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楚狂接輿”是楚國的一個狂士,,過去說“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楚狂接輿應(yīng)該是生活在鬧市中的隱士,,整天看著瘋瘋癲癲的。這是孔子準(zhǔn)備接受楚王邀請,,去楚國的途中,,楚狂接輿經(jīng)過孔子車子的時候,唱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他把孔子比喻成為鳳凰,按照古代的說法,,鳳凰麒麟這些都是盛世時候的祥物,,楚狂接輿說,現(xiàn)在天下世道衰敗,,你出來是很危險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是勸孔子,,現(xiàn)在選擇隱居還來得及,不要跟過去似的,,各國周游,,四處碰壁了?!耙讯?,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算了吧,,算了吧,現(xiàn)在出來做官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覀兛闯窠虞浀倪@幾句話,算是對春秋亂世看的很透徹了,,對孔子的勸諫也十分真誠,。所以孔子聽到后,趕快下車,準(zhǔn)備跟他聊聊,,但是楚狂接輿卻“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這應(yīng)該也是隱士的一種行事風(fēng)格,“聞其言,,難見其人,。” 【06】 長沮桀溺耦(ǒu)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强浊鹬脚c,?”對曰:“然?!痹唬骸疤咸险咛煜陆允且?,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輟(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扶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長沮桀溺”也是兩個隱士,,《史記.孔子世家》中,,是孔子從葉到蔡的路上碰到的,倆人在種地“耦而耕”,就是一個人在后邊拉著犁,,一個人扶著,。孔子經(jīng)過的時候,,讓子路問附近哪里有渡口,。長沮先說話“那個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子”,,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他”,長沮說“這個人知道渡口在哪里”,。接著子路又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說我是子路,,桀溺又問“你是孔丘的弟子嗎?”子路說“是的”,,桀溺又接著問:“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是形容春秋時期天下各國都是一樣的,,就跟渾濁的黃河激流一樣,誰能改變得了,?——意思是孔子各國之間來回折騰,,并不能改變天下的世道。接著桀溺說“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辟人之士”指的是孔子,,各國之間奔走,離開那些無道的君主,,想選擇一個有道之君,,可惜現(xiàn)在天下各國都是無道,“辟世之士”指的是長沮桀溺,,做一個真正的隱士,,離開混亂的世俗,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接著倆人繼續(xù)耕種,。 從整段對話中,我們看,,長沮桀溺認(rèn)為孔子作為一個有學(xué)問有道德的仁智之士,,應(yīng)該明白天下大勢不可逆,卻在各國奔波游走,,其實是一種徒勞,,所以長沮說“是知津矣”——意思是孔子知道天下無道,應(yīng)該選擇隱居的路,所以這里的“津”是迷津的意思,,“知津”是知道該怎么辦,。桀溺則說的更為直接?!奥i而不輟”,,是表明倆人堅定隱居的態(tài)度。 子路回去告訴孔子之后,,“扶然”——形容孔子失望的樣子,,正如《憲問篇.第三十七》中,孔子感嘆說“知我者其天乎,?”,,最后這段話歷來的爭議比較多,“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這句話應(yīng)該是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做“辟人之士”,因為那些無道的為政者們,,跟自己并非同類,,所謂“道不同,不足與謀”,,所以孔子選擇離開齊國,、離開魯國、離開衛(wèi)國,,但是整個天下無道,,我只能在各國之間與這些當(dāng)政者周旋,希望找到施展抱負(fù)的機會,,另外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就是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我要出來改變世道,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需要推行改革和革命了,。——這就是我們說“亂世出英雄”一樣,,如果晚清的中國跟現(xiàn)在一樣國強民富,,孫中山估計就會安心做一個醫(yī)生,而不是創(chuàng)立國民黨,,組織北伐了,?!@也是“安道”與“革命”兩者的分別。 【07】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tiáo)。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熟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V?,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span> 同樣是從葉返蔡的路上,子路落在后邊,,路上遇到一個老人,,“丈人”是過大對年齡比較大,不認(rèn)識的老者的稱呼,?!吧墶笔枪糯N用的竹制農(nóng)具,,“荷”就是用扁擔(dān)挑著。這是一個跟長沮桀溺一樣,,靠種田為生的隱士,。子路問他“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 我們看老人的做法:“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熟為夫子?’植其杖而蕓”,,老人罵完一句話之后,,接著低頭干活了,根本不理子路——可以看出老人的傲慢,,以及對孔子做法的不認(rèn)同,,按照老人的意思“天下已經(jīng)亂到了這個程度,你忙活來忙活去,,都是徒勞的,,還不隱居起來保持自己的志節(jié),不帶著弟子們勞動養(yǎng)活自己,,怎么算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師長呢,?”——就像“戊戌六君子”希望以自己的鮮血警醒晚清政府,實現(xiàn)內(nèi)部革命,,而孫中山則希望建立一個新的民主政府,,都是值得尊重的仁人志士,但是選擇的道路不一樣,。 子路一聽這個老人的話,,知道這是一位學(xué)問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拱而立”,,很謙虛有禮貌地站在邊上等,。老人一看子路的表現(xiàn),就留他住了下來,,“殺雞為黍而食之”,,好好招待了子路一頓,而且把自己的倆兒子引薦給子路,。 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之后,,把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個隱士呀”——有稱贊的意思,。子路是很維護孔子的,,聽到之后就不平地說“不仕無義”——不出來做官是不符合道義的事情,“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老人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引薦給子路,,就是很重視“長幼之節(jié)”,,但是卻選擇隱居生活,不出來為社會做事,,所以批評說,,他既然知道“長幼之節(jié)”不能廢掉,那怎么能忘記“君臣之義”呢,?并且批評這些隱士們說,,他們想要只為了自己保持高潔,卻把人世間最大的倫常關(guān)系給破壞了,,一個真正有道德學(xué)問的君子,,做事應(yīng)該符合道義?!暗乐恍?,已知之矣”——也是批評這些隱士們,只顧著“自潔其身”,,所以世道越來越混亂,,也與這些有道德有能力的隱士們“不作為”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當(dāng)然,,以上只是子路的觀點,,算是對前邊“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