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張固《幽閑鼓吹》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自江南赴長安(即今天的西安)應試舉人,,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謁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他的姓名,笑著說:“長安米價正貴,,在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 钡鹊秸归_白居易的詩作,,讀到這首《古原草》,,不由得贊嘆道:“能做出這樣的詩語,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聲大振,。這是一首送別詩,語詞工整優(yōu)美,,情真意摯,,為流傳千古的佳作。“賦得”在唐代詩歌中,,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就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唐以后成為科舉“試士詩”的一體,。詩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可見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這里,,所送別的是一個出門遠行的友人,。全詩如下: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頸聯(lián)“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繼承上聯(lián)“春風吹又生”而來,不但寫景,,更是寓情于景,。詩人在這里,這打破了頸聯(lián)抒情(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的規(guī)律,,描寫出了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闊大及春光的和煦。從用詞來說,,一個“侵”字,,一個“接”字,把“芳草”,、“晴翠”與“古道”、“荒城”連接起來,,描繪出“古原”春草蔓延,、綠野天際的景象。從寫作方法來說,,詩句中的“古道”,、“荒城”不但照應著題中“古原”,而且在對偶中,,形成了時空穿越,,使詩歌的審美境界得到提升。這樣,,詩人以人世的興衰(“古道”“荒城”)與自然界的勃發(fā)(“芳草”,、“晴翠”)相對照,不但描寫出眼下欣欣向榮的春的景象,,為送行營造了氛圍,,而且也暗示著自己與朋友之情似如這蓬勃生機的春草一樣。 尾聯(lián)“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人在這里挽合,明確進入正題“送別”,?!巴鯇O”原指貴族子弟,在“王孫游兮不歸”中,泛指行游之人,。在這里借指詩人的朋友,。這一聯(lián)化用了《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意,。作者的意思是見繁茂的春草而生對行人(或朋友)不歸的思念之情,。白居易化其意而用之,借春草之繁茂表現(xiàn)別離之情,。這不但繼承了古詩寄情的傳統(tǒng)方式,,而且又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這里,,詩人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是離愁別思就如這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樣,通過形象的結尾,,使詩歌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審美境界。 總之,,詩人白居易在這首五言律詩中,,運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春草的茂盛,,贊頌它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最后兩句才點出送別。當然,,在詩歌中,,詩人對“古原草”的描寫,總是突出了“古原草”的茂盛,,表現(xiàn)出生機蓬勃的景象,,這樣達到了一掃傳統(tǒng)送別詩的憂傷之感,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堅毅,、頑強的精神,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朋友的深情及其在離別時對友人的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