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英語思維。 英語思維, 是指我們聽到或者看到英文時, 大腦能直接理解其含義, 而不用借助于另一種語言,。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 也是大腦先直接出現(xiàn)其含義隨之用口,、筆表達出來, 同樣不借助母語。幼兒的母語還沒有發(fā)展得很強勢,,學英語時不需要借助母語當拐杖,,英語直接輸入大腦的“語言區(qū)”,積累久了就形成了英語思維。簡單來說,,就是說只聽到英語孩子就懂了,,而不用翻譯成母語。比如,,教一歲的孩子“panda”,,我們說出這個詞之后,他邊聽聲音邊看圖片(像)就懂了,,不用大人用漢語翻譯成“熊貓”他才懂,。再例如,我們說了句子“Mum is running”,,孩子腦海中立馬浮現(xiàn)出對應(yīng)的形象和動作,,而不是我們用漢語翻譯成“媽媽在跑步”之后才懂。 英語思維為什么這么被強調(diào)和重視呢,?我們這代人學英語,,絕大多數(shù)是通過背單詞和句型,然后翻譯成漢語的方法進行的,,在我們使用英語說和寫的時候,,通常是在大腦中進行了英漢互譯,然后才能表達出來意思,。這種方式學的英語,,在實際的交際場景中就不好用,每次聽完一句英語,,我們通常要先翻譯成漢語,,然后找出相應(yīng)的漢語回答,再把這句漢語回答翻譯成英語,,進而表達出來,,而不是快速直接地調(diào)用大腦中英語,口語交際是隨機性的,,所以這種方式學來的英語,,為口語交際造成了較大的困難,。比如,外國人說:“How would you like to settle your bill,cash or credit card,?”我們一般是不是這樣做的呢,?先思考一下這句話的漢語意思是“您要怎么付款,?現(xiàn)金還是信用卡,?”,然后用漢語想出答案是“用信用卡”,,然后把它翻譯成“by credit card”,。而具有英語思維的人則不需要借助母語,,直接運用英語思維進行表達,說出或?qū)懗龅氐赖挠⒄Z,。在實際口語交際過程中,,他們能快速、無意識地調(diào)用所學的英語,,不必經(jīng)歷大腦中的翻譯過程,,進而自然、流利地表達,。 二,、習得地道的語音。 芒羅 (Munroa) 及其團隊通過評價一組在不同年齡移居加拿大并居住15年以上的意大利人的英語元音發(fā)音水平,,證明在學前階段開始第二語言的學習會基本上消除原母語口音,;從大約8歲開始, 二語語音就很難沒有原母語口音了 (Munroa M.J., Flegea J.E etal 1996)。(杜潔.內(nèi)隱學習下兒童英語語音習得研究[J].英語教師) 學前階段到7歲是語音學習的關(guān)鍵期,,8歲以后再學習第二語言,,就比較難形成接近母語者的語音,容易形成“外國腔”,。說起“外國腔”,,我經(jīng)常想起上學時候英語老師舉的例子,外國人說“土豆絲”,,我們中國人聽起來卻是“土豆死”,,這就是語音語調(diào)的不地道的影響,我們當然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習得一口標準,、流利,、地道的口音吧。我認識一個叫Edward的美國朋友,,他娶了一個中國妻子,,婚后他努力學習漢語,卻經(jīng)常因為語音語調(diào)的問題受挫,,他告訴我說他跟著電腦軟件學漢語,,學完一個句子之后,他說給他妻子聽,,他妻子卻經(jīng)常表示聽不懂,,我讓他舉個例子給我聽,,他說:“wo mei you qian,。”我聽了也似懂非懂,,于是就猜:“Wǒméi yǒu qián,,I don’thave money?”他回答說是的,。我說我是猜的,因為他的語音語調(diào)確實容易讓人聽不懂,。他于是又告訴我,,他和路上遇到的中國人聊天,他一開始信心十足地說中文,,他問:“Ni hui shuo han yu ma,?”別人聽完常常一臉茫然的看著他,根本不知所云,,遇挫次數(shù)多了,,他就不想問別人。漢語的語音語調(diào)影響交流,,英語是拼音文字,,語言語調(diào)同樣非常重要。 三,、坐擁與年齡和認知能力相匹配的原版資源,。 在英語啟蒙中,起到主打作用的資源有原版動畫片,、分級讀物,、繪本等,這些都是按照年齡設(shè)計的,。