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 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第一章 文化的定義 1分鐘了解本章精髓 1.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2. 作為文化含義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在早期時間順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先,精神價值在后,。但當精神價值一出現(xiàn),,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3. 這個文化定義的精華是集體人格,,這個概念取自于瑞士心理學(xué)家榮格,。集體人格這個概念出現(xiàn),使文化找到了終極歸集點,,那就是人,。 4. 中國最早以創(chuàng)作來實踐榮格觀點的是魯迅。他通過阿Q等形象對國民性的解釋,,就是對集體人格的探索,,促進了文化的本義。 5. 儒家學(xué)者早就把中國文化的目標與人格理想相連,,因而建立了君子之道,,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與君子理想互補共存的,,還有佛家的覺者理想和道家的真人理想,,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的宏大內(nèi)涵。 幾個問題 文化到底是什么,?最粗淺的問題往往最重要,,也最難回答。不如我們先來討論幾個問題:
這就組成了一系列學(xué)術(shù)大課題,例如:文化的定義,、中國文化在國際視野中的地位,、中國文化的獨特本性、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luò),、中國文化的長壽原因等等,。 最短的文化定義 文化的定義千千萬萬,其中比較像樣的,、被確認下來的有關(guān)文化的定義就有200多個,。為文化下定義,就像用手去抓空氣,,除了沒有抓住,,它無處不在。 《辭?!分嘘P(guān)于文化的定義多達217個字,,空洞、重復(fù),、纏繞,,找不到明快的判斷、也沒有文字的沖擊力和吸引力,。 余秋雨先生在多年的研究后,,提出了一個最短的文化定義: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當生活穩(wěn)定成為習(xí)慣的時候,,就變成了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在一定的生活方式當中,,人們逐漸地會處理自己與天地的關(guān)系,與家屬的關(guān)系,,與同伙的關(guān)系,那就出現(xiàn)了精神價值,。精神價值一出現(xiàn),,文化就有了主心骨。 那什么是中國文化呢,? 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形成了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比如,儒家倫理,、詩詞歌賦主要屬于精神價值,,而八大菜系,、中醫(yī)中藥主要屬于生活方式。 再比如我們常說的“上海文化”,,其實就是上海人形成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80后文化”就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所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 之前有很多文化學(xué)者固守文化,,對上問不鼎精神高度,,對下看不起衣食住行,在故作艱深的咬文嚼字中,,做著小文化,、私文化。最短的文化定義,,可以幫助他們重新出發(fā),,上精神之田,入生態(tài)之地,。 文化的最終成果 變成習(xí)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經(jīng)過長時間的沉淀,一定會結(jié)晶出一個東西來,,那就是集體人格,。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生命格調(diào)和行為規(guī)范,集體人格指的是一批人在生命格調(diào)和行為規(guī)范上的共同默契,,是深入到潛意識的一種本能,。 榮格最先明確地提出,一切文化的最終成果是人格,。對于人類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集體人格。歌德創(chuàng)造的浮士德是德意志民族集體人格的象征,,這種集體人格由文化沉淀而來,,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寫出來而已,。所以,,不是歌德創(chuàng)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榮格的意思是,,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作品,而是人,,而且是群體性的人,。 同樣的,中國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一堆書,,而是一大批人,,也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榮格關(guān)于集體人格的說法被一個中國人聽到了,那就是魯迅,。魯迅希望為中國人尋找集體人格,,那個時候他把它翻譯成國民性,于是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形象體就是阿Q,。雖然阿Q,、孔乙己這樣的人具有很大的負面性,但是這確實就是魯迅對中國文化的嚴厲解剖,。他可能是唯一一個真正懂得文化深意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他明白,改造國民性,,提升阿Q,、孔乙己等人的集體人格,才是中國文化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