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面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莊子·知北游》的前半部分,莊子和老子關(guān)于“道是什么”的精彩論述,,接下來,,這一篇文章,我們來分享“德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經(jīng)》,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上下兩個部分,,合起來稱之為《道德經(jīng)》,,也稱為《老子》?!兜赖陆?jīng)》主要論述“道”和“德”,。其中“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同時也是世間萬物,宇宙的本原,??傊暗馈弊鳛榈兰宜枷氲暮诵?,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德”究竟是什么呢,? 當(dāng)然,這里的“德”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而是每個人應(yīng)該具備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如果說“道”反應(yīng)了自然規(guī)律,,那么“德”就反應(yīng)了一種社會法則,。
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因為上德的人,,與道同體,,道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而下德的人,,有心為道,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雖然是為,卻是無所為而為,;上義的人,,盡管是為,卻是有所為而為,;上禮的人,,就更過分了,他自己先行禮,,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就于禮,。由此看來,,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義然后才有禮,。 02可見,,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道之德”是一樣的,,和我們通常理解的“仁義道德”是不一樣的,,差別在哪里呢?在于“有為”和“無為”,。 老子認為,上德主張無所事事,,一切順應(yīng)自然,,帶有明顯的“無為”特征,可理解為因循自然的行為規(guī)范,,有一種“無為”的特征,。而下德由上仁、上義及上禮組成,,需要人實際去實行與推廣,,帶有明顯的“有為”特征,注重人為的行為規(guī)范,。從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義理智信只是人為教化的結(jié)果,,沒有達致真正無為超脫的上德境界,,所以貶之為下德。
真正的道,,不能靠人給予,真正的德不能由外部而來,。仁可以靠有所作為來達成,,義可以靠有所作為來實踐,禮只是相互虛偽的來往,。這和老子說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講,道家的“德”和儒家的“仁義道德”是完全不一樣,,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是人為規(guī)定的“德”,,一個是尊重自然的稟賦的“德”。 03所以,,儒家孔子所推崇的“德”在老子看來是屬于“下德”范疇,,是屬于人為規(guī)范的領(lǐng)域,而老子認為,,上德表現(xiàn)為無為,,即不去考慮德與不德的問題,反而是最大的德,。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nèi)绾卧谑浪椎纳鐣斜3帧吧系隆蹦兀壳f子在這一篇《莊子·知北游》中,,給了我們一個智慧“外化而內(nèi)不化”,,通俗理解就是“隨外物變化,而內(nèi)心保持不變”,。這里莊子通過顏淵和孔子的一段對話闡釋了這個道理,。
孔子回答說:古時候的人,,外表適應(yīng)環(huán)境變化,但內(nèi)心保持不變,,現(xiàn)在的人,,內(nèi)心多變,而外表又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隨應(yīng)外物變化的人,,必定內(nèi)心持守不變而不離散游移。對于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閑自得地跟外在環(huán)境相順應(yīng),,必定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 狶韋氏的苑囿,,黃帝的果林,,虞舜的宮室,商湯、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們養(yǎng)心任物的好地方,。那些自稱君子的人,就連儒家,、墨家之流,,都以是非好壞來相互詆毀,何況一般人呢,!圣人與外物相處卻不損傷外物,。不傷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會傷害他,。正因為無所傷害,,因而能夠與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不管是山林還是曠野,,都能讓我們快樂;不管是喜去還是悲來,,我們都能安然接受,,不能阻擋。
可悲的是,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外物臨時棲息的旅舍罷了,。人們知道遇上了什么,,卻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夠做自己能做的,,而不能做自己做不到的,。所不知道的,和所不能夠的,,本來就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開自己所不能避開的事,難道不可悲嗎,! 04以上莊子通過孔子之口,,來闡述了得道之人,在社會中的處世哲學(xué),,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外化而內(nèi)不化”,。我們要知道每個人的能力邊界,,知所為,也知所不為,,就像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就是說,,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個很重要,。我們無法避免所不能避免的,當(dāng)然我們也無法做到不能做到的,。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是這個道理。這其實也是道家思想,,尊重每個人的自然稟賦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莊子說“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最好的言論是什么也沒說,,最好的行動是什么也沒做,。平凡人所知道的一切,實在是太淺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