,,膽大的憑欄遠(yuǎn)眺,,高吟“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膽小的兩股戰(zhàn)戰(zhàn),,舉步維艱,。 峰腰西側(cè)有密集參天的大松樹沿坡叢生,,蒼勁多姿,,奇態(tài)萬狀,故俗稱:'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這是臥龍松,虬枝盤曲,,遠(yuǎn)看是一棵樹兩干舒展,,蒼勁有力,實則是兩棵樹盤根錯節(jié),,一仰一臥,。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重點描述了黃山奇松:絕巘危崖,盡皆怪松懸結(jié),,平頂短鬣,,盤根虬干。徐霞客謂之山中“奇品”,。確實,,黃山松是一景。 這棵名為黑虎松,我們圍它轉(zhuǎn)了幾圈,,只能說氣勢逼人,,意會吧 這是團結(jié)松,枝杈繁茂,,象征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jié)(導(dǎo)游語),。多有意境。 這款是雨傘松,,是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命名的,。當(dāng)年安南遙指蒼松,有感而發(fā):This looks like an umbrella,。試問,,大多松樹形象如此,為何單單此樹能命名雨傘,?只能說語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我們現(xiàn)在處于偉人臺,導(dǎo)游介紹,,當(dāng)年鄧小平就是站在這里 指點江山的--中國旅游要從黃山開始。石鏈上掛滿了鎖,看來黃山也不能免俗啊 黃山多是石板路,,比較方便游人攀登,。一邊走一邊想象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登山之艱難。據(jù)他的游記中記載,,在山僧樵夫的引領(lǐng)下,,上則攀草牽棘,歷石援崖,;下則前足后手,,坐而下脫。 你能看出這兩位仁兄是上行還是下行,?下山傷膝蓋,,倒行不失良策。 我們從始信峰一路逶迤而下,,在導(dǎo)游的指引下遠(yuǎn)遠(yuǎn)遙望了著名的奇石--猴子觀海,。實在太遠(yuǎn)了,只有在導(dǎo)游的講解下,,人們才一副了悟的樣子,。像我,有點近視,,只能借助手機的放大功能才能知曉它大概的輪廓,。這奇石還有另一個名字--“猴子望太平”。它的傳說,,類似于豬八戒高老莊娶媳婦,,娶而不得,那猴子只能眼巴巴遙望太平縣城里的美嬌娘了,。“靈猴觀海不知年,,萬頃紅云鑲碧天。坐看人間興廢事,,幾經(jīng)滄海變桑田,。” 北海散花塢左側(cè),,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峰頂巧生奇松如花,,這是夢筆生花景點,,傳說,我們那位“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謫仙游黃山,,趁著酒興,,揮毫寫畢,隨手?jǐn)S筆,,那毛筆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傳說古代文人墨客若文思枯竭,,只要到此一游,,便會茅塞頓開,妙筆生花,。我是否也能沾點仙氣,。
1982年,筆尖擾龍松“仙逝”,,此后十幾年游客看到的是塑料樹,,2004年開始移栽,成功“復(fù)活”,。我們眼前的是真真切切的樹哎,。 在它左手邊有一山峰,上面有幾處巖石凸起,,就被命名為筆架山,,擱置這位詩仙的大狼毫。 這是飛來石,,據(jù)說84版《紅樓夢》片頭取景于此,。 這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形態(tài)迥異的飛來石,形似船帆,。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此之謂也,。 我們在排云樓稍事休息,,吃過自帶的簡單午餐,,順帶給背包減下負(fù),然后分兵兩路:大部分人被導(dǎo)游忽悠去了西海大峽谷,,我們一行十人則沿經(jīng)典登山路,,向光明頂進發(fā)。 沒了導(dǎo)游的催促,,我們時走時停,,邊看邊留影。低頭走路,,追逐陽光透過樹的縫隙投下的斑駁亮光,;駐足觀景,,欣賞山嵐飄過山谷的縷縷倩影;涼亭小憩,,感受微風(fēng)拂過熾熱面龐的絲絲涼意,。好不愜意,,這才是爬山的樂趣,。 山的高峻嶙峋,,松的蒼勁奇絕,石的形態(tài)迥異,,都讓人為之驚嘆,,就連路邊野花也著實驚艷了一把。 這就是黃山--粗獷而細(xì)膩,,磅礴而秀麗,。 微駝的脊背,額角的汗水,,顫巍巍的扁擔(dān),,青筋暴起的手臂,這就是黃山的挑山工,。 終于登上了光明頂,,黃山主峰之一。想起了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中的光明頂,,但此頂非彼頂也,。 白云賓館,休整許久,,不見大部隊的影子,。不少旅游團集結(jié)出發(fā),先前那個導(dǎo)游又響起了集合號,,不等了,,前往玉屏樓,去見一見天下聞名的迎客松,。 遠(yuǎn)處是一線天,,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眾游人一字排開,逶迤而上,,時間不允許,,只能望山興嘆。 我不知這是不是百步云梯,,著急趕路,,又沒有導(dǎo)游介紹,一片懵懂,。據(jù)說是徒步登山的必經(jīng)之路,,就當(dāng)它是了。 山路陡直,,不免氣喘似牛,,步履沉沉。有人體力不支,,只得坐上竹轎--滑竿,。 這就是李白筆下的“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蓮花峰,。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定然不會錯過黃山,“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他是否登上蓮花峰,,無據(jù)可考,但我們注定是與蓮花峰擦肩而過了,。 我們要趕往被徐霞客譽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看一看名揚四海的“迎客松”。 遠(yuǎn)處就是“松鼠跳天都”。在黃山群峰中,,古稱'群仙所都'的天都峰最為雄偉壯麗,,與蓮花峰、光明頂并稱為黃山三大主峰,。古詩有句:'任它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人說:不上天都峰,,白來一場空,。看來又是一個遺憾,。 玉屏樓是黃山集奇景之大成的絕處,。玉屏樓的后面即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臥佛'就在峰頂,頭左腳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澤東草書'江山如此多嬌'。 著名的迎客松就在玉屏樓的右側(cè),,迎客松是黃山的標(biāo)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jīng)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征,。 夕陽下的黃山迎客松,。這就是令天下人膜拜的作為黃山的標(biāo)志性景觀的迎客松,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這是三棵陪客松,,號稱“三陪”。據(jù)說對面還有送客松,,我們只顧了搶占地形,,與迎客松合影,就沒抬頭看看,。 從玉屏樓下來,,去坐索道下山。人擠人,,人挨人,,寸步難移。身后有一家三口,,那小小姑娘與媽媽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那稚氣而清越的童音宛如天籟,似一股清泉流過心田,,又如柔軟的手指撫平心中的焦躁,。 索道下山,轉(zhuǎn)乘大巴,,不一會兒,,燈火輝煌的湯口鎮(zhèn)就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