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年前,,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出版了一本書——《異類》,。 這是一本成功學的書。 該書傳播最廣的觀點是“1萬小時定律”,。 意思是,,要想成為某個方面的專家或者權威或者頂級玩家, 你至少需要在該領域浸潤1萬小時,。 但大家卻將其理解成: 如果我在某領域浸潤了1萬小時,,我就能成為權威。 按照每天6-8小時,,一年250天來算,,一年也就是1500-2000小時。 1萬小時,,5-10年足以,。 如果努力一點,每天10小時,,一年300天,,一年3000小時。 1萬小時,,3-5年就足夠了,。 這豈不意味著,社會上會有很多行業(yè)專家或者權威,? 但是,,我們滿眼所見,,在一個行業(yè)10年而水準依舊普通平常的人數不勝數。 優(yōu)秀尚且談不上,,更遑論專家或者權威,。 但是,,也有一些人,,在一個行業(yè)可能不過2-3年,卻能夠成為行業(yè)的頂尖人才,。 這是為什么呢,? 2 人們發(fā)現,之所以1萬小時定律不起作用,, 是因為很可能這1萬小時都是在低水平基礎上的重復,, 就像登臺階,你都在同一級臺階上橫向移動,,怎么可能登到更高處呢,?! 所謂,, 讀萬卷書,,如果不思考,不過是個書柜,。 行萬里路,,如果不體驗,不過是個郵差,。 1萬小時定律要起作用,,需要每次練習都比前面的練習進步。 2016年,,有一本書解決了低水平重復練習的問題,,這就是——《刻意練習》。 作者認為,,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浸潤數年而沒有提高,, 很可能是他只是在進行天真的練習。 所謂天真的練習,, 基本上只是反復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他們只是在漫無目的地機械地練習,, 看不到或者很少看到練習中的問題,也很少能夠改進問題,。 沒有改進,,就沒有提高。 因此,不管是練習了1萬小時還是多久,, 都只會讓人在低水平的基礎上重復,、重復再重復。 而要想進步,,必須進行刻意練習,。 3 所謂刻意練習, 按照作者的定義,,有這樣幾個特點: 1)刻意練習要發(fā)展的技能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訓練體系。 2)刻意練習必須發(fā)生在舒適區(qū)之外,,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 3)刻意練習的目標必須明確。這次改進哪里,,下次改進什么,,不能只是模糊地說要提高。 4)刻意練習要聚焦在目標上,,做出調整,,實現目標。 5)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應對反饋做出努力,。初期的反饋來自于導師,后期練習者需要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整,、自我改進。 6)刻意練習既產生心理表征,,也依靠心理表征,。 7)刻意練習關注特定的方面,并致力于提高這些方面,。 我用比較簡單的話總結一下,,要想進行刻意練習,你必須: 1)找到一位導師,,他(她)可以給你反饋,,指出你需要提高的地方,提供解決的方法,。 2)確定一個改進目標,,這是你練習要達到的,達到了,,就進步了,,沒達到,,就原地踏步。 3)專注地進行練習,,以達到確定的目標,。 這個概念一出來,立刻贏得了贊譽,。 以傳播新概念聞名的李善友,,迅速將其納入進自己的語言體系, 在學員中進行傳播,。 這樣,,就能讓人進步了嗎,? 當然不能,。 否則,就不會出現同一個班級,,成績差距巨大的現象,。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差距,,不是刻意練習能夠解釋的。 而且,,作者定義的刻意練習,, 條件過于嚴苛:要有導師。 很多人找不到導師請不起導師,, 那就不能刻意練習了,?不改進了? 4 只能說,,作者給出的刻意練習,,只是給出了改進提高的可能。 要改進,,還需要練習者自己開悟,, 根據學習的本質:意義煉制過程。 這告訴我們,,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者自己,, 他要能將導師的反饋納入進自己的先有概念中, 才能優(yōu)化技藝,,并內化沉淀為自己的能力,。 想靠別人點化是沒有用的。 別人可以“點”,,“化”還得你自己來,。 這個“化”的核心,,在復盤。 復盤原本是圍棋中的術語,, 指的是下完一盤棋之后,,棋手會重新將棋擺一遍, 看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 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調整,調整之后會有什么連鎖的變化,, 好的地方如何固化,。復盤是棋手提高棋力的主要方法。 柳傳志將復盤的概念引入企業(yè)中,,成為聯想三大方法論之一,。 在聯想成為市場第一,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yè)的過程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家孫陶然說,自己能夠成功,,一半是天賦,,一半是靠復盤。 根據柳傳志學習70%是向自己學的觀點,, 學習者重要的是要能夠從自己的過去經歷中學習,, 將經歷轉化為能力。 很多人將復盤等同于總結或者反思,,這當然是不對的,。 與總結相比,復盤有推演的過程,。與反思相比,,復盤更系統(tǒng)。 那么,,如何復盤呢,? 復盤有四個步驟:回顧目標、比對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guī)律。 回顧目標,,就是對做事之前的目標進行回顧,。 比對結果,對照著目標,,看看結果如何,。哪些目標完成了,,哪些目標消失了,新出現了什么結果,。 分析原因,,出現結果與目標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外在不可控的,,面對著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總結規(guī)律,,將做到好的規(guī)律加以總結,對于做得不好的,,找出原因后再總結如何做好的規(guī)律,。 做復盤,不一定一次就能得出正確的規(guī)律,,因此,,要多次進行復盤,。 復盤的結論要符合邏輯,,要經過多次why或者whynot的詢問,要經受交叉驗證,,且不能是偶然性的因素,。 復盤最好要形成文本,而不只是說一說想一想,,寫下來的過程,,就是一個組織思維的過程。 復盤最重要的,,是形成復盤習慣,,這有賴于成長的欲望,而具體的方法,,就是柳傳志在聯想推行的: 小事隨時復盤,,大事階段性復盤,事后全面復盤,。 |
|
來自: 勇z72grl99fu6m >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