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其中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孕育出的文學成就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這些文學成果的載體通常來說是有四種: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還有一些在民間流傳更廣的特殊的文學體裁: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和對聯(lián)等等。 而在這諸多的文學體裁當中,,對聯(lián)是最有意思的一種文學表現(xiàn)形式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對聯(lián),,對聯(lián)除了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之外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在古代那樣一個娛樂項目匱乏的時期,,對對聯(lián)是常見于人和人之間交流的玩法,。那么對聯(lián)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魅力?在當時又有哪些作用,?對聯(lián)的對法又是怎么樣的呢,?不要著急,我們先從對聯(lián)是什么,、有幾種形式說起,。 對聯(lián)是寫在紙上、布上或者刻在竹子,、柱子,、木頭上的對偶句子。它將中文語言的魅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平仄相協(xié)、言簡意賅,。而它的玩法形式有14種之多,,這里就簡單的舉幾類比較常見的。 一是“拆字聯(lián)”,,就是把一個字的結(jié)構(gòu)拆分了一一去對,,它常見的形式有單字拆字聯(lián)和詞語拆字聯(lián)以及句子形式的拆字聯(lián)。 單字拆字聯(lián)如“墨”字可以對“泉”字,,為什么呢,?因為“墨”可以上下拆分為“黑”和“土”,“泉”可以拆為“白”和“水”,,于是,,“黑”對“白”,“土”對“水”,,就合情合理了,; 詞語拆字聯(lián)如“色難”對“容易”,“色”對“容”,,“難”對“易”,,“色難”意思就是侍奉父母,一直和顏悅色下去很難,,而“容易”就是說父母容顏很容易老去,,要侍奉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久; 句式拆字聯(lián)如“山石巖下古木枯”對“白水泉邊女子好”,,這也運用了拆字聯(lián),其中“巖”被拆分成“山石”,,“枯”被拆分成“古木”,,“泉”被拆分成“白水”,“好”被拆分成“女子”,。 二是“回文聯(lián)”,,一句話,可以順讀,,也可以倒讀,,讀起來一模一樣。比如“僧游云隱寺,,寺隱云游僧”,,“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下兩聯(lián)的意思不同,,但連起來不管順讀還是倒讀都一樣,大大增加了對聯(lián)的趣味性,。 由此可見,,對聯(lián)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也難怪古人將其視如珍寶,,對之喜愛不已,。那么對聯(lián)在古代的實際用處是什么呢?且看下文的分析,。 一,、文人墨客運用對聯(lián)互相切磋才學我們知道,古代的文人墨客一大愛好就是到名勝古跡游山玩水或到酒樓喝酒調(diào)侃,,順便再在玩樂中結(jié)識二三友人,。而當他們見識到壯闊山河或者人文景觀時,也不免觸景生情吟兩首詩賦兩句詞,。 要說古代武人是“不打不相識”,,那古代的文人則是“不斗不相識”,這里的“斗”指的是“斗嘴”,、“斗詩”、“斗文”,。一肚子的詩書經(jīng)文,,碰到同好不免要以才學相互切磋一番。 比如說宋朝的大詞人蘇軾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倆人有一個互懟的啞聯(lián)十分經(jīng)典,。一天他們兩個人在船上游玩,,蘇軾看到岸邊有一條狗在啃骨頭,指給佛印看,。佛印望了一眼將手中題著蘇軾詞的扇子扔到水中,,倆人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起來。 原來他們彼此之間了然于心的一副對子就是“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尸)”,。既有諧音對,寓意也不相上下,,不愧是文人間的對話,。 另外,明朝的大才子解縉以及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以及清朝的乾隆和紀曉嵐君臣倆,,也在對聯(lián)上頗有造詣。 二、制作成“楹聯(lián)”,,用來祈福其實,,對聯(lián)最早被稱作“楹聯(lián)”,也就是現(xiàn)代的“春聯(lián)”的前身,,因為古時懸掛于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漢以前,民間就有在門前掛兩塊桃木板(也稱“桃符”)的習慣,。它的作用就是古人所謂的“驅(qū)邪”,,所以寫的一般降服“邪惡”的詞或者畫上神話中的“神仙”的畫像。 我們經(jīng)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一些道士拿著桃木劍在做法事,,而他們手中的桃木自古就有“辟邪”的象征意義,。 