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位朋友找到我,她說讀完我的文章非常傷感,,共振之余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她的困惑和無奈,,身處人世間這個大熔爐,盡管程度和方式不同,,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埋藏著原生家庭所造成的的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會在靈魂深處刻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動輒苦澀四溢,,幾乎可以說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家庭是我們降生于世的第一個道場,年幼的我們還來不及分辨是非對錯善惡,,就被迫開始了每一段幸或不幸的家庭旅程,,由此形成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觀,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 而這也是我選擇原生家庭這個領域進行創(chuàng)作的初衷,,我始終信奉的人生哲學是——“是什么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比绻业奈恼履軌蛞l(fā)蝴蝶效應,,帶來思考和改變,我想我就已經在實現我的使命,。 接下來我會陸續(xù)和大家分享一些原生家庭方面的書籍和觀點,,分享書中有趣有用的心理學概念,以及關系運轉的邏輯和趨勢,,如果你也正好感興趣,,每天晚上我都會在這里等你一起學習。 好了進入正題,,針對《有毒的父母》這本書,,上一篇我們分享了有毒的家庭體系是如何運轉并對我們產生影響的,這一篇主要聚焦在破局上,。 讓我們先細品書中的這句話——“觀念衍生出規(guī)矩,,內心的感受使你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矩,于是你的行為就產生了,?!?/span>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一組觀念與感受、行為的對照—— “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觀念)→當我沒有順從父母的期待時,,我感到內疚難過(感受)→為了取悅父母,,我常常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行為)” “我們應該無條件盡孝(觀念)→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我感到困惑痛苦(感受)→我經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犧牲以取悅父母(行為)” “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變,,我的感受會更好(觀念)→因為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憤怒(感受)→我非常努力地改變著父母(行為)” “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觀念)→當我做了自己想做卻讓父母傷心的事時,,我感到懊悔(感受)→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總是向父母屈服(行為)” “不管父母做什么,,他們永遠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須尊敬他們(觀念)→當父母以任何形式傷害我時,,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感受)→我經常表現出自己和父母之間一切都很好,,盡管事實并非如此(行為)” “父母完全無法控制我的生活,因為我一直都在和他們斗爭(觀念)→當父母企圖控制我時,,我感到憤怒(感受)→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行為)” 從這三組對照中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感受以及行為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 事實上,,大到我們的人生方向,小到我們和原生家庭的碰撞融合,,我們做出的種種選擇以及行為,,最初都來源于根植于我們腦海當中的觀念,正是這些觀念引發(fā)了我們的感受,,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并以此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 因此,想要從源頭上重塑自己和父母以及原生家庭的關系,,就要從這三個維度入手,。 01 觀念 綜合以上的3個維度的對照,我們可以聚焦到以下幾個相對致命的錯誤觀念: 1)“將父母的感受當成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觀念讓我們錯以為自己具有讓父母(或者其他任何人)高興或悲傷的能力,。實際上,,許多人類行為學家都認為一個人無法“使”別人產生什么感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選擇的感受負責任。 《有毒的父母》的作者蘇珊·福沃德卻不這么認為,,她認為我們的確有影響別人情緒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和我們關系緊密的人,但這不代表我們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每個成年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為自己的情緒買單的責任。越早明白這一點,,才能越早獲得情緒自由,。 在和父母的角力中,假如我們對父母沒有任何虐待,、殘忍的行為,,只是與她不認可的人結婚,或者去外地工作,,可是她卻因此傷心難過,,那么她有義務去自己平復情緒,重拾快樂,。 你可以說一些類似“我很遺憾你不快樂”的話,,這很恰當,但是你沒有義務單單為照顧母親的心情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計劃,。 當你為了母親的心情而忽視自己的需求時,,你并沒有為你自己,甚至你自己帶來任何好處,。你稍后不可避免地會憤怒,,會埋怨她,這些情緒最終會影響你和母親的關系,。當你積極努力地解決問題,,卻仍不能使你的母親滿足快樂時,你會更加自責和不知所措,。