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會客廳(WWHKT)今天‖臺北故宮34件國寶級書畫(150高清大圖)(一)宋 李迪 秋卉草蟲 重要古物 李迪(12世紀)在南,、北宋之際,先后任職于宮廷畫院,,擅長花鳥,、草蟲、犬貓等題材,,是南宋早期宮廷花鳥竹石題材的杰出畫家,。本幅畫葉稍上,螳螂高舉雙臂,,想要捕食金龜子,,金龜子適時察覺,立即振翅飛起,。螳螂撲了空,,只好無奈地回首悵望。昆蟲追逐與逃脫的生死瞬間,,透過畫家的描繪,,扣人心弦。而畫中細膩精致的色彩變換,,以及花葉昆蟲所散發(fā)的感官魅力,,充分展現(xiàn)畫家對于徽宗畫院追求設(shè)色與質(zhì)感兼具的風(fēng)格傳承。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國寶 限展品 蘇漢臣(12世紀),,開封人,。宣和間畫院待詔,宋室南渡后,,再入紹興畫院。隆興初,,且因畫佛像稱旨,,授承信郎。長于道釋,、人物,,尤善畫童嬰。本幅繪湖石婷立,,芙蓉雛菊爭艷,,一派秋意盎然。姊弟二人,,圍立圓凳,,專注于撥玩棗磨,。右方凳上和地面,復(fù)散置轉(zhuǎn)盤,、佛塔,、鐃鈸等。舉凡兒童與玩具,,俱都刻畫細謹,,敷染生動,洵為蘇氏極精之作,。院藏另幅〈冬日嬰戲〉,,尺幅、畫法與此作相近,,推測原本應(yīng)同屬一組四季嬰戲圖,,惟現(xiàn)僅存二。宋 趙伯驌 風(fēng)檐展卷 重要古物 本幅畫傍山臨水,,庭院湖石點綴,,長松修竹環(huán)抱,營造出文人理想燕居之室,。亭內(nèi)屏前設(shè)臥榻,,漆桌上置書卷、瓷瓶,、香爐,,文士右持羽扇,左倚憑幾,,神態(tài)悠閑,;左方仕女二人憑欄而立,右方兩僮手執(zhí)茶具,,趨步向亭,。題簽訂為南宋畫家趙伯驌(1124-1182),對幅書法則為乾隆御題,。宋人強調(diào)「燒香,、烹茶,掛畫,、挿花,,四般閑事」(見南宋《夢粱錄》)。此幀小扇面,,除了反映宋代文人品茶掛畫的生活文化,,更保留了宋代園林建筑及家具的造型特色,彌足珍貴,。宋 牟益 搗衣圖1 宋 牟益 搗衣圖2 宋 牟益 搗衣圖3 宋 牟益 搗衣圖4 宋 牟益 搗衣圖(題跋) 宋 牟益 搗衣圖(題跋) 宋 牟益 搗衣圖 國寶 限展品 牟益(1178-,?),,四川人?;顒佑诶碜?、度宗兩朝,工畫人物,,兼善古文與篆書,。〈搗衣圖〉作于1240年,創(chuàng)作原型取自南朝詩人謝惠連(397-433)〈搗擣衣詩〉,。純以白描輕墨,,畫婦女卅二人,在將寒時節(jié),,循序進行搗練,、剪裁、制衣,、裝箱,、封寄的過程。畫中諸女皆面容圓潤,,衣裙寬大,,猶保有唐人余韻。人物儀態(tài),,舉止優(yōu)雅,,惟在眉宇間多有愁思之意,傳透出對良人從軍未歸的掛念情愫,。足稱是南宋繪畫中,,描寫夫妻兩地相思,最含蓄,、也最成功的作品,。宋 朱熹 致會之知郡尺牘 (秋深帖) 重要古物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畢生以建構(gòu)國家新秩序為志,。此札書于紹熙五年(1194)八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長沙)一職后,,前往京師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務(wù),。首段提及令人傷感的「國家喪紀」,,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訊,。但七月光宗禪位寧宗,,他有機會入朝宣教,又讓他頓時轉(zhuǎn)憂為喜,。通幅下筆迅捷,,點畫圓潤,,線條沉著而順暢,整體行氣連貫,,呈現(xiàn)出灑脫自然的意趣,。