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古典小說增多,習稱話本,,作品往往加入傳說,、異聞等情節(jié),故事曲折,。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江浙民間藝人,,最先以此維生,在茶館里講述,,很受歡迎,。到明清時期,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繁榮,,為說書人提供了更多素材,,說書更為興隆。 說書人表演場地是茶館,,不單獨售票,,由茶館老板根據(jù)當天賣出多少碗茶,按比例付給報酬,。說書人的道具行頭簡單,,隨身四大件:扇子、醒木,、汗巾,、茶壺或蓋碗,。 扇子又名齊紈,既能增加斯文氣質(zhì),,也能做道具,。說書時,它可化為孔明的羽扇,、大臣上奏章的朝笏,、武將的十八般兵器,也可化為豪杰的馬鞭,、鄉(xiāng)民的扁擔,、船工手中的篙竿。醒木又叫驚堂木,,用黃楊木制成,,醒木一敲,提醒四座就要開講,。故事進入高潮,,醒木一敲烘托氣氛。特別是講鬼故事,,醒木一敲,,真要嚇人一跳。它還可充當伴奏音響,,人喊馬嘶,、電閃雷鳴、大江濤濤,、小溪潺潺,,皆可表現(xiàn)。汗巾就是毛巾,,捧在手中可代作圣旨,、書信、布告,、地圖,。茶壺或蓋碗茶,并非可有可無,。說到《青梅煮酒論英雄》或《關(guān)云長溫酒斬華雄》,,它便可以茶代酒。說得口干舌燥,,還可借主人公飲酒而解自身之渴,。 這幾件行頭不值錢,隨處可置辦,,做說書人的門檻似乎并不高,。然而說書人必須記性好,,口才出眾,以說為主,,言之不足尚需手舞足蹈,。說書人不是話本小說的朗讀者或解說員,而是表演者,,那就與戲劇演員一樣,,也需要神形兼?zhèn)洹r且,,說書人是一人一臺戲,,同時充當多種角色,喜怒哀樂,,嬉笑怒罵,,凡夫俗子難以勝任。 四川評書歷來有川東,、川西、川南,、川北之分,,重慶屬于川東派。書路不同,,風格各異,,但總體分為清棚、擂棚兩大派別,?!芭铩敝刚f書氛圍,從場地演變而來,。大街小巷有茶棚,,河邊碼頭有水棚,說書人在哪個地方坐臺,,就叫做“一棚生意”,。 清棚特點為武書文說,說書人上臺儀態(tài)端莊,,溫文爾雅,。青棚藝人一般沒有師承,不采用他人套路,,全憑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領(lǐng)悟,,加以提煉升華。他們大多為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學識較為深厚,,善于引經(jīng)據(jù)典,。他們說書時注重抑揚頓挫,快不亂慢不斷,,字字清句句明,,哪怕是句悄悄話,也要讓后排座位上的人聽清楚,。 即便描述火爆武打,,清棚藝人也并不張牙舞爪,而將重點放在剖析人物內(nèi)心世界,。例如講《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說書人并不模仿魯智深的種種動作,而是交代他內(nèi)心的想法:“這些鳥人欺人太甚,,老子無非喝了兩杯淡酒,,并沒有招惹你們,憑什么要將灑家關(guān)在門外,,不讓我吃齋飯呢,。趙員外送我進廟,還額外添加了布施的,,你們說氣人不氣人,?”這樣講述,聽眾自然站在魯智深一邊,。青棚聽眾多為知識階層,,聽書休閑娛樂。劉玉生的拿手好戲是自己編寫的《重慶掌故》,,曾經(jīng)傳遍山城,。 擂棚特點為文書武說,文打官司武打錘,,排兵布陣吼如雷,。擂棚藝人多為師承,他們有的文化不高,,甚至不識字,,師傅傳授的書目、套路,、刀馬賦,、盔甲贊、詩詞,、對聯(lián),,全靠死記硬背。有的擂棚藝人為提高效果,下功夫鉆研人物動作,,模仿雞鳴狗吠,,并借鑒戲劇表演程式。他們在講述景物,,描繪人物時,,往往使用押韻排比句和頂針句,朗朗上口,。例如說寇準想去尋找穆桂英掛帥,,開口就譴責眾大臣說:“往日里討賞把官升,爭先恐后上龍廷,。今日三關(guān)風云緊,,裝聾作啞默無聲。一時之間難復命,,何人奉詔退賊兵,?低下頭來暗思忖,沒奈何只好到楊府去搬兵,?!痹~為韻體,話如行云,,激起聽眾興趣盎然,。擂棚聽眾多為勞動階層,聽書解困除乏,。 清棚、擂棚說書風格各異,,書目亦大不相同,。清棚多墨冊,擂棚重條書,。墨冊指公開出版的圖書,,如《三國》《水滸》《聊齋》《說岳》等。條書系師門中口口相傳,,一般只有故事梗概,,過筋過脈的細節(jié)也沒有文字記載,屬于獨門秘笈,。如《紅光劍》《白鶴劍》《玉獅帶》《金雞芙蓉圖》《九美劍俠圖》等,,均不見于印刷品。 重慶的清棚評書大師,,首推王秉誠。他本名劉玉聲,,1900年生于今渝中區(qū)陜西路,,幼讀私塾l0年,,后到上海中國公學做旁聽生。 回到重慶,,劉玉聲先后在《國民快報》《重慶晚報》《長江時報》《南京晚報》《新民報》任記者或副刊編輯,。