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碑刻
從書法發(fā)展來說,,漢代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西漢尤其西漢初年(碑刻)書法,,仍沿襲秦代的書法傳統(tǒng)?,F(xiàn)在可以看到西漢書跡有極少數(shù)的石刻(碑刻)。西漢的石刻,,有《祝其卿墳壇刻石》,、《上谷府卿墳壇刻石》、《群臣上壽刻石》、《魯靈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鳳二年刻石》、《?孝禹刻石》,,王莽時期的《萊子侯刻石》等,,其筆劃簡直,屬于沒有波勢的隸書,。還有《魯北陛石題字》等,。這些西漢石刻中,有一部分為篆書,,大多數(shù)是承襲秦代小篆的風格,。其中《魯孝王刻石》是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字體。
以上這些刻石的書體,,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漢篆體方、筆挺,,結法密的特點,。尤其是方折筆道,它是秦篆過渡到漢篆,,以至漢隸的重大發(fā)展,。盡管這些刻石的字數(shù)雖然不多,可是它是研究我國漢字字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的書法藝術成就很高,成為我國西漢隸書碑刻的代表作,。
總之,,到西漢時期,從以上所列舉的一些刻石來看,,有些為篆書刻石,,可是已帶有隸意。如《魯北陛石題字》,,其中的“月”字,,雖為隸書,可是仍帶有篆意,。另外,,西漢成帝以前的一些刻石中,其隸書和篆書并列使用,,或者說是已參雜使用,。可以從西漢的刻石中得到證實,,如西漢《霍去病墓石刻》字,,一石作“左司空”為篆書??墒?,到了漢順帝以后,漢隸已到了成熟的時期,,秦隸便已絕跡,。
這里必須交代清楚的是,到了漢朝,,尤其是西漢初期,,雖普遍使用隸書,可是也有用小篆的,?!逗鬂h書》光武記注說“漢制,帝之下書有:策書用篆書,,三公罪免賜策,,用隸書?!睗h代的篆書石刻,,傳存于世的有趙王群臣上書,魯王判治刻石,,陽嘉四年刻石,、祝其卿墳壇題字、上谷府卿墳壇題字,、少寶神道闕,、開母廟、是吾碑,、建初殘石,、三公山碑以及漢魏諸碑額、如衡方碑額,、孔彪碑額,、韓仁銘碑額、白石神君碑額,、張遷碑額,、華山碑額等,魏三體石經(jīng)里的小篆等,,都是漢魏小篆的大本營,。
碑在西漢時,,極為罕有,歐陽修曾說:“至漢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卒不可得,?!钡搅撕鬂h時突然大增,即到了東漢,,隸書逐漸成熟,。
可是,東漢前期的隸書碑刻和刻石,,由于它是承襲了西漢末期的書風,,所以其筆劃無波勢和有波勢的兩種風格并存。如東漢初年的《三老諱字忌日記》(東漢建武二十八年)和《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永平六年),。這兩種石刻,,雖是東漢時代的石刻,但由于它是屬于東漢初期的刻石,,所以與西漢時期的隸書相近,,外形扁方,筆劃簡直,,雖與篆書大不相同,,但與西漢的隸書很是相似。到了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當時樹碑的風氣很是盛行,,石刻漸多。這時期的漢隸比起東漢初期,,其點劃波磔顯明,,已完全脫離了篆意,已變?yōu)榧兇獾碾`書了,。到了東漢桓?靈帝(公元147~189年)隸書定型化,,即漢隸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時期。這個時期,,漢碑的精華,,包括筆法、結體,、風韻和格調,,是個大力加工更絢爛的時期。因而書法日趨精巧了,,這種法書為森嚴的官定標準書體,,成為漢隸的極盛時期,。并且遺留下許多碑版,直至現(xiàn)在還陸續(xù)有所發(fā)現(xiàn),。
