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十一) 第十一章 儒家宇宙觀 這則寓言是莊子借孔子之口來闡述儒家宇宙觀,。儒家早期的宇宙觀認為天地萬物是自生的,無始無終,,亙古不變,。歷代莊注將孔子的儒家宇宙觀與道家的宇宙起源說混為一談,以至于儒不成儒,,道不成道,。 【原文】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fù)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 ’夫子曰:'可,。古猶今也?!?a name="_Hlk19960564">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譯文】冉求向孔子求教:“人們可以知道天地誕生之前的事嗎,?”孔子回答:“可以,,古往今來都一樣,。”冉求不知如何再接著問,,于是便退下了,。第二天見到孔子,又再次請教:“昨天我問先生'人們可以知道天地誕生之前的事嗎,?’先生說'可以,,古往今來都一樣?!敃r我是明白了,,可今天我又糊涂了。請問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回答:“昨天清楚,,是因為心神專注而開了竅;今天糊涂,,是因為心神又被外物勾走了唄,!沒有古往,就不會有今來,,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終結(jié)。過去沒有子孫而如今卻有子孫,,怎么可能呢,?” 孔子與冉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字仲尼。冉求,,字子有,,周文王姬昌第十世孫。冉求第九世祖冉季載為周文王第十子,,周成王時分封于聃國,,遂取封地名而得冉姓,這是冉姓的由來,。冉求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與孔子師徒情深。因冉求年輕時曾做過魯國大夫季康子的家臣,,便利用這層關(guān)系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又隨孔子周游列國??鬃油砟隁w隱魯國,,也受到冉求諸多關(guān)照,。這段冉求與孔子的對話,是莊子在以寓言的方式闡述儒家的宇宙起源說,??兹降膶υ掚m然未必確有其事,但孔子所言當視為儒家思想的真實體現(xiàn),。 儒家宇宙觀之一:萬物亙古不變,。 冉求失問而退,冉求顯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又不知道該怎么再問下去,,出于禮貌就暫且告退了。失問,,沒法問下去,。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冉求其實前一天就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出于禮貌,,謊稱當時是明白了,,可一覺睡過來又不明白了,所以今天要再次請教,。昭然,,明白。昧然,,不明白,。何謂,什么原因,;謂,緣由,。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孔子這是在教導學生心領(lǐng)神會來自專心致志,唯有心神專注,,才能有所領(lǐng)悟,。神者,指心神,。先受之,,表示只要心神專注,,就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得到答案;之,,代指問題的答案,。不神者,指心神之外的東西,。求,,得到。為不神者求邪,,指心神不專注,,結(jié)果讓心神之外的東西把答案給搶走了,所以又茫然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走了神了,。無古無今,無始無終,。這里省略了就字,,無古就無今,無始就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沒有過去的子孫卻有今天的子孫,,可能嗎,?意思是,現(xiàn)在是什么樣,,那過去就是什么樣,,不會有變化。莊子這里是在強調(diào),,儒家是一種線性的思維模式,,沒有認識到事物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不認為矛盾可以相互轉(zhuǎn)化,,不知道辯證地看問題,。 【原文】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yīng)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譯文】冉求沒有應(yīng)答,??鬃诱f“算了,不用回答了,!生是生不出死來的,,死也死不出個生來。生死怎么相互依賴呢,?它們各自自成體系,,相互獨立。怎么會有比天地更早的物呢,?能創(chuàng)造物的東西那就是超物,,這世上不存在超物,萬物是自生的,。萬物不存在開始,,也不會有終結(jié)。正是因為萬物沒有終結(jié),,圣人的愛也是永恒的,。” 儒家宇宙觀之二:生死不相依,。這一段是莊子在借孔子之口闡述儒家哲學思想,。迄今幾乎所有莊注,均未意識到莊子這一邏輯立場的切換,,反而把孔子所言當成道家思想來解讀,,更荒唐的是,有人甚至認為這里是莊子在借孔子之口說道,,令人啼笑皆非,。這里必須區(qū)分,莊子究竟是在說儒,,還是在論道。既然是說儒,,若孔子以道解儒,,勢必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儒家思想不可能建立在道家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冉求未對,?!岩樱?yīng)矣,!這里,,對和應(yīng),都是答的意思,。已,,完結(jié);已矣,,罷了,。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不會通過生來得到死,,也不會通過死來求得生;表示生死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里,,第一個生是名詞,指生命的誕生,;第二個生是動詞,,指生出來;死,,名詞,,死亡。生生死,,通過生來得到死,。死死生,通過死來得到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待,,本意是依靠,,這里指互為因果。有所一體,,指生與死各自成一體,,不受對方影響。這是典型的儒家生死觀,,認為生死相互獨立,,與道家的生死輪回,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儒家宇宙觀之三:萬物無始無終。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者,,之。這是在用疑問句式表示否定,,相當于我們常說的“天上會掉餡餅嗎,?”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這一句的誤讀最為普遍,根本原因是沒有錨定孔子的邏輯定位,,儒道混為一談,,將道生萬物扯進來解讀物物者非物。不要忘記,,孔子這是在給自己的得意門生講授儒家宇宙觀,,怎么會搬出道家理論來立儒家之說呢?物物者,,指能夠把物變成物的超物,。超物自然是非物。物出不得先物,,意思是,,物不可能產(chǎn)生于超物。先物,,指某種凌駕于物之上的東西,,也就是超物;先,,不是指時間的先后,,而是指物體屬性的優(yōu)先級別。猶其有物也,,萬物的起源也不可能來自超物,。有物,指物從無到有,,即創(chuàng)造物種,。猶其有物也無已,萬物是自生的,,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jié),。無已,沒有終結(jié),。綜上所述,儒家理論認為這世上本不存在什么超物,,沒有造物主,,于是萬物必然是自生的,歷來如此,,而且將永遠如此,,沒有終結(jié)。這便是儒家早期的萬物自生,,無始無終的宇宙觀,。相比,道家則認為道是自生的,,而萬物則為道所生,,道是超物,主宰萬物,,道生萬物之時便是宇宙的開始,。隨著儒家學說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質(zhì)疑儒家的萬物自生,,無始無終的宇宙觀,。大約到了北宋時期,以周敦頤,、張載為代表的理學思想家,,將道家的氣源說與《易經(jīng)》的太極-陰陽模型相結(jié)合,構(gòu)建了物由氣成的宇宙起源說,。不同之處在于,,道家的“渾沌”之氣為道所生,是“道生一”,;而儒家的“渾沌”之氣古來有之,,為自生。 儒道之圣人有不同內(nèi)涵,。 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孔子念念不忘教導弟子以仁愛為懷,,行圣人之德,,于是借題發(fā)揮,用萬物的無始無終反過來說明圣人之愛也沒有終結(jié),。終無已者,,永遠沒有結(jié)束的時候,。取于是者也,出于同樣的理由,;是者,,指萬物沒有終結(jié)。需要指出的是,,圣人一詞,,儒道兩家有不同的內(nèi)涵。儒家的圣人,,在孔子看來就是黃帝堯舜這樣的人,,興國安邦,大治天下,。這里孔子又給圣人添加了愛人無終已的光環(huán),。相比,道家的圣人則是至道之人,,行天之道,,故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愛不愛,,大仁不仁,故愛人者,,非圣人也,。在莊子眼里,黃帝堯舜之治,,安而不順,,治而淳散,道德日衰,,故皇帝堯舜,,遠非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