抗戰(zhàn)勝利后,,他兼任《重慶夜報》《大眾晚報》《大中日報》《新華時報》的專欄作者或副刊編輯,。他熟悉本埠社會生活、風俗民情,,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撰寫《重慶掌故》,。它包括數(shù)百個中短篇故事,其代表作有《金竹寺》《魁星樓的來源》《巴縣教案始末》《重慶十大兇宅》《肖貴與馬紹元》等,。l948年,,他將其中部分作品結(jié)集,以《重慶掌故》為書名出版,。 重慶評書大師劉玉生(左一)早年與朋友結(jié)社,,名為蜀星創(chuàng)作社,僅有三個人,。 1939年日本飛機狂轟濫炸重慶,,各報遭重創(chuàng),被迫出聯(lián)合版,,同時裁員減薪,。劉玉聲靠微薄的稿費養(yǎng)活四口之家已感拮據(jù),一旦減薪入不敷出,。 一天,,劉玉聲到藥王廟(今筷子街)茶館吃茶,有朋友對他說:“老兄龍門陣多,,要是搭個臺子請你說書,,不知你能講不能講?!眲⒂衤曊f:“我完全可以講,。”于是當即由茶館老板易補榮牽頭,,掛牌預告,。沒想到劉玉聲初次登臺,外表瀟灑雅致,,口齒清晰流利,,一炮打響。計算當天茶資收入,竟然比記者一個月的工資還多,。他從此改名“王秉誠”,,掛牌說評書。 他起初說《西廂記》《桃花扇》等文學作品,,穿插《搜神記》《夜雨秋燈錄》等異聞,,故事中有故事。為適應聽眾需要,,他也說武俠小說,,如《征東》《征西》《蜀山劍俠傳》等。但聽眾最喜歡的還是他自創(chuàng)的《重慶掌故》,,講的都是本地龍門陣,。他的主場在楊柳街“國安”茶館,每晚座無虛席,,人滿為患,,門外還有人偷聽,散場后聽眾還在爭說肖二麻子,、爛草鞋精,。可惜由于長期勞累和多年的困苦生活,,他的肺結(jié)核日益嚴重,,l955年病逝。 重慶的擂棚評書大師,,有張國棟,、程梓賢、徐勍,、曾令弟,、余順和等人。張國棟說武俠,、刀馬書,功底硬扎,,一招一式頗為講究,,尤其擅長《鐵血將軍錄》。程梓賢出道早,,民國時期就在石灰市“羅昆”茶館說《鐵騎銀瓶》,,表演起來有滋有味,書中人物栩栩如生,。而據(jù)程梓賢介紹,,早年重慶書壇還有雷、湯、李三位先生,,江湖人稱“雷??的炮,、湯梓賢的號、李云程的鑼”,,他們說書陣仗大,,打得響,吹得昂,。 徐勍建國后入行,,《一雙繡花鞋》通過他的評書廣為流傳。他改編的《紅巖》故事,,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好評。他是四川評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與袁闊成并稱為“北袁南徐”。 解放后,,國家重視群眾文藝工作,,1952年組建了重慶曲藝團,組織藝人學政治,,學文化,,討論推陳出新,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并將大眾游藝園作為固定演出場所,,后又興建山城曲藝場。節(jié)假日組織曲藝會演,,平時定期探討,,彼此觀摩切磋。 1955年文化部指示開展“改人,、改戲,、改制”的戲曲改革運動,評書藝人摒棄糟粕較多的舊書目,,新編反映新生活,、新風尚的書目。曲藝團改編演出《小二黑結(jié)婚》《新兒女英雄傳》《呂梁英雄傳》等,,有一次在廣場露天演出,,聽眾逾萬人,盛況空前,。曲藝團還在歷次運動中編寫小段評書,,發(fā)揮宣傳作用,。 1960年舉辦全市知名評書藝人會演,在財貿(mào)職工俱樂部連演數(shù)場,,場場爆滿,,吸引了很多年輕聽眾,王正平等人就是從那以后步入專業(yè)行列的,。1961年根據(jù)市文化局局長裴東籬的建議,,將《王若飛在獄中》一書改編講述,膾炙人口,。小說《紅巖》面世,,徐勍將江姐、雙槍老太婆,、華子良,、小蘿卜頭的故事演繹一番,四處播講,,轟動全國,,甚至應邀到中南海去說書。 進入新時期,,老一輩藝人傳藝傳薪,,程梓賢、徐勍深入基層,,輔導群眾講故事活動,,優(yōu)秀故事員彭明羹、襲連箭,、王松林,、胡之榮等人脫穎而出。徐勍多次應邀赴貴州遵義,、昆明等地開辦學習班,,培訓故事員上千人。他還招收徒弟15名,,牡丹獎及三度群星獎得主凌淋便是其中杰出代表,。重慶故事員肖化多次參加全國性比賽,一再摘取“故事大王”桂冠,。 像其它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樣,,評書不可避免地有一個調(diào)整、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的過程,。評書藝術(shù)的傳承者們正在思考摸索,,相信經(jīng)過努力,,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