朱熹集宋代理學(xué)之大成,對中國文化影響甚巨,,此札為其存世書跡,,至為可寶。宋 陸游 致原伯知府尺牘(秋清帖) 重要古物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才情超逸,,工詩文,作品雄奇瑰麗,,情感強烈,,反映時代風(fēng)氣,為南宋最重要的詩人,。本幅為陸游于干道六年(1170),,寫給友人曾逢(字原伯)的書札。他不僅是南宋文學(xué)大家,,更是南宋重要書家,,曾云「學(xué)書當(dāng)學(xué)顏」,文集中多次〈跋東坡帖〉,,對蘇字精研甚深,,此札便是其行書上得力于顏、蘇兩家的具體實踐,。書法豐厚多動態(tài),,為其中年以后尺牘書法的典型,可說是陸游沿襲北宋蘇軾風(fēng)格的代表作,。宋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國寶 限展品 萬頃波濤,,祥云涌現(xiàn);四大天王擎七寶蓮臺,,觀音菩薩端立蓮臺,,現(xiàn)千手千眼,三十二面,。觀音面蓄髭須,,作男相,但眉清目秀,,容顏溫婉,,具女子神韻,。其上有諸佛,下有天龍八部,。諸脇侍菩薩或合什禮拜,,或手持法器,備感莊嚴,。通幅運用細勁,、靈動的中鋒筆法,逐一描繪觀音的千手千眼,、各種手印,、法器、天衣的瓔珞和蓮臺的珠寶,,賦色妍而不俗,,令人嘆為觀止。雖無作者名款,,信為十二世紀末期的佛畫精品,。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1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2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3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4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5 大理國 張勝溫 畫梵像 國寶 限展品 本幅是大理國(937-1254)傳世唯一畫卷,素有「南天瑰寶」之譽,。據(jù)卷后題跋,,此卷成于1172至1175年,張勝溫是主要作者,。畫分四段:利貞皇帝段智興禮佛圖,、數(shù)百位佛教人物、梵文「多心(心經(jīng))」和「護國」寶幢,、十六國王圖,,內(nèi)容分屬顯教、密教,、大理佛教,。全卷精描細繪,衣冠特征符合文獻記載,,繪畫風(fēng)格則與唐宋道釋畫,、西藏佛畫、東南亞造像密切相關(guān),,是研究大理國歷史,、宗教、文化,、藝術(shù),,以及中古時期區(qū)域交流情況的首要文物。元 趙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牘(醉夢帖) 重要古物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仕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工書善畫,,冠絕一時,,為元代藝壇領(lǐng)袖。此札為趙氏寫給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的書信,。二人相識于大德年間,,趙氏夫妻皆以弟子禮師事之。延祐六年(1319),,趙氏辭官南歸,,夫人管道升病逝山東。院藏《趙氏一門法書》冊,,內(nèi)有尺牘十一札,,大多是趙氏懇請明本主持喪妻法事的相關(guān)事宜,字字真情流露,,此為其一,。全幅筆法精熟,寫來形聚神逸,、氣韻高古,,堪稱直入右軍之室。