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內(nèi)陸地區(qū),,簡稱“川”或“蜀”,不僅風(fēng)景秀麗,,有國寶大熊貓,,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為巴,、蜀,故又被稱為“巴蜀”,。四川你,,自古有“天府之國”之譽,是我國開發(fā)最早的區(qū)域之一?,F(xiàn)在,,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2萬人(2017年末),,共轄18市,、3自治州,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大省,、資源大省,、經(jīng)濟大省。 四川省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流傳的比較廣的說法是由于四川境內(nèi)有長江,、嘉陵江、大渡河,、岷江這四條大川,,所以被稱為四川,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四川之所以稱“四川”是由于宋朝時期四川地域分為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元朝時正式命名為四川行省,,成為正式行政區(qū)劃名稱,。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北宋大將王全斌率軍攻滅四川割據(jù)勢力后蜀,,于成都置西川路,,開寶六年(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四川盆地自此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qū),。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析西川路置東川路,,路治為利州(今四川廣元),,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東川路又并入西川路,。 至道三年(997年),,北宋定全國為15路,于四川地區(qū)仍設(shè)西川路,、峽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二,路治分別為益州(成都),、夔州(奉節(jié)),。咸平四年(1001年),析西川路置利州路,,同時改西川路為益州路,,析峽路置梓州路,同時改峽路為夔州路,,自此形成了益州路(路治今成都),、利州路(路治今廣元)、夔州路(路治今重慶奉節(jié)),、梓州路(路治今綿陽三臺)的行政格局,,由“川峽兩路”變?yōu)椤按◢{四路”,合稱“四川路”,。 益州路,,為川西,治所為成都,,地域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成都,、雅安、眉山,、樂山及綿陽,、德陽、涼山部分地區(qū),。夔州路,,為川東,治所為奉節(jié),,地域基本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重慶大部,、四川達州、湖北恩施,、貴州大部及湖南一部,。利州路,為川北,,治所為廣元,,地域基本相當(dāng)于四川巴中、廣元,、陜西漢中及南充,、綿陽各一部。梓州路,,為川南,,路治為三臺,地域基本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遂寧,、內(nèi)江,、自貢、資陽,、瀘州,、宜賓及南充、重慶,、貴州,、云南部分地區(qū)。 川峽四路均以其路治所在命名,,其中益州路,、夔州路行政區(qū)劃較為穩(wěn)定,利州路,、梓州路為新行政區(qū),,區(qū)劃變遷頻繁,路治時有變動,,如利州路路治曾遷往漢中,,后改為興元府路,梓州路路治曾先后遷往遂寧、瀘州,、資州等,,后改稱潼川府路、潼川路,。益州路后來改稱成都府路,,但這是因為益州升為成都府,而不是遷移治所,。 四川為宋朝經(jīng)濟,、文化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堪與江南并稱,,“揚一益二”就是當(dāng)時四川重要地位的具體體現(xiàn),。元滅南宋后,合“川峽四路”,,先設(shè)“陜西四處等處行中書省”,,后單獨設(shè)“四川行省”,四川作為正式行政區(qū)劃出現(xiàn)在了歷史舞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