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這是世系姐第0016篇關于原生家庭的文章,。 今天的文章篇幅相對比較長,但還是強烈推薦,。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陳公的作品—— 《原生家庭》
先獻上內容目錄: 00心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01 成長背景中哪個部分最關鍵,? 02 孩子的心理黑洞從哪里來? 03 我討厭父母的作風,,為什么成年后還是變成了TA,? 04 我們的擇偶標準最受什么影響? 05 原生情結是怎么在生活當中呈現的,? 06 為什么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huán),? 07 夫妻雙方應如何巧妙應對彼此的原生情結,? 08 心理痛點一般分為哪幾種,? 09 為什么會形成心理痛點,? 10 如何識別心理痛點? 11 內在誓言通常有哪些,?又是怎么來的,? 12 內在誓言是在成就我們,,還是毀滅我們? 13 應對心理黑洞的2種錯誤的方式 14 家庭內部存在較大矛盾時,,孩子應如何應對,? 15 如何徹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 心理黑洞的形成機理00 心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心理黑洞的形成 先看書里的這段話,。
書中的表述頗為抽象,,我們可以結合上圖,,用更簡單的邏輯來理解—— “成長背景”就是“心理黑洞”的源頭,,童年經歷的那些引發(fā)強烈情感的事件,被打上標簽后放入情感記憶當中,,形成“原生情結”后,,一旦創(chuàng)傷記憶被喚醒,“心理痛點”就會隱隱發(fā)作,,疼痛逼迫我們暗自在心里發(fā)起“內在誓言”來避免痛苦,,這種堅定的信念在和現實碰撞的過程當中,要么被打擊,,要么被強化,然后這些經歷再次被放到原生情結當中,,“心理黑洞”開始了它的惡性循環(huán),。 如果還不能理清其中的邏輯,,世系姐建議你多讀幾遍,,接下來會具體展開這些相對抽象的概念,,結合生活當中的事例進行解讀。 01 成長背景中哪個部分最關鍵,?“成長背景”這個詞我們不陌生,,一般涉及到我們的家庭環(huán)境,、人際關系以及受教育經歷,。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與父母的關系,。 之前的文章《原生家庭究竟對我們做了什么,?》提到,,我們這一生需要建立各種關系,包括人際,、婚姻,、親子關系等,,而這些都會借鑒我們最初的關系模式,即我們和父母的關系,。 此外,,成長過程中那些具有標志性的,、能夠激發(fā)我們強烈痛苦或喜悅的經歷,,直接塑造了我們性格特征和人生選擇,,并會以各種形式在未來反復出現。 02 孩子的心理黑洞從哪里來,?上文對心理黑洞的描述可能頗為抽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換一種簡單的視角看。 每個孩子在幼年時都有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就是對愛和安全感的渴望,。 一旦這種需求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滿足,,他長大之后就會把這種需求轉嫁給其他人,,用依附或者控制的方式對外索取,從而自我補償,,形成心理黑洞區(qū)。 那些在幼時被剝奪愛,、或遭到否定,、或被虐待的孩子,,在成年后,,越發(fā)依賴父母的肯定或權威的認可,。這種存在感和自尊感的匱乏在心理黑洞里一直被放大,永遠填不滿,。 03 我討厭父母的作風,為什么成年后還是變成了TA,?如果我們憎惡父母一方,,那我們很可能會吸引和他們一樣特質的人,或者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 比如,,你從小就恨父親專制,成年后你會吸引同樣專制的人到身邊,,另外一種細思極恐的可能是,,你會成為一個和父親一樣專制的人。 心理學揭示,,我們會成為我們所憎恨的,,或是顯化我們所憎恨的,反之亦然,。 但我更愿意從力學的角度解釋,,在力學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我們稱之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力總是成對出現的,正是由于有了推力,,拉力才會同時存在,。 對父親的憎惡恰巧形成了一個作用力,此時反作用力使我們更容易吸引同樣特質的人到我們身邊,。 04 我們的擇偶標準最受什么影響,?答案就是我們的父母,在擇偶標準上,,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當中的模板,,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1)假如你內心抗拒自己的異性父母,,你會按照完全和他完全相反的標準來塑造自我以及尋找伴侶,。 打個比方,一位女兒從小看到自己父親處事能力弱,,在生活中也處處受到他人欺侮,,她內心排斥父親的懦弱,她長大后進入自己的婚姻,,要么,,她反向塑造自己成為一個強悍的人,要么,,她就會找一個她認為很強勢的人做丈夫,。 2)假如你的父母有嚴重的缺陷(酗酒/犯罪),,你長大后可能會找具備同樣缺陷的伴侶。 比如美國一女子嫁給了囚犯,,僅僅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個“壞蛋”,,童年時她希望改造爸爸,讓他好好愛自己,,然而她失敗了,。成年后她再看到一個特別像父親的混蛋,就自然心生搖曳,,因為她再次擁有了可以改造一個壞人的機會,。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復”,借由和童年熟悉的人事得到再次闖關的機會,,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tài)或情景時,,總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醫(yī)治。