元 衛(wèi)九鼎 洛神圖 國寶 衛(wèi)九鼎(約14世紀),,字明鉉,,浙江天臺人。兼善山水,、人物與界畫,。本幅采白描法,描繪洛神宓妃駕輕云,,凌步在水波蕩漾的浩渺江面上,。柔韌流暢的衣帶隨風(fēng)飄舞,宛如游龍回轉(zhuǎn),,婉婉升起,,充分展現(xiàn)空靈出塵之美。相較于其他洛神畫多作復(fù)雜的敘事性場面,,本幅僅以單一人物作為主題,,景境尤其高古。中段大片留白,左方見一處挖補痕跡,,右方則有倪瓚題跋,。遠方以淡墨意筆畫平緩山丘,應(yīng)出自他人所添附,。惟院藏衛(wèi)九鼎作品僅此一件,,益顯珍稀。元 倪瓚 江亭山色 重要古物 倪瓚(1301-1374),,擅畫山水,、墨竹,書亦清麗,,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本幅成于1372年,,題自作詩,贈友人煥伯,,是典型三絕合一,、為知音而作的文人畫。構(gòu)圖比早年作品繁復(fù),,巧妙運用坡岸,、枝干的交錯,引導(dǎo)觀者感受空間幽遠,,與秋林蕭瑟,。但覺落筆時點、染,、皴,、擦若不相涉,畫成卻渾然一體,;輔以枯筆干墨,、側(cè)鋒皴擦,營造出澄明,、峭硬,、蕭疏、高古之氣象,,彷彿反映其潔癖,。正所謂信手拈來,都成妙諦,,確是晚年精品,。元 張雨 書七言律詩(登南峯絕頂) 國寶 限展品 張雨(1283-1350)字伯雨,,又號句曲外史。浙江錢塘人,。三十歲時曾為茅山道士,,六十歲恢復(fù)儒者身份,往來江浙一帶,,與當(dāng)?shù)匚膶W(xué)藝術(shù)家相與酬唱,,在元代道教、佛教與文人之間,,頗負聲望。張雨書法由趙孟頫上追晉唐風(fēng)范,,書跡常見于時人作品之題跋,。宋元存世書跡形式以卷、冊為多,,此幅則是罕見的掛軸,。幅上字形忽大忽小,傾側(cè)動蕩,,運墨燥濕互濟,,鋒勢勁銳,別具縱逸峻厲之勢,,而楷,、行、草書體的交互運用,,顯示其收放自如的高度技巧,。元 張雨題倪瓚像 國寶 據(jù)張雨(1283-1350)題贊,畫中的主角是「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瓚(1301-1374),。畫中屏風(fēng)山水刻意模仿倪氏風(fēng)格,,并借用佛畫中維摩詰居士的坐姿,來塑造倪瓚風(fēng)神清朗的隱士形象,。全幅用色刻意淺淡,,倪瓚濡筆伸紙,似欲一吐胸懷,,身旁侍者手持的拂塵,、水瓶、水匜等,,均凸顯其潔癖習(xí)性,。張、倪兩人為知交,,張于題贊中稱倪:「達生傲睨,,玩世諧謔,。」從外在形象直透其內(nèi)在神氣,,與畫像恰可對映,。此卷體現(xiàn)一段重要的畫史情誼與文人肖像畫的發(fā)展,甚具時代意義與藝術(shù)特質(zhì),。元 陳琳 溪鳧圖 重要古物 陳琳(約1260-1320),,字仲美,浙江杭州人,。與趙孟頫過從甚密,,同是由宋入元的知名畫家。此幅繪水邊芙蓉下,,綠頭野鴨臨岸佇立,。根據(jù)詩塘上仇遠的題跋,是陳琳于深秋時節(jié)造訪趙孟頫松雪齋的即興之作,,趙氏并為其潤飾補筆,。畫鴨的用筆細致而不流于工整板滯,水紋和芙蓉的線條更是活潑粗放,,深具野逸畫趣,,元代兩大書畫家合作所成,殊屬難得,。筆墨上,,亦展現(xiàn)了趙孟頫提倡的「書法用筆入畫」觀念,顯示出筆的運轉(zhuǎn),、墨的深淺變化所帶來的另一番風(fēng)味,。元 高克恭 云橫秀嶺 國寶 限展品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祖先為西域色目人,。累官至刑部尚書,也曾任職江南,,寓居杭州,,遍歷南國山川風(fēng)光,并與江南文人交游甚密,。此幅既見強大塊量感的主山,,展現(xiàn)北方巨障山水的氣勢;亦有蜿蜒的河流,、云嵐,,與圓緩的峰巒水渚,流露出南方米家山水的溫潤,,兼具南北兩地山水畫的風(fēng)格特色,。