由于東漢樹碑立傳之風很是盛行,,所以遺存的碑版為數(shù)最多,并最精湛,。人們通常說的漢隸主要是這類碑版。在東漢隸書中著名的碑刻很多,,見于著錄者有三百種以上,,現(xiàn)尚存者有一百七十余種。這種碑版書法多種多樣,,筆法互異,,體態(tài)不一,風格亦不一,,但都屬成熟的隸書,,成為后人學習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當多,。倘按筆法來分,,大致可分為方、圓筆道,;倘按風格神韻,,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
(1)屬于工整精細,法度森嚴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禮器碑》等,是隸書的正宗,。
(2)屬于飄逸秀麗,,圓靜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廟碑》,、《韓仁銘》等,,這一派是漢隸的精品。
(3)屬于風神縱逸,,爛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門頌》,、《楊淮表》、《封龍山頌》等,。
(4)屬于方整寬厚,、茂密雄強一派的有《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等,。
(5)屬于氣度寬闊,,厚重古樸一派的有《?閣頌》、《魯峻碑》,、《夏承碑》等,。
以上列舉的幾種不同派別的碑版,可以看出,,漢代書學的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即石刻在漢代極為盛行。其中大部分是在墳墓上立的碑,、碣,,也有一部分為功德頌碑,以及還有石表,、石闕等,。在漢朝墓碑占據(jù)主要地位,在我國東漢初期開始流行起來,。從那時起,,立碑的習俗就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所以,,至今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石碑,,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發(fā)展演變的可靠見證??墒?,有的碑版,在歷史文獻和歷代金石書籍中均無著錄,,因而就更加顯得珍貴,。這些實物資料,成為研究漢字的演變和漢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資料,。
此外,在東漢碑刻中除上面所說的隸書碑版外,,還有嵩山開母廟,、少室、太室,、三室石闕中的開母,、少室二闕均為漢篆。這種漢篆直接秦篆,,但與漢金文篆書不同,;其筆道較為圓融,體勢長方,。另外,,又有漢篆精品《袁安》,、《袁敞碑》,其特點穩(wěn)重,、宏偉,。
三國時期的碑刻
三國時期的石刻,雖與漢末的碑刻隸書差別不大,,但其字形漸趨于方,,其字勢向縱的傾向發(fā)展。因此,,三國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三國魏的隸書,方筆直勢居多,,倘若筆劃沒有波磔的話,,那就與楷書很相近了,。
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所說魏晉繪畫“承漢末之遺勢而順進之”,。而魏國的書法也無不如地因襲漢代。當時的碑版和寫經(jīng)仍然使用隸書或篆書,,由此而產(chǎn)生了一些優(yōu)秀的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如《受禪碑》、《上尊號碑》,、《孔羨碑》,、《范式碑》、《曹真殘碑》,、《王基殘碑》,、《十三字殘碑》、魏正始《三體石經(jīng)》等等,。由于曹操立法嚴禁,,禁止立碑。以“不惜傾無量之資財,,以博建立碑碣之虛榮”為理由,,而嚴禁立碑,所以這時期的碑版較少,。
吳國地處江東其書險怪詭譎,,大有楚風。所以,,吳國出現(xiàn)了一些極為著名的書法家,,并留下了藝術價值很高的石刻。吳國時期的碑版,,真書刻石有《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朗碑》,;以方筆寫篆的有《天發(fā)神讖碑》、吳《禪國山碑》等,。
晉朝碑刻
