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GIF 艾滋病可以說是最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了,。其病毒能夠攻陷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讓人在各種小病前都無力抵抗。不過,,艾滋病病毒并非憑空產(chǎn)生,,而是源于非洲靈長類身上的病毒。 那么,,第一位被感染人類,,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其實一提到艾滋病和黑猩猩,,有人就會露出一臉壞笑,,開啟各種獵奇的腦洞。 艾滋病共有三個傳播途徑,,血液,、母嬰以及性傳播。在人類世界,,經(jīng)性途徑傳播的艾滋病就占比近90%,。這也讓不少人想入非非,認為艾滋病正是人獸叢林戀的惡果,。 然而,,事實剛好與之相反,人獸反而艾滋病最不可能的起源途徑,。 那么破除這些謠言,,靈長類又是怎么把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人類首次注意到艾滋病,,是在上世紀,。 1981年6月,,美國疾控與預防中心就在《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正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guān)于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1年《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關(guān)于艾滋?。ó敃r還不叫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2年,,科學家就正式將這種流行病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 之后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艾滋病以十分迅速的速度向全球蔓延,。到現(xiàn)在,距離人類發(fā)現(xiàn)艾滋病病毒已經(jīng)過去30多年,。盡管已有不少控制措施,,但艾滋病疫情,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而除了積極尋找治療方法以外,,科學家也一直在追尋艾滋病起源的蹤跡。 2012年HIV-AIDS世界地圖,,圖源WHO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而HIV在病毒分類學上屬于,,逆轉(zhuǎn)錄病毒科慢病毒屬中的靈長類免疫缺陷病毒亞屬,。 目前,已知的HIV一共有兩種,,分別為HIV-1和HIV-2,。其中,HIV-2的毒性和傳染性都是比較弱的,,主要在西非傳播,,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nèi)流行。 而HIV-1才是造成全球大流行的罪魁禍首,,所以在一般語境下HIV指的都是HIV-1,。例如,1981年首次記載的病例,,便屬于HIV-1型,。 電子顯微鏡下的HIV-1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首個病例記載前,,艾滋病就已經(jīng)肆虐人間了,。 據(jù)推測,在1980之前就已經(jīng)有10萬到30萬的人類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盡管那時候艾滋病還沒正式命名,,也沒人知道這種怪病是什么回事,。但這些病人的組織樣本,很可能會被病理學家保存下來,。 例如,,1988年的一項研究就找到了更早的美國病人,研究人員檢測其留下的組織樣本時,,就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呈HIV陽性,。早在1968年,這名叫Robert Rayford的15歲青少年就已經(jīng)感染了HIV,。 當時他的健康情況已嚴重惡化,,不得不住進醫(yī)院并于1969年5月去世。而病例報告顯示,,他在1966年開始就出現(xiàn)各種艾滋病癥狀了,。但他既沒有接受過獻血,也未曾到過美國中西部的地方,。 這也意味著,艾滋病病毒在1966年之前就已經(jīng)降臨北美大陸了,,比1981年的首例記載還要早上十幾年,。 繼續(xù)搜尋組織,1989年科學家們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金沙薩找到了一份來自1959年的血液樣本,。 經(jīng)過分析,,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份血液樣本中就含有HIV-1。目前,,這份1959年的HIV樣品,,已經(jīng)是人類能夠確切追溯到的HIV歷史了。 盡管,,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感染HIV的零號病人是誰,。但科學家卻能循著一些蛛絲馬跡,一點點地還原歷史,。就像所有的病毒一樣,,HIV病毒也會以恒定的概率發(fā)生變化,而科學家們就能夠利用突變的比率,,來了解病毒變化的歷史與趨勢了,。 而病毒的發(fā)源地,很可能是在非洲喀麥隆南部,,時間節(jié)點則為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撵`長類身上帶有與HIV極為相像的病毒SIV,,也即猴免疫缺陷病毒,。 這些靈長類動物,在野外就自然感染了40多種不同的SIV,。一般SIV的后綴,,則用于表示該種靈長類動物。例如,,SIVcpz表示這是一種感染野生黑猩猩的猴免疫缺陷病毒,。據(jù)推算,至少32000年前,,SIV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靈長類身上了,。 而HIV的祖先,最初正源于猴免疫缺陷病毒,,屬于猴免疫缺陷病毒的變種,。 這是一個人畜共患的過程。目前已知,,HIV-1源于黑猩猩身上的SIVcpz和大猩猩身上的HIVgor,,而HIV-2則源于烏黑白眉身上的SIVsmm。 