而古樸典雅的青綠設(shè)色,,則增添盎然生意的筆墨趣味。全幅反映出元初的復(fù)古運動,,畫風(fēng)綜合了畫史上各種重要的傳統(tǒng),,堪稱高克恭的山水典型風(fēng)范。元 趙雍 駿馬圖 國寶 限展品 趙雍(1291-1361),,字仲穆,,趙孟頫次子。書畫皆得家法,,尤以人物,、鞍馬見長。本幅成于1352年,,畫駿馬嬉游,,馬伕倚松假寐,一派逍遙悠閑,。由于中國人馬圖慣以馬象征人材,,以馬伕象征官吏或帝王,,所以這件作品應(yīng)蘊含無為而治,、才俊優(yōu)游的寓意。通幅以中鋒線描,,青綠設(shè)色,,加上圖案式的樹葉,頗富唐人古拙之趣,。惟在構(gòu)圖上強化了山水的比重,,布局空闊而幽遠,益具文人山水畫神采,,充分展現(xiàn)元代文人畫的復(fù)古風(fēng)尚及藝術(shù)成就,。元 吳鎮(zhèn) 雙松圖 國寶 限展品 吳鎮(zhèn)(1280-1354),工詩文,,善草書,,多作墨竹或漁隱山水,元代四大家之一,。本幅成于1328年,,是吳鎮(zhèn)現(xiàn)存畫作之最早者,上款雷所尊師即道士張善淵,。前景畫兩株纏繞的大樹,;舊題雙松,實為雙檜,。其后溪流蜿蜒,,房舍錯落,,一片平遠。畫樹,、石的筆法上承李郭,、董巨派,墨氣淋漓,,筆力雄勁,,層次分明,在穩(wěn)健,、平淡的韻致中呈現(xiàn)古意,。不僅反映吳鎮(zhèn)的藝術(shù)造詣,也是研究他與道教關(guān)系,,以及元代李郭,、董巨派的重要資料。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 國寶 限展品 王淵(14世紀),,字若水,,號澹軒,浙江錢塘人,。幼習(xí)丹青,,曾得趙孟頫指授?;B師黃筌,,山水師郭熙,人物師唐人,,皆極精妙,。此幅以平遠法構(gòu)圖,畫雙松蒼秀挺拔,,擎立畫面中央,。近景畫臨水茅亭,內(nèi)有文士二人,;松樹上端又畫遠帆艤舟,,隨風(fēng)遠颺。全幅景致清遠幽靜,,用筆老練而含蓄,,生動合度,筆筆札實,,無一猶豫之處,,似可直逼宋人。王淵傳世作品向以墨筆花鳥居多,,〈松亭會友圖〉為其罕見的山水佳作,,繪成于至正七年(1347),。元 王蒙 具區(qū)林屋 國寶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是趙孟頫(1254-1322)外孫。與黃公望,、吳鎮(zhèn)和倪瓚,,并譽為「元四大家」。畫題「具區(qū)」為太湖古名,,「林屋」則是太湖中洞庭西山下的林屋洞,。洞壑玲瓏,溪畔村舍水榭錯落,。山石以牛毛皴干擦,,筆法熟練多變。樹葉則以赭石,、藤黃,、朱砂點染,秋光滿紙,,用筆設(shè)色,,俱臻神妙。尤其山石樹木層疊充塞,,構(gòu)圖幾乎密不透風(fēng),,在中國畫史上堪稱罕見,。自北宋的繁實,、南宋的取虛,山水畫結(jié)構(gòu)發(fā)展至此,,又邁向另一嶄新境界,。元人 應(yīng)真像 元人 應(yīng)真像 國寶 左右兩軸各繪九尊羅漢與二侍者,形成一組十八羅漢的對幅,。畫中羅漢手中分持經(jīng)卷,、麈扇、念珠,、蓮花,、香爐等,形貌各異,,或老或少,;又或作天竺羅漢,深目大鼻,,膚色深褐,,或為漢族比丘,,修眉細目,膚色白晰,。衣紋線條凝煉,,用筆變化多端,時而均勻縈回,,流利暢達,;時而又頓挫轉(zhuǎn)折,挺勁有力,。人物五官和髭須都以細筆鉤勒,,連衣上的圖案也都細膩表達。雖無作者款印,,然全作繪制精謹,,設(shè)色妍麗而不明艷,清雅出塵,,誠為元代宗教畫的代表作,。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