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目中,父母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2)“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我應該為父母的問題負責” 擁有這種觀念,說明還沒有進行“自我界定”,,即能夠不受家人影響,,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雖說成年的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責任,,但我們仍要區(qū)分哪些責任以及需求是父母的、而哪些又是我們自己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沒有盡責,,甚至出現角色倒置的情況,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仍會過度承擔本來屬于父母的責任,,陷入互相捆綁的糾纏關系。 這個時候必須意識到我們不需要對父母的錯誤以及問題負責任,,應及早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與父母之間樹立明確的邊界感,,按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 當然受當前社會語境的影響,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一定的感情上的相互依存,,需要外界的認同,尤其當這種認同來自我們的父母,。 因此當拒絕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常常會在他們指責我們自私、對我們進行情感勒索后,,放棄自己的立場轉而想對方妥協(xié),。 然而,一旦這種索取超出我們的界限,,就必然會影響到工作以及生活,這種時候我們就應該對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說“不”,,而不是因為沒有辦法丟下他們不管,,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交到父母手上。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接受并且滿足他們,,但請記住這必須是自己理智思考權衡后的主動決定,。 3)“我永遠都不可能戰(zhàn)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很多在有毒的家庭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即使長大成年,,仍然會誤認為自己還是當年那個弱小得沒有能力面對的孩子,,因此還任由自己深陷家庭的漩渦。 但是請你相信,,父母會衰老會變得弱小,,而我們在不斷成長,當心智模式足夠成熟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想處在一段什么樣的家庭關系當中。 想停止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退讓,、屈服,,順從他們的要求,首先請停止這樣錯誤的觀念,,讓父母先走下神壇,。 許多人認為,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外部事務的反應,,但事實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強烈的恐懼,、快樂或痛苦,,都來自于我們的內在觀念。 舉一個例子,,你很勇敢地告訴酗酒的父母,,如果他繼續(xù)酗酒,你將不會和他一起生活,,他聽完之后指責你目無尊長,、忘恩負義,你因此感到內疚,,并且認為是你父親的話導致可你的內疚,,實際上你只說對了一半,那是因為你腦海中深藏著“父親是個病人,,我應該照顧他”“應該無條件順從父母”這樣的錯誤觀念,,所以你父親的話才能對你發(fā)生作用。 看見了嗎,,自我毀滅性的觀念常常會帶來痛苦的感受,,找到感受和觀念間的聯(lián)系,你會驚訝于你很多的感受竟然都植根于你的觀念,,只要找到感受的根源,,就可以開始控制它們了,。 02 感受 1)重拾自己的感受 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擁有并對外表露自己的情緒這件事已經越來越奢侈了,,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更好更快更強”,,以至于我們都不太有時間,也不那么愿意去關注自己的脆弱和憤怒,。 在與父母的關系上更是如此,,為了避免被與父母之間強烈的情感灼傷,我們似乎習慣了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麻木冷漠的人,,相信自己沒有任何感覺,,不會付出愛和關懷。 如果這樣,,說明你童年曾遭遇十分強烈的情感,,而你需要大量的自我麻痹才能過渡到成年期。甚至成年之后,,會有勸導從四面八方襲涌而來,,叫你要學會放下,學著去原諒,。 不加選擇的原諒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壓抑自己的痛苦情感,,情緒因此得不到釋放。事已至此,,你必須明白,,你必須重新?lián)碛懈惺埽拍塬@得心理痊愈,。 2)釋放感受的3個階段 正視自己的感受分為3個階段:憤恨,、悲傷和釋放。 需要注意的是,,跳過憤怒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進入悲傷的做法是錯誤的,,憤恨必須先于悲傷。它們代表著不同的療愈階段,。 一旦我們將責任歸于應負責的人,,就會對那些對我們施加痛苦的人充滿憤怒。一旦我們在心底埋下了憤怒的種子,,不管它是否被爆發(fā)出來,,對我們及身邊的人都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學會有效地控制憤怒對我們的健康而言非常必要,,在書中,,作者介紹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憤怒的方法: l 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 l 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你的憤怒; l 增加運動量; l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l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重新定位健康的親子關系。 在有毒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成年后積累的憤怒要比一般人多,,還有一點不是很明顯,,那就是他們心中的哀痛和悲傷也會比普通人多。在承認并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恨情緒后,,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悲傷,。 