啟蒙階段的國外原版資源一般是根據(jù)幼兒階段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平設(shè)計的,,內(nèi)容上一般比較幼稚,難度也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如果孩子較晚啟蒙,,比如10歲啟蒙,他的外語認知水平和這個年齡感興趣的內(nèi)容之間很難匹配,,于是會出現(xiàn)沒動畫片可看,、沒書可讀的尷尬。其外語認知能力只能看得懂極簡單的,、適合幼兒階段的動畫片,、分級讀物和繪本,這些資源顯然不符合他的年齡和心智特點,,他會覺得太幼稚,,而很難感興趣。如果給他提供內(nèi)容上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動畫片和書籍,,又會因為語言難度太大了,,他無法理解。也就是說:感興趣的看不懂,,看得懂的不感興趣,。而如果在幼兒階段啟蒙,,就會避免這個尷尬,啟蒙資源在認知難度上與其年齡特點高度一致,,孩子很容易被吸引,,會因為愛上這些資源而愛上外語,孩子伴隨著這些原版資源一起成長,。晨晨三歲正式開始英語啟蒙,,看了大量的原版動畫片,聽了大量的分級讀物,,可謂坐擁海量原版資源,,他的英語水平隨著資源難度自然而然升級。 舉個例子來說,,著名的分級讀物I can read系列,,其最低級有一套非常出名的Biscuit等系列讀物,講的是一只叫小餅干的小狗的故事,其內(nèi)容適合三,、四歲左右的孩子當故事聽,,語言難度適合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這套書每頁只有一兩句話,,有大幅與文字相對應(yīng)的圖片,,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nèi)容。對于10歲左右的小孩,,很難對這樣內(nèi)容的故事感興趣,,因為對他來說太幼稚了,但是他的外語能力卻只能看或者聽懂這個難度的書,。10歲的孩子感興趣的內(nèi)容可能已經(jīng)是章節(jié)小說了,,但是原版章節(jié)小說由于語言難度的問題,他卻聽不懂也看不懂,。我的一個朋友,,在她女兒6歲的時候開始英語啟蒙,她讓我推薦分級讀物,,我推薦給她海尼曼的GK級和RAZ的AA級,,她的小孩一直說太“簡單”了,其實這里面的內(nèi)容,,小孩不會說也不會讀,,她所說的太簡單了,其實是說內(nèi)容上太幼稚了,。如果給她推薦內(nèi)容和情節(jié)上適合這個年齡和心智水平的英文故事,,她根本聽不懂也不會讀。 原版動畫片也存在一樣的情況,,外國孩子三四歲看peppa pig和Caillou等動畫片,,如果啟蒙很晚,,孩子對這樣的啟蒙資源會感興趣嗎,?如果他對這樣的資源不感興趣,,家長讓他從難度很大的故事開始,他又能聽得懂嗎,?答案顯而易見,。 四、有充裕的課余時間,。 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英語的話,,孩子的課余時間豐富,時間上能夠充分保證,,可以有計劃,、大量、集中地聽故事,、看動畫片等,,一天花在英語上一兩個小時不是難事。而到了小學尤其是高年級之后,,孩子學習任務(wù)加重,,課外作業(yè)增多,再加上各種課外興趣班,,放學回家后的各項任務(wù)和安排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孩子聽故事和看動畫片的時間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畢竟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 晨晨三歲歲到幼兒園畢業(yè),,放學回家真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我是這樣想的和做的:既然孩子要聽兒歌,,何不中英文兒歌都聽一些呢,?或許這樣可以幫他奠定一些英語語音基礎(chǔ);既然孩子要看動畫片,,何不盡量避免一些既無營養(yǎng)又無教育價值的動畫片,,看一些經(jīng)典英文動畫片呢?孩子既可以享受看動畫片的樂趣,,又可以習得英語,;既然我和孩子爸爸每天都要給孩子講故事,何不中英文故事各講那么兩三個呢,?于是,,在幼兒園階段,晨晨聽了十幾個英文兒歌專輯,,看了十多部英文動畫片,,我們親子共讀了1000多本英文繪本和分級讀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