人類艾滋病病毒的起源 那么,,病毒的這種跨種族傳播的過程是怎樣的,?根據(jù)線索,科學家也提出了多種合理的解答,,但沒有一個是與所謂的獸交有關(guān),。 其中,得到最廣泛認可的理論,,名為“受傷獵人”理論,。相比性關(guān)系,人類與靈長類的關(guān)系更多是捕獵者和被捕獵者,。 非洲的獵人,,一直都有獵殺叢林野生動物的習慣,叢林肉(bushmeat)也是當?shù)厝说淖钪匾臓I養(yǎng)來源之一,。 而叢林肉一詞,,正是來自熱帶地區(qū)的“野味”總稱,主要指西非和中非地區(qū),,包括叢林中的靈長類,、鼠類或果蝠等。除了獵殺取食,,當?shù)厝烁鼤︷B(yǎng)一些靈長類為寵物,,這也增加了感染的幾率。 例如,在這些日常的互動中,,當一些感染了SIVcpz的黑猩猩被捕獵,、宰殺時,血液中的SIVcpz就可能通過獵人的傷口入侵人體,,從而使獵人感染SIVcpz,。 當人體免疫系統(tǒng)對SIVcpz發(fā)起攻擊時,其中最幸運的SIVcpz則會在人體內(nèi)存活下來并發(fā)生了突變,,成為HIV-1,。而在這之后,HIV-1是如何在人間傳播就非常好想象了,。 事實上,,從SIV到HIV-1的跨物種傳播也并非只發(fā)生了一次,而是多次,。艾滋病的HIV-1型其實就有M,、N、O,、P這四種不同的病毒株,,它們的基因構(gòu)成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正是獵人理論的有效證據(jù),。每一次SIV從靈長類傳染到人類,,病毒就會以略微不同的方式適應人體,于是便產(chǎn)生了不同的HIV-1病毒株,。 而在HIV-1的全球大流行中,,M組病毒就占了95%,,O組病毒占了不到1%,, N組病毒只有13例,P組更罕見目前只發(fā)現(xiàn)了一例,。 星號標出的為SIV到HIV的跨物種傳播 需要注意的是,,病原體的跨種間傳播是很常見的,很多病毒都發(fā)生了猴與人之間的跨越,。例如猴痘,、猴T細胞白血病病毒以及猴泡沫病毒。而只是這些跨種傳播,,多數(shù)會因病毒不能有效傳播而終止,,但也有一些病毒幸運活下來。 例如,,2004年的一項研究就發(fā)現(xiàn),,喀麥隆的1099份個體樣品中,就有10例感染了猴泡沫病毒。猴泡沫病毒與SIV同為反轉(zhuǎn)錄病毒,,但目前仍未發(fā)現(xiàn)猴泡沫病毒會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 而在被發(fā)現(xiàn)感染的人群中,大多數(shù)都是被靈長類動物咬傷的男性,。另外,,這高達1%的感染率亦引起了人們的憂慮,擔心這會發(fā)展出另一場不可控的疫情,。 在感染人類后,,HIV便隨著人類的步伐,來到了金沙薩城并在1960s爆發(fā),。但喀麥隆叢林才是HIV的發(fā)源地,,為什么艾滋病疫情偏偏從1920s的金沙薩開始,并在1960s爆發(fā),? 艾滋病起源路線示意圖 根據(jù)這些線索,,科學家在受傷獵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另一個合理的推測,,名為“殖民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正是西方殖民者為艾滋病病毒向全球邁進鋪路,。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非洲的許多國家都被西方殖民統(tǒng)治著。20世紀初,,金沙薩就是中非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且與世界各地的貿(mào)易往來非常頻繁。只是,,當時的金沙薩又名為利奧波德維爾,,屬于比利時的殖民地。 1955年,,金沙薩四通八達的鐵路 人口的迅猛擴張,、社會觀念的改變、大量男性工人涌入伴隨著性工作者的激增,、殖民當局在當?shù)亻_展的不衛(wèi)生的治療運動,、反復利用的針頭等,都成了艾滋病的溫床,。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幾百人共用一個針頭,都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了,。 此外,,在殖民統(tǒng)治的苛政下,,許多非洲人會被驅(qū)趕到勞動集中營干體力活。由于食物匱乏,,當時殖民者也會大量捕殺黑猩猩作為額外的營養(yǎng)來源,。 當時的一切,仿佛都在為艾滋病的傳播推波助瀾,。之后,,攢足了勢頭的艾滋病病毒,便踏上了征戰(zhàn)全球的道路,。 Paul M. Sharp,,Beatrice H. Hahn.Origins of HIV and the AIDS Pandemic[J].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2011,1(1): a006841 Nuno R. Faria,Andrew Rambaut,Marc A. Suchard,Guy Baele, Trevor Bedford, Melissa J. Ward, Andrew J. Tatem,Jo?o D. Sousa, Nimalan Arinaminpathy, Jacques Pépin,David Posada, Martine Peeters,Oliver G. Pybus, Philippe Lemey,The early spread and epidemic ignition of HIV-1 in human populations[J].Science.2014,346(6205):56-61 王增強,邱茂峰,蔣巖.追溯艾滋病病毒起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10(7):903-905 Wolfe ND,Switzer WM,,Carr JK,,et al . Naturally acquired simian retrovirus infections in central African hunters [J] . Lancet.2004,363(9413):932~937. History of HIV/AIDS.Wikiped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