因此,,特別動心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很可能意味著危險,,因為你將重復過去的災難。) 3)假如你因父母離異而害怕被拋棄,,你很可能會找比自己條件差很多的對象,。 比如父母從小離異的女孩子,因為母親不得不做幾份工作養(yǎng)家,,而沒得到足夠的照料,,便會暗自下決心——決不要被人拋棄。因此盡管這個女孩子品學兼優(yōu),、外在條件也十分優(yōu)越,,找對象的時候也總是會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05 原生情結是怎么在生活當中呈現的,?成長背景中,,那些帶有強烈情感的原生事件和情緒,被視為我們的“原生情結”,。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某些情境或事件的反應超乎尋常,尤其當情緒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時候,,說明情感記憶里一定掩藏著“原生情結”,。 好比妻子一提意見丈夫就炸毛,不一定是因為丈夫專權頑固,相反,,他內心很可能脆弱并且缺乏自信,,只是父母從小的苛責使他對批評和指責十分敏感且易怒,哪怕只是平常的建議,。 原生情結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通常是通過心理痛點來呈現(下文會展開)。 此外,,原生情結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反復出現,。 區(qū)分開哪些情緒是針對過去的,哪些又是現在的,,不要把過去對父母的情緒摻雜進來,,投射并發(fā)泄在親近的人身上(尤其是伴侶),才能避免原生情結愈演愈烈,。 06 為什么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huán),?在婚姻中,常有一方會莫名其妙地被另一方激怒,。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雙方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摧毀對方的心理防線,這個時候說出來的話總容易踩到雷區(qū),,也因此最傷人,。 通常有一句話幾乎對所有人都起作用,那就是“你真沒用”,,這句話幾乎對每個人都起作用,,承載著我們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記憶,對崇拜權威和力量的男性而言更是如此,。 一旦配偶無意間說了“你真沒用”,不管是基于什么樣的語境,,用什么樣的語言或肢體動作去表達,,都很可能使我們像觸電般暴跳如雷,小題大做,,甚至會故意觸怒對方意圖報復,。 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只怪別人觸碰了自己的心理痛點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當中比比皆是。 這樣一來,,婚前與原生家庭的舊情結尚未解開,,現在又與伴侶互相傷害,制造新情結,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雙方沖突愈演愈烈,由此陷入心理情結的惡性循環(huán),。 07 夫妻雙方應如何巧妙應對彼此的“原生情結”,?“原生情結”是夫妻雙方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帶入的不同理念和規(guī)則,不管是與何人結婚,、在何時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永遠都會跟著他,。 但只要具備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能夠對雙方的模式進行修改取舍、轉化創(chuàng)新,,就能達成彼此適應的1+1=1的舒適規(guī)則,。 我們可以學著在新生家庭里聰明一點,多什么去什么,,缺什么補什么,。 妻子受夠了原生家庭當中父親的急躁和專制,丈夫就多給她一點溫柔和耐心,;丈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不夠,,妻子就多給他一點欣賞和尊重...... 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有一句話我感觸頗深:“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 如果說成年后我們還有機會醫(yī)治幼時內心的傷痛和情結,,那么途徑便是借由和戀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重新獲得和過去和解的機會,。 但如果雙方都逃避自己的心理黑洞,,又不愿意幫助對方走出心理陰影,總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地僵持不下,,關系就只會因互相傷害而日漸惡化,。 只有夫妻雙方都應該放下憤怒和偏見,真誠地自我覺察并體恤對方,,才能從父輩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個“原生情結”中剝離出來,,組建一個和諧有愛的新生家庭。 08 心理痛點一般分為哪幾種,?原生情結里面對個體人格成長極具破壞力,、影響力的創(chuàng)傷事件和心理,被個體視為心理痛點壓抑到潛意識深處,,并盡量避免向外界袒露,。 類似像“怕被冤枉,、怕被冷落、怕被指責,、怕被輕視,、怕不公平、怕被欺騙......”,,這種能夠引起憤怒或恐懼的情緒都可以被稱為“心理痛點”,。 