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短暫的一生,,可謂是成就巨大,,有時達到了與父齊名的程度,要不是唐太宗的打壓,,也許他一直會和父親王羲之的書法一路走來,,但他的水平是不會被歷史所埋沒的。 作為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在書法方面非常有悟性,他的理解思通能力十分之強,,在家庭的影響下,,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了扎實的臨摹學習,但他沒有因此而滿足,,而是一直在思考書法中的“意味”,。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羊欣,,也就是王獻之的外甥在他所著的《采古來能書人名》中這樣介紹王獻之:
意思是王獻之的草書和行書是其所擅長的書體,但現(xiàn)在看來,,王獻之的真書也是很了不起的,,例如他的《洛神賦》就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就說:王獻之"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圣,筋骨緊密,,不減于父"。 但是,,我們從前個流傳下來的一些書論進行分析,王獻之最為擅長的還是草書,,他在書寫中發(fā)現(xiàn),,草書是最能表達人的性情的書體,因此他也曾經(jīng)提出了書法中的“妙有余姿”,,意思是書法的“意味”,。 王獻之著名的“一筆書”就是他的代表作《中秋帖》,,該帖為草書,。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說的就是王獻之的《中秋帖》,該帖也是后世學習草書的最佳范本和重要教材,。 文中插圖均為王獻之在不同時期所寫或被后人鐫刻的拓印本,。 |
|
來自: 攝影姥 > 《...王羲之.王興之.王獻之》