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字不識的乞丐,卻想要興修義學院,,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義學院:能夠讓窮苦人家子弟免費念書的公益學校。
大多數人聽到這個故事的第一反應大抵如此,,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真就有這么一位“千古奇丐”,行乞三十年,,建起三處義學,,讓無數窮家子弟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
他成了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
他就是,,武訓。
悲慘的童年——早年喪父,、行乞做工
1838年,,道光十八年,山東堂邑縣柳林鎮(zhèn)武家莊的一個武姓貧苦農民人家,,迎來了一個新生男娃,,因為在叔伯兄弟們中排行老七,得名武七,。
但對于本就窮得揭不開鍋的這一家來說,,武七的出生帶來的并不是喜悅,而是更重的生活負擔,。
連吃飽穿暖都成了奢侈,,哪里還能去學堂上學?
但每次路過學堂,聽到從里面?zhèn)鱽淼默槵槙?,武七都會在門外駐足良久,。
終于有一天,他拿著忍饑挨餓乞討來的20文錢,,鼓足勇氣走進了學堂:“老師,,我也要念書!”
然而迎面而來的是其他學童的鄙夷以及教書先生的驅逐,。
“臭要飯的,,哪里有資格來學堂念書?還不快滾,!”
這時候他才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和學堂的距離,不只是沒錢那么簡單,。
求學無果,,生活還要繼續(xù),然而苦難卻遠遠沒有結束,。
7歲那年,,武七的父親去世了,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失去了頂梁柱,,更是雪上加霜,,他只好跟著母親四處乞討為生。
14歲,,母親擔心他這樣下去未來無法成家,,于是讓他離家去當傭工。
他為人老實,,干活帶勁,,勤勤懇懇地工作,卻屢受欺侮,,常常遭到打罵和責罰,。
那時他在一個雇主家連續(xù)干了三年,沒拿過工錢,,后來家母生病想要支點工錢,,雇主卻欺負他不識字,做了假賬蒙混過關,。但武七不傻,,當面對峙,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
寒冬臘月,,他被雇主趕出家門,在一座破廟里昏睡了三天三夜。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做了一個改變其一生的決定——興修義學院,。
既然上不了私塾院,不如自己著手攢錢,,修建義學院,,讓更多像自己一樣的窮苦子弟能有機會念書,不因文盲受欺負,。
“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從此他以此為畢生信念,開始了一生的修義學之路,。
吃最粗劣的食物,,過最赤貧的生活
然而,一個毫無積蓄的乞丐,,養(yǎng)活自己都困難,,憑什么能夠修建義學院?
當旁人都覺得這件事如天方夜譚一般,,武七卻堅定如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1歲的他,,開始著手自己的大業(yè)。他到各地去行乞集資,,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剪掉了長辮子,,只在兩邊額角各留一撮短毛,十分丑陋,,以此來獲得別人的施舍和同情,。
每次討得好的衣物和食物,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自己則吃谷糠,、吞野菜,或是撿些爛菜葉吃,。
嘴里還哼著“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吃得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有時還會像個江湖藝人那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這樣的節(jié)目,以獲得賞錢,。
他白天乞討賣藝,,晚上則做些紡線活。在農忙時會給富人打短工,,另外他還為他人做媒,,收取謝禮和傭金。
就這樣,,長年累月,,他終于有了一些積蓄,興修義學的夢想,,也似乎不再那樣遙不可及,。
但是光靠乞討攢錢,速度還是太慢,,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法子,?
后來他聽說縣上有一位楊舉人,為人正直,,值得信賴,,可以將錢款寄存在他那里并通過借款生息賺錢。
于是他跑去楊府求見,,跪了一天一夜,,才終于見到了楊舉人。
他透露了自己積錢修義學之大業(yè),,不僅受到了楊舉人的賞識,,還得到了他的鼎力相助。
終于在1888年,,50歲的武七花錢4000余吊,,在自己家鄉(xiāng)建起了第一所義學院,取名“崇賢義塾”,,并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里跪請他們來任教,邀請貧寒人家送孩子來上學,。
1890年,,第二所義學院在河北館陶縣建成,,1896年,他求得了官紳資助,,又開辦了第三所義學院,。
這三所義學,讓無數沒錢上學的孩子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還掀起了一股興學之風,,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
三十多年時間,,武七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自始至終他都吃著最粗劣的食物,過著最赤貧的生活,,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因為他從來沒有一刻忘記過自己最初的愿望——興修義學,,讓更多出生窮苦的孩子有機會上學,。后來山東巡撫得知武七的善行,特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并捐銀200兩,,賜名武七為武訓,奏請光緒帝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名聲大振,。1896年4月,,他因病逝世,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自發(fā)送殯者達萬人。據悉他是在瑯瑯書聲中含笑離世的,,雖然出生卑賤,、一生貧苦,但他的內心卻無比富足,。1950年一部《武訓傳》電影上映,,引發(fā)轟動,但是這部電影在上映后不久便遭到了猛烈抨擊,,更是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部禁片。有人說,,武訓不過是個典型的清政府奴才,,裝瘋賣傻,、騙人放貸,并沒有那么高尚,。他的行為不過是為了維護和宣傳封建文化的“階級”行為,,他不過是個“甘為舊勢力下跪與妥協(xié)”的臭乞丐。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背景之下,,對于一個沒文化,、沒背景的草民,他的所作所為或許是萬般無奈之舉,。若是讓我們回到武訓那個時代,,也未必有勇氣有魄力揭竿起義。若以如今的時代視角去批判他,,未免有些“何不食肉糜”,。我們應該宣揚的,不是他那時的行為,,而是他對教育平等的執(zhí)著追求,,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以及舍己為人的無私精神,。張學良稱他“行兼孔墨”,,楊虎城贊他“風興百世”。梁漱溟為他題詞“志氣專誠”,,馮玉祥為其題詞“特立獨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季羨林在成為國學大師之后,也絲毫沒有失去對武訓先生的敬仰之情,,還曾為他題詞,。郭沫若曾說:“在吮吸別人的血以養(yǎng)肥自己的舊社會里,武訓的出現是個奇跡,。”滾滾歷史洪流中,,又有多少個如武訓這般心系百姓,受盡一生苦難只為讓更多人擁有受教育機會之人呢,?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武訓雖一字不識,,但他的精神令人敬佩,、流芳百世。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武訓都不應該被遺忘,,他的圣心,,他的德行,他的使命,,值得我們去銘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