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這是《禮記·玉藻》里的一句話,。這本書成書于西漢,,但是內(nèi)容記述的卻是先秦的禮儀規(guī)范。 “君子”一詞指的什么,?你可能想到的是《詩經(jīng)·關(guān)雎》里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里的“君子”是女子對男子的尊稱,。但在先秦時“君子”多指的是君王之子,或是貴族,,強調(diào)的是政治地位,。直到后來“君子”一詞才具有了品格,多指品德高尚的人,。而這樣的思想傳播,,離不開孔子,。孔子有一套“君子論”,,“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從“君之子”到“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一詞變味兒了,。變味兒的還有當時的用玉制度,。 西周“分封制”與“典章制”下的用玉規(guī)范西周時期如金字塔一般的分封制,可以說是當時的一種創(chuàng)舉,。根據(jù)《左傳》記載,,周公在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開創(chuàng)了西周的分封制,,經(jīng)成康之際的大量分封,,得以成為定制。據(jù)說在西周時得以分封的諸侯國達到了400多個,,臣服的方國也有800多個,。于是,這些分封的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在西周的版圖上星羅棋布,,互相牽制,。 值得注意的是,周天子在每一次分封諸侯國時都要舉行隆重的典禮,,頒布輿服器用的標準,。而其中的用玉部分,“典章制”中有大篇幅的說明,?!暗湔轮啤崩锏挠糜裰贫仁怯靡约s束天子、王侯,、伯,、子、男等各個層級,,內(nèi)容遍及吉禮,、兇禮、軍禮,、兵禮及嘉禮五大方面,。比如,根據(jù)記載,,當時各個等級的佩玉制是:
并且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全佩”。不過,,目前對于全佩的具體形制還有待商榷,。
西周時國家還設(shè)置了管理玉器的機構(gòu),,如玉府及典瑞,,用以規(guī)范各個階級的用玉制度,加上“分封制”的實行,,西周的玉器呈現(xiàn)“滿天星斗”的狀態(tài),。這與商王朝時期幾乎一枝獨秀的用玉制是不同的?!兑葜軙な栏 分校骸胺参渫醴膛f寶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本褪亲詈玫淖C據(jù),。商王朝時,玉器的使用更加集中,。這一點從近年商墓的考古發(fā)掘中也可以看出,。同時,從商王朝俘獲的這些玉器,,也豐富了西周的玉器儲備,,不然西周時分封了那么多的諸侯,用玉數(shù)量必定龐大,,想要執(zhí)行也是有心無力的,。 無疑西周的用玉、佩玉制更多得是一種政治行為,,有嚴格的等級要求,。每一次的分封,其實也是一次等級的重申,。而珠寶玉器在其中所起到的最關(guān)鍵的作用就是明確身份等級,,是身份等級的一種信物。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佩玉行為所體現(xiàn)的內(nèi)涵則明顯不同了,。 春秋戰(zhàn)國儒家思想下的佩玉禮儀儒家思想雖然是在漢代才通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成為正統(tǒng)思想,,但是春秋及戰(zhàn)國時期,,作為孔子及其弟子后人生活的時代,儒家思想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的,。前文說到“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而將玉器“擬人化”,君子比德于玉的觀念正是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禮》中孔子的言論:
珉,,即像玉的石頭。
這兩段兒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子貢問孔子:“君子貴玉而輕珉,,是不是因為玉少而珉多的緣故?”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比缓蠼忉屨f君子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11種高尚的品格與玉的天然品質(zhì)相似,,所以才有君子比德于玉。 我們都知道孔子曾感嘆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為此,,很是惋惜。春秋戰(zhàn)國的“禮崩樂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參照的就是西周的禮樂制度,。這里的“禮樂”當然指得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就包括佩玉制度,,相較于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佩玉的行為變得更加尋常。玉器所代表的更多的是道德品格方面的,。并且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君子無故,,玉不離身? 《禮記·玉藻》中的一段兒正好能解答這個疑問,?!肮胖颖嘏逵瘢艺鹘?,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之肆夏,,周還中規(guī),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p> 古人說話有時候比較啰嗦,,有時會用相似的字眼反復強調(diào)同一個意思。上面這段兒,,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古人隨身佩戴玉佩,進退往來必有聲響,,而只有在適宜的步伐下,,玉佩才能發(fā)出悅耳的、和諧的聲音,。言外之意是君子必定行為舉止得體,,行動光明磊落。因此,,若不是要做什么見不得人不得體的事,,必定玉不離身。 其實,,儒家思想中有關(guān)于玉的論述,,不過是將玉的一些品質(zhì)與社會上的道德規(guī)范捆綁在一起。儒家思想的“三綱五?!敝械摹拔宄,!?,即仁、義,、禮,、智、信,,正好以玉為載體得到了傳播,。并且,儒家文化中還包含了中國古代最完整的玉文化理論“三禮玉論”,,即《周禮》,、《儀禮》及《禮記》中有關(guān)玉文化的論述。 西周時期是禮樂制的天下,,隨著周天子權(quán)利的衰微,,“禮崩樂壞”似乎是一種必然。盡管孔子極力推崇“禮”,,其中的部分內(nèi)涵還是變味兒了,。但是,玉,,從史前到西周,,再到春秋戰(zhàn)國,以及這之后的千年,,無論玉器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古人尚玉的風尚始終不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