晉朝距漢時尚近,,石刻多完好者,可供晉人深造,,發(fā)展書學有良好的基礎,。可惜由于曹魏時已禁立碑,。晉承襲曹魏禁碑之舊習,,故亦下禁碑之令。其理由“妄媚死者增長虛偽,,而浪費資財,,為害其烈”為辭。故晉代遂向帖學發(fā)展,,所立碑版不多?,F(xiàn)在存留下來的晉碑廖若晨星,僅有:《郛休碑》,、《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齊太公呂望表》、《劉韜墓志》,、《枳楊府君碑》,、《爨寶子碑》、《好大王碑》,、《王興之夫婦墓志》等,。
十六國碑刻,主要有《廣武將軍碑》,,現(xiàn)在西安碑林,。碑四面刻,前面刻碑文,,碑陰及兩側刻部將姓名,。隸書。正文十七行,,行三十一字,。碑陰二列,一側二列,,一側八列,。額隸書“立界山石祠”五字。碑陰、碑側,,則信手刻鑿,,有行書流便之意,奇志橫生,??涤袨榘掀錇椤氨蔽航鲁鐾粒源藶楣叛诺谝?。關中楷隸冠,。”前秦石刻甚少,,除《鄧太尉祠碑》外,,僅有此碑,故為人所珍視,?!多囂眷舯罚吮`體已雜有楷法,,書法亦佳,,為苻秦碑刻代表作。北涼《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原碑藏于柏林國家博物院,,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毀,,僅存孤本拓本,,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北涼傳世書跡極少,,故此刻極為珍貴,。
晉之《爨寶子碑》與南朝宋之《爨龍顏碑》,皆漢魏書法之衍流,,而此碑兼而有之,,實屬可貴。此碑又一明顯的特點是,,古今字和別體字頗多,,這些結構字體之形成,能查出它的來龍去脈,。此碑書法,、書勢很優(yōu)美,頗具古質而今妍之志,。
南朝碑刻
南朝碑刻,,大體由東晉為南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碑刻,也大多繼承了東晉的風氣,,好書法的風尚仍不亞于東晉,。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其喜愛書法,。可是,,南朝至齊末,,仍承襲東晉禁碑的規(guī)定,當時曾有“南朝禁碑,,至齊未馳”之說,。因南朝仍沿魏晉遺制,有禁之律,,故造成書法流傳帖多于碑,。所以,一般來說南朝碑版流傳下來的很少,,但并不是絕對沒有,。其原因:不外乎有的蒙朝廷特許而立;有的亦間有犯禁現(xiàn)象,,所以盡管在禁碑的南朝三百年間,,所建立的碑版亦不下數(shù)百種??墒?,因受到人為的破壞,這是碑碣的莫大厄運,。所以存留于今的不過數(shù)十通,。《劉懷民墓志》書在隸楷之間,,凝重圓潤,,與《爨龍顏碑》、北魏《中岳嵩高靈廟碑》相似,??痰碾m不甚精,但劉宋刻石與之相似者少,,故為世所重,。
宋《爨龍顏碑》,為劉宋正書碑刻,。字體方正,,險勁簡古,有氣魄而多變化,仍存隸意,,自有意度,,為楷隸極則。這種雄渾莊嚴的書體,,實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梁《瘞鶴銘》,,真書,,文自左而右。此碑的書法藝術是代表了南朝的時代風格,,雖已是成熟的楷書,,但仍能看出篆隸筆勢的遺意。其筆勢富有騫舉意趣,,飛舞回旋如鶴翅高翔,。可見,,此碑的書法精妙,,使歷代文人為之贊嘆。自宋代吳琚直至清末龔自珍,、劉鶚等都有“我生好讀浮邱經(jīng),,焦山來訪瘞鶴銘”的雅舉。它亦是研究我國書法及碑刻發(fā)展史的重要資料,,學習書法藝術的一個重要范本,。
總之,由于南朝文化發(fā)達,,藝術興盛,,這大大有利于書法的進步,。同時,,在這動亂的年代,不僅老百姓遭殃,,連中,、小地主、士族也大感失意,,使人們精神上感到空虛,,以信仰佛教來尋求精神寄托。正因為佛教到了南朝有了長足發(fā)展,,各地的佛寺,,激劇增加,塑造佛像。在造像方面,,大多用金屬鑄造形象,。這就勢必延聘文學之士或書法家來撰文紀事,更為普遍的是鑿石作碑碣,,或在天然的巖石上鑿刻,,即稱摩崖刻石。這種自然會使書法藝術得到普遍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