對某些人來說,心理痛點可能是自己身上的某個“致命弱點”,,比方從小被父母標簽化的懦弱性格,,這類人成年后常帶有很負面的自我評價; 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心理痛點可能是某個具有創(chuàng)傷記憶的事件,,比如小時候遭遇霸凌或者情感忽視,這類人成年后會比較恐懼甚至排斥親密關系,,并且疏于擴大自己的交際圈,;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心理痛點來自于他們痛恨的教育方式,,就像于謙在錄《十三邀》節(jié)目時提及他因從小被過分管束,,導致成年后很抗拒外界的束縛。 09 為什么會形成“心理痛點”,?前面我們談成長背景,,事實上所有的心理痛點都來源于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即我們的成長背景,。 打個比方,,一個從小看見母親用淚水操控父親的男孩,長大成家后看見妻子落淚,,非但不會產生愛憐之心,,反而會情緒過敏,啟動心理防御機制,,甚至會指責妻子,,以避免被眼淚操縱。 因為眼淚在他的成長環(huán)境意味著道德綁架,,而非痛苦情緒的自然流露,。如果她的妻子無法理解丈夫的成長背景,,那么大概率會把他定義為一個冷血無情的人,。 在由多元事件組合的現實世界中,沒有一件事情是孤立存在的,,當下使你產生強烈情緒的人和事,,早在過去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只有從前因后果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才能理解人類變幻莫測的情緒反應機制,。 10 如何識別心理痛點,?識別心理痛點最清晰的信號,就是那些別人一旦提起就會使我們跳腳的點,。 這些心理痛點在我們內心設置了一套特殊的心理程序,,一旦別人說了某些話或做了某些事觸碰到雷區(qū),這套方程式就會開始運算,,從而產生某些過激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日常生活中,每當自己對某些事或情境產生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情緒,很可能就是你的心理痛點,。 這種反應的背后一定有原生事件,。反應的背后,不只是事件本身,,更是背后的傷痛回憶,。 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是我們把過去和現在混淆了,以為過去的事情再度發(fā)生,,其實,,在你身邊的人只是碰巧觸發(fā)了你的心理痛點。 11 內在誓言通常有哪些,?又是怎么來的,?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感受(心理痛點),,在被觸碰時會催生出不同階段的“內在誓言”(決心),。 這些內在誓言在對外碰撞的過程中要么被實現,要么遭遇挫折,,這些經歷反過來會豐富了原生情結,,由此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黑洞。 比如從小父母離異的女孩子,,在經歷母親為了養(yǎng)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因此沒人照顧自己的童年,之后便做了一個決定——決不要被人拋棄,。 因此盡管這個女孩子品學兼優(yōu),、外在條件也十分優(yōu)越,找對象的時候也總是會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此外,,并非所有的內在誓言都是在原生家庭當中形成的,,有時也來源于外在的環(huán)境和事件。 比方孩子從小看到某些政府的貪污行為給老板姓造成的苦難,,會在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日后就算當官,,也絕不能當貪官!” 12 內在誓言是在成就我們,,還是毀滅我們,?內在誓言是人生某一階段的觀念和信條,是通過外在誓言來實現的,。外在宣言則好比方法論,,通過外在的所作所為來履行內在誓言。 內在誓言用以指導自己近一段時間的創(chuàng)造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驅動力,,通過一個人的內在誓言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成長軌跡。 此外,,它常對當事人的待人接物和人際關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內在誓言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只是它的指導意義通常是階段性的,。 也就是說,它也許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但如果一直陷入內在誓言當中,,就容易形成執(zhí)念,甚至會讓人失去理智的判斷,,反而成了阻礙,。 我們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和面臨的人事在不斷地變動,需要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轉變自己的思維以適應新境遇,。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13 應對心理黑洞的2種錯誤的方式先講一則影子的故事。 貓先生和貓小姐都非常討厭自己的影子,,為了擺脫自己的影子,,他們各自的解決方法是:貓先生選擇永遠閉著眼睛;貓小姐則永遠呆在其他東西的陰影里,,這樣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了,。 面對原生家庭當中的心理黑洞,大多數人都會因痛苦而選擇逃避,,通常的解決方法有2種—— 一種是像貓先生一樣,,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負面事件壓抑在潛意識中,選擇性忘記,,甚至對外宣稱傷害已經不再存在,,以此來麻痹自己的情感體驗。 另一種是像貓小姐一樣,,為了逃避錯誤制造另一種錯誤,,為了減輕痛苦滋生另一種痛苦。這種方式以毒攻毒,,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糟糕,,形成積年累月的新傷舊痛。 