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 公元280年(吳天紀(jì)四年西晉太康元年)三月龍驤將軍王浚率巴蜀之軍克武昌,,進(jìn)軍建業(yè),吳亡,,三國歸晉,。晉(公元265年—420年)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屬荊州,,武昌縣治,武昌郡治不變,。黃石市區(qū)和大冶大部分屬武昌郡武昌縣,,大冶南部部分、下陸長樂屬下雉縣,。大冶西南部在鄂縣地,。永興元年(304年)下雉、陽新,、奉新隸潯陽郡,。大冶西畈的鄂縣,是武昌(今鄂州市)向南開發(fā),、文明輻射的前沿,,已在向咸寧、通山邁進(jìn),。 晉惠帝元康元年(292年)因揚(yáng),、荊二州疆界廣遠(yuǎn),統(tǒng)治不便,,割揚(yáng)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和荊州之武昌,、桂陽、安城等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劃屬江州,原屬武昌郡的潯陽,、柴桑二縣先后劃出,,并合置為潯陽郡。大冶隨武昌郡屬江州(治所在九江市),。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 東晉時,,武昌(今鄂州市)為重鎮(zhèn),,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在武昌(今鄂州市)。黃石仍屬江州武昌郡,,東晉時的武昌約5—6萬人,。東晉元年大興元年(318年)四月,,武昌、西陵(今黃石港)地震,,涌水山裂,。東晉時江淮大亂,難民紛紛南渡長江避亂,,在黃石港設(shè)西陵僑縣,,在大冶棲儒橋設(shè)西陽僑縣。黃石港西陵僑縣自此始,。 東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劉毅破桓玄于西塞,。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年間(405—418年)撤銷下雉縣,轄境劃歸陽新縣,。今大冶南部、東部長樂部分亦在陽新縣,。 南北朝時,,屬郢州之武昌、陽新二縣,。武昌太守領(lǐng)縣三:武昌,、陽新、鄂,,宋,、齊、梁,、陳,,武昌縣領(lǐng)域無重大變化,至陳,,武昌之東境黃石磯(今黃石市黃石港)有西陵縣城,。節(jié)度石、西陵與武昌分界之處,。西塞山在西陵縣境,。此時,武昌,、鄂,、西陵三縣之領(lǐng)域,相當(dāng)于原三國吳之武昌縣地,。《湖北省建制沿革》:“大寶元年(公元550年)之西陽郡,,西陽郡南遷于大冶境,今黃石港上下,,在江南岸,。”又載:“梁末,,郢州(治所在今武漢市蛇山北側(cè))領(lǐng)四郡十四縣,其中西陽郡領(lǐng)西陽,,西陵二縣,,均在大冶,俱在江南岸黃石磯,,西陽在上,,西陵正值磯?!蹦纤蝿⑺螘r,,在黃石港沿江地帶建有西陵僑縣。原西陵縣在江北,。隋統(tǒng)一中國后,,西陵僑縣即撤銷了。 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晉制,,武昌郡仍屬江州,,領(lǐng)轄武昌、陽新,、鄂三縣,。黃石屬武昌、陽新,、鄂三縣,。武昌縣治、郡治未變,。 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的江夏、竟陵,、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陽郡設(shè)置郢州,。武昌郡從此屬郢州,仍領(lǐng)武昌,、陽新,、鄂縣三縣。大冶亦屬郢州武昌郡武昌縣,,州治所設(shè)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qū)),。 南齊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屬郢州,,下轄武昌,、鄂,、陽新、義寧(今修水寄治于鄂),,真陽,。 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lǐng)武昌,、鄂、陽新,、安昌(南齊普通七年,,即526年分陽新立)四縣。安昌在今大冶,、陽新,、通山交界的安昌鄉(xiāng)。安昌縣在今大冶市西南部,。 南北朝時,,黃石屬郢州之武昌,陽新,、安昌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屬郢州,,將武昌、鄂縣兩縣分設(shè)武昌,、鄂縣,、西陵三縣。南下西陵流民僑居久了,,發(fā)展成縣,,立縣標(biāo)示著該社會文明基本形成。武昌縣(今鄂州市)東境黃石磯(今黃石市黃石港)有西陵縣城,。原三國吳之武昌縣地分為武昌,、鄂、西陵三縣,,隸屬北新州武昌郡,。南北朝時,武昌(今鄂州市和黃石市區(qū),、大冶西北三鄉(xiāng))只有二,、三萬人。武昌縣治,、郡治未變,。西陵縣治在今黃石市內(nèi)黃石港,。南朝陳武昌、鄂,、西陵三縣領(lǐng)域示意圖標(biāo)明了其范圍,。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析陽新縣置永興縣。大冶南部部分(大冶城關(guān),、下陸長樂,、大箕鋪)屬永興縣。余皆武昌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