悲傷是人在失去時的正常、必要的反應,,只有經歷和感受這些情緒,,才能沖破它們對你的束縛,為了感受到悲傷,,首先要認清自己所失去的——對自我的感知,、失去安全感、失去快樂和積極性,、失去愛和童真等,。 也許你努力地不讓自己自怨自艾,甚至強迫自己不為失去的童年悲傷,。但是,,只有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才能釋放內心深處的孩子,,免除內心的內疚和自責,,否則,你還會繼續(xù)懲罰自己,。 雖然悲傷的情緒很難消解,,但是請你相信,這個過程不是無限長的,,悲傷總會結束,。你需要時間來將自己的重點從過去的痛苦轉移到現在的新生和未來的目標上,方法很多,,你總會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也許是找朋友傾訴,也許是去旅行,。 最后一個階段是練習釋放自己的情緒,。 無論如何,請停止自我懲罰,。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憤怒和悲痛,,將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在責任歸位后,,我們要嘗試著和自己的各種感受和解,,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同時負起真正應負的責任,,成為一個獨立于父母的個體,,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努力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甚至會退回到之前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中,,但請確保自己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因為來日可期。 03 行為 1)2種不成熟的行為模式 在之前的文章我們分享過,,緊密糾纏的親子關系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順從型,即一概服從父母,,把父母的想法和需求置于自己之上,,對外表現出來的是順從型行為。另一種則是對抗型,,即一概對抗父母,,甚至與父母完全形同陌路,對外表現出來的是反抗型行為,。 我們可以通過下列的事例理解這兩種行為: l 順從型行為:“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我非常努力地改變著父母,試圖讓他們理解我”“我經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犧牲來取悅父母”“我經常向父母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l 對抗型行為:“為了向父母證明我是對的,,我經常和他們爭執(zhí)”“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認可的事情,,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我經常對著父母吼叫、詛咒”“我曾大發(fā)脾氣,,表示再不與父母往來”......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當中,,大部分人都知道順從型行為是我們獨立的阻礙,但對抗型行為卻帶給我們一種同父母抗爭的,、沒有屈服的錯覺,。 這種類型看起來截然不同,但實質上仍然是由糾纏關系引起的,,它用對著干的方式使自己受制于人,,實際上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我們在青春期階段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和父母的關系上,,不管你是屈服還是對抗,只要你對父母的感情很強烈,,你就仍然賦予了他們在情感上折磨你的能力,,使得他們可以繼續(xù)控制你,。 2)從源頭上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觀念衍生出規(guī)矩,,內心的感受使你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矩,于是你的行為就產生了,?!?/span>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你就要根據這個公式倒推回去,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從而破局。 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種需要使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誠然,,大部分成年人都會與他們的父母在情感上有聯(lián)系,如果問他們“你可以完全不受父母期待的影響,,產生只屬于自己的想法,、行為和感受么”,,很少人會做肯定回答,。 請記住,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角力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可以絕對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生活,完全不需要父母的認同,。我們成年后雖然人離開了家,,但是心并沒有離開,。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里,,孩子與父母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聯(lián)系是有益的,會令孩子具有歸屬感,,也有利于家庭的溝通交流,。 但哪怕是在健康的家庭里,這種親子關系都有可能會過頭,,更何況是在有毒的家庭里,,其影響將難以估計。 因此,,我們更要保持自我察覺,,運用智慧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追求的,并且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自性自度,,與自我、與原生家庭和解,。 請記住,,這只是你漫長恢復過程的開始,你無法在一夕之間痊愈,。你過去的生活方式問題重重,,甚至充滿毀滅性,,無論這種毀滅的力量是強是弱,,你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它。 你需要做的,,是開始質疑那些隱藏在你腦海中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將它們拋棄,擁有真實的自我,。但是,,在那之前,你得慢慢探尋你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何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