對貓小姐和貓先生而言,,現實生活中充斥著痛苦的替代品,,性、毒品,、酒精,、暴力......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錯誤方法之外,人類還發(fā)明了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心理學上稱為心理防御機制,,好比醫(yī)護人員給痛苦不堪的病人打杜冷丁。 一時的麻痹也許可以幫我們減輕痛苦,,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只會帶出更多的心理問題,。 事件可以被一時忘卻,感受卻很難被忽略,。過往的情緒一旦被否認,,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以不同的方式席卷而來,使自己難過哭泣,、絕望,、甚至想要自毀。 因此,,愛麗絲·米勒說:“只要真相不為所知,,或一個人對父母親真正的感覺持續(xù)遭遇忽視,那么身體的病癥就不會消失,?!?/p> 真正解脫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直面痛苦,。 14 家庭內部存在較大矛盾時,,孩子應如何應對?為家庭關系而苦的人深夜常輾轉反側:“我所有的痛苦記憶都來源于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不愛彼此,,他們經常爭吵,家里很少有平靜和喜悅,,我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呢,?” 事實上,,家庭內部難免存在爭吵和矛盾,這些爭吵會讓你感到心煩意亂甚至恐懼,,尤其是在你還年幼的時候,。 但在父母還沒有對你造成致命傷害(如性侵犯或家暴等)的時候,請嘗試著去接受你的父母,,將他們視為孩子一樣去愛他們,。 我知道要做到這個境界不易,但為了內心的平靜,,你必須去經歷這些痛苦的時刻,,抱怨父母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致力于處理自己,。 內在的傷痛療愈會發(fā)生在你接受愛或給予愛時,,如果你曾經深深受過傷害,你可以慢慢地嘗試通過給予愛的方式,,幫助自己走出童年的傷痛和無助,。 你無法改變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這就是我們必須練習的方式,。最奇妙的是,你若改變了,,只需再等待一段時間,,他人就會自動改變。 15 如何徹底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黑洞我們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感到失望的并不是大人,,而是內在小孩。關系中的傷痛會使你與較低意識結盟,,而較低意識具有破壞性,,會讓你進入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 一旦你與父母的關系改善了,,一切都會改善,,你也更有可能走出心理黑洞。 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回溯,、清理,、修復。 回到我們在第一部分所提到的心理黑洞的形成機理,,我認為致命點就在于“原生情結”當中的“心理痛點”,,只有舊時的心理痛點被治愈,那些阻礙我們成長的內在誓言才能夠被破除,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原生情結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打破心理黑洞,。 想要治愈內在的心理痛點,第一步就是回溯童年經歷,。 真實還原小時候的創(chuàng)傷事件和心理,,找出使你痛苦的根源,可能是父母忙碌造成的情感忽視,、可能是父母酗酒、吸毒帶來的童年陰影......總之,,你要找到使你受傷的初始事件,。 接下來的角色轉變才是破局的關鍵。 我們說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他可能5歲,、可能7歲,他被辱罵,、被虐待,、被家暴、被忽視......我們無力反抗,,因為那時的我們年幼而弱小,。 相信每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都已經成年,也許正在上大學,,也許已經進入社會,,也許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爸媽......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難以與人言的傷痛過往。 你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去修復心理創(chuàng)傷,,但有沒有想過,,那可能只是因為,每一次你回想過去,,你就變成了當年5歲的你,、7歲的你、或者15歲的你,? 但正如作者所言—— “我們把當下的角色情感停留在過去那個人,、那件事上出不來,并且認為這件事毀滅了自己一生......你當下已經成年了,,你的思想情感還停留在那個受傷害的年齡段,,還停留在弱勢的兒童階段,那當下的你是誰???” 我們內心的黑洞塑造了受害者角色,一旦陷入負面事件和情緒,,就會被拉回自憐自虐的狀態(tài),,心智瞬間退化,,不斷地躺在心理黑洞里顧影自憐。 這其實是心理黑洞在操縱弱化你的心智,,使你自我矮化,、自我弱勢化,認定自己沒有抗衡之力,,就像病毒侵入人體使器官癱瘓一樣,。 可怕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我們本身對于黑洞的恐懼,。 所以下一次,,當你再度被卷入心理黑洞的漩渦時,一定要及時跳出來客觀看待,,問問自己—— “我現在恐懼的,,到底是目前眼前的人和事,還是被喚醒的內在小孩的創(chuàng)傷記憶,?” 最后為大家送上一句話,。 《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