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聚餐跟一個學生聊了部德國電影《浪潮》,,里面講的是在一所德國高中進行的一場試驗,怎么在一周之內搞出納粹主義,。 聊了電影后,,有個高中生跟我說了他在初中時代遇到的真事,我聽完感覺,,這位孩子也已經提前嘗到了這種滋味,。 說這個初中是個非常好的中學,老師也極盡責,。剛從小學來這里的他覺得非常滿意,,只有一條非常不適應。 每天下午上完課后,,都要開班會,,內容是值日班長記錄的一天大小事,,如果誰被記錄上開小差,打鬧,,吃東西,,老師都要請這位站起來,然后讓大家評判他,。不評判不行,,那就一個都別回家。 如果說值日班長這樣做還情有可原,,算是維持紀律,,另外一個舉措就更加惡心了。不僅要求值日班長記錄,,還要每個孩子每天寫日記,,如果誰在日記里提到同學做的違反學校規(guī)定或者班級規(guī)定的事,那么這位被提到的同學也要站起來接受大家評判,。 日記的主人倒可以隱身,,老師不會把名字說出來。 這都是初中生??!這位同學告訴我,當時他極度不適應,,剛從小學到中學,,懷的是憧憬,但第一次班會他就被拎起來了,,因為跟同學在做早操的時候互相推搡了一下,,結果就被記錄了。下午不僅罰站,,還要被同學評判,,當時真是難受的要死。 然后我就問,,那么后來呢,?班上紀律好了么?他說確實好了一點,,但是后果非常嚴重,,他們班毫無團結和集體氣氛了,,人人都防備別人,,防備的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的同學,甚至同座,。時間長了,,小群體就出現(xiàn)了,,幾個關系要好的同學往往結成小圈子,誰弄他們其中的人,,他們就群起攻之大家一起寫那個人,。久而久之,班上形成了幾個集團,,當然也有徹底當老師狗腿子的,,還是那種成績不咋樣的,別的同學都不吭聲的時候,,那個就會跳出來批判同學,。當然那個孩子也受到了大家集體抵制..... 我聽完笑了,我說這不就是一次小型的納粹主義試驗嘛,,當然這種強度和壓力還不夠,,如果足夠的話,小群體也是形不成的,,大家只會人人自危,,一派散沙,爭相去抱班干部和老師大腿,。 當然,,無論那種都有一個后果是相同的,這里面的人,,絕對沒有任何集體榮譽感,。這個高中生說是,他們畢業(yè)后,,同學除了極少數(shù),,大家都不太聯(lián)系,特別是當眾批判過自己的那些同學,,壓根就一點不像搭理,,現(xiàn)在高中學習雖然苦,但是氣氛還是寬松的,,反而讓他有了濃濃的同學情誼,。 最后我告訴他,散沙社會就是這樣形成的,,形成后的散沙必然互相憎惡痛恨,,不可能團結一致。人人自危的散沙群體非常容易管理,,但是面對外患的時候也毫無抵抗能力,,這一次小小的試驗,非常有助于理解歷史,,也不能說完全無益,。 只是這樣搞的老師,,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嗎?一個好老師,,不僅是教孩子們學業(yè),,更要呵護他們的心靈啊。 當然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讓孩子們提前感受一下,,學會某些規(guī)則的玩法,也算未雨綢繆了,。 你們怎么看,?留言告訴我.....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