后來“桃符”逐漸演變成“楹聯(lián)”,作用也從“驅(qū)邪”慢慢衍變成了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多以用來祈福,。而在今人看來只是一種迷信思維,想想我們過年的時候在門上貼的春聯(lián)大多是“家和萬事興”一類的詞,,這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罷了,。 三、皇帝用來考察學生實際上,,對聯(lián)也在某些場合被用于古代科舉考試之中,。而古代科舉考試有很多關(guān)卡,,要層層闖關(guān),從縣級的“童試”到省級的“鄉(xiāng)試”,,到國家級的“會試”和皇帝親自監(jiān)考的“殿試”,。 如果拿現(xiàn)代的公務(wù)員考試來對照的話,這四級都只是“筆試”,,全部過了還有“面試”(一般是考上進士的人才有面試資格),,也就是皇帝親自出題考察考生。 而有些皇帝就喜歡出“對聯(lián)”來考察學生,,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就是喜歡用對聯(lián)考察學生的皇帝。 其實,乾隆是個文學愛好者,,一生寫過無數(shù)首詩,。雖然他的詩文質(zhì)量不是很好,但是數(shù)量也許是最多的,。據(jù)說一次,,他在殿試中面試兩位考生時就出了個上聯(lián)“煙鎖池塘柳”。結(jié)果兩位考生沒能對出,,而后就成了絕對,,想來也是一種妙趣。 四,、古代才男才女調(diào)情之用自古才子配佳人,,而古代的一些才男才女,他們不僅會在約會的時候用詩詞歌賦,、對聯(lián)來調(diào)情和活躍氣氛,。甚至在洞房的時候也會在紅燭光下巧對對聯(lián),以此尋找話題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在鬧洞房的過程當中,,有些“刁鉆”的新娘也會把新郎關(guān)在外面。然后新娘會在房間內(nèi)出一句上聯(lián),,要求新郎對出下聯(lián)才能進入洞房,。否則新郎就不被允許進入洞房,只能被關(guān)在房門之外,。 而歷史上的一些新郎往往就是因為對不出新娘的下聯(lián),,所以錯過了“春宵一刻”,只能跑到書房去睡覺,,想想這就不失為一種雅趣了,。 五,、古代才子用以擇偶對對聯(lián)其實是很考驗兩個人之間的默契和文化水平的,,如果水平不一,,那對出的對子高下立判。所以它還有一個妙用,,那就是用于古代才女的擇偶,。 我們常常在古裝劇中看到有寫女子以拋繡球的方法招親,另外也有“比武招親”,。而拋繡球的方式太過于隨機,,一般是有了心上人故意拋給他的。而“比武招親”則,,證明姑娘比較看重未來另一半的武力,。 誠然,古代有尚武的武女,,自然也就有看重“才氣”的才女,。這些才女一般都會用對聯(lián)來考察自己心目中的人選,她們有的會選擇“拋繡球”式的“比文招親”,;有的會寫完對聯(lián),,而后讓媒婆將對聯(lián)寄給一些才子,誰要是對出而且誰對得最好,,才女就愿意嫁給誰,。 明朝就有這樣的一位富家地主的女兒,她打小被養(yǎng)在深閨之中,,而且還飽讀了一些詩書,。等到長大之后,就成了一位頗有學識的才女,。所以她不免就顯得大小姐脾氣,,等到她到了出嫁的年齡時,就對另一半的眼光自然就會放高,。 當父母給她介紹幾門親事時,,她都給推脫掉了。她的理由是,,對方的才識淺薄,,與自己沒有什么共同話題,將來肯定是沒有什么幸福日子可言,。而她則把自己的想法吐露了出來,,她希望能遇到一個懂自己而且和自己有同樣學識,并且能和自己聊得來的人一起度過下半生,。 誰叫父母是寵著這位女兒呢,,于是他們就按照女兒的想法來辦事,。而小姐就用自己的對聯(lián)辦法來選擇對象,于是他便出了個“青天白日,,進退兩難”的上聯(lián),,讓大家去對下聯(lián)。 最終一位才子對上了“半夜三更,哭笑不得”,。雖說意境有些讓人有些讓人靦腆,,但在結(jié)構(gòu)上對得十分工整,而才女也十分中意這樣的下聯(lián),,所以決定嫁給才子,。最后才男才女兩人喜結(jié)姻緣,過上了幸福生活,。 可以得見,,對聯(lián)在古代一般有“切磋才學、過年祈福,、考察學生,、男女調(diào)情、女子擇偶”這5種作用,。同時也能看出來對聯(lián)的使用場景非常廣泛,,使用度也很高,在很多的生活場景下都能用上,,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將文學運用到生活中的智慧,。 總評:僅從對聯(lián)在古代生活中運用場景之廣就能知道,古人對于純粹文學理想的追求是今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須知在一個“以文會友”的時代,,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可以留給后人細細品味的精神瑰寶。 誠然,,到了今天,,人們的娛樂項目豐富起來,自然對舞文弄墨失去雅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人曾經(jīng)擁有過的輝煌,可能會逐漸被埋汰,。 縱觀歷史,,一些文化可能會隨著時間發(fā)揚光大,而有的一些文化可能會逐漸消失在傳承當中,。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精神瑰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將有價值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