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在最新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發(fā)布的時候,,66種出版物由于過多地引用他們自己(self-citation)或者特定的一些期刊的文章(citation stacking)而被除名,,被特地提名的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跟the Iranian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 ,。同年8月份,《Nature》撰文說,,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發(fā)現(xiàn)了巴西有4家學術期刊的編輯私下達成了一項協(xié)議,,為了快速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而大量互相引用對方的文章。之后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停止更新一年,。同時有一位編輯因此被期刊解雇,。遭解雇的編輯辯解說,他們這么做是無奈之舉,,巴西教育部門過于看重影響因子,,對研究生的一個評估指標是其發(fā)表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但是新出現(xiàn)的期刊影響因子都很低,,沒有多少研究生愿意投稿 ,。 編輯說的也是實話,只要影響因子還是用來評價期刊的重要參數(shù),,那么期刊對引用量的關注就會一直存在,,只要引用量上去了,期刊的影響因子也就能上去,。這也導致編輯在壓力之下選擇了一些不恰當?shù)氖侄?,比如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作者為了適合期刊的發(fā)表范圍,應多引用跟期刊相關的文章,,甚至直接強制作者引用期刊的文章,。經(jīng)驗多的科研人員對此會不屑一顧,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但是年輕科研人員就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能力,無奈之下也只能照做,,對期刊而言是獲得了短期的利益——影響因子上升了,,但是長遠而言確實破壞了整個計量體系。 相互引用(citation stacking)則是另外的手段,。直接讓投稿人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有點太直接了,,讓期刊直接建立不正當?shù)幕ハ嘁脕硖岣弑舜说挠绊懸蜃觿t要隱晦地多,然而也可以同樣達到目的,,這種情況最常見于同一出版社旗下所屬的期刊之間,。 有人會說,66個期刊在總數(shù)為10800的期刊中才占0.6%,,是不是有點太大驚小怪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xiàn)在的算法追蹤這些互相引用的期刊能力不是很強,,隨著算法的提高,,結(jié)果可能會變得更糟,。問題是只要我們繼續(xù)使用引用數(shù)量作為單一的評估方式,那么采用不正當方式